三、铁屋中的呐喊(2)

  这时周树人犹豫着要不要出山,因为对革命,对历史颇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绝望。可是劝他的人是一个小伙子,钱玄同满腔热情,心里想着,只要你出来,咱这个大业肯定是江山一统,于是引出了中国历史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比喻是一种文学手法,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比喻就是关于铁屋子的比喻24。周树人不想出来,还举了一个例子:我知道你们出去让我干什么,不就是唤醒民众,不就是闹革命吗?我懂。但是他又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用了一个"铁屋子"的比喻,我们干嘛唤醒民众?历史证明,这个铁屋子是打不破的,打了多少回了,不行啊,如果打不破,你还不如让他们昏睡地死过去,如果在痛苦挣扎踌躇中死去,这不是缺德吗?反而给人增加了一重痛苦。鲁迅由自己深刻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观察,读懂了一部中国的历史,这是他真实的心态,不想出来。可是钱玄同没有他想得那么多、那么深。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高手去劝说另一个高手是劝不动的,还不如派一个幼稚的孩子去劝他,钱玄同没有想通鲁迅的逻辑,他就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们看,这个话说得很坚决,其实是一种热情之言,既然几个人起来了,就有这个希望,其实鲁迅早就明白了,没有希望。可是钱玄同的这句话,却使鲁迅陷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思考,因为像鲁迅这样的人,他是反复地怀疑一个事情,包括对这个怀疑本身他也是要怀疑的25,他对自己说:"我这个怀疑对不对?真的是我的怀疑正确?人家这个不正确?"鲁迅由钱玄同的这句话想到:"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煞的。"因为钱玄同没有说一定要打破这个铁屋子,只要叫醒几个哥儿们。鲁迅想:"希望是怎么样的?因为希望是在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合了他之所谓可有......"因为鲁迅证明必无,而他说的是可能会有希望,我要把这个人唤醒了,确实不一定能打破这个铁屋子,但是我看到希望本身也是一种变化,所以鲁迅终于没有经得起钱玄同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软磨硬泡,他的心被打动了。鲁迅说,算了,我就帮提两手,走两手看看,不见得能行。鲁迅是这个意思,就这样,鲁迅磨磨蹭蹭写了一篇小说,叫《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小说发表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名字,从此周树人一发而不可收,在同旧世界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怎么来的呢?

  《狂人日记》这一篇小说不得了,那真是石破天惊,就好像在中国上空打了一个霹雳一样,整个天幕好像被撕开了,从此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到来了26,而鲁迅本人一发不可收。人就怕上了贼船,本来他只想写一篇小说,结果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鲁迅写了十几篇像小说模样的文章,后来看到别人收集自己的作品出一本集子,他自己也收起来,合起来做一本书叫做《呐喊》。我们看这个《呐喊》不仅是鲁迅一个人的呐喊,也是同路人的声音,同路人的姿态,是整个时代选择的姿态,有的人同声喊起来了,喊得效果不太大,就发现一个人喊得最好,把一个人拉进去了,这就成为了呐喊的主旋律。

  但是就鲁迅本人来说,鲁迅自己理解的呐喊是什么意思?呐喊不是冲锋,呐喊是助阵,呐喊是助威,是帮忙。鲁迅说得很清楚,他说自己不是主将27,是有一帮哥儿们在冲锋,他们觉得单独冲锋很无聊,需要几个人站在旁边喊两嗓。呐喊就是我不上的意思,就是你们上,我不上,就是我给你们喊喊。我们看革命战争片,我们共产党的指挥员说"同志们跟我冲",国民党的头头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两种鲁迅都不是。他不是指挥别人上的人,也不是带领别人上的人,他是站在旁边的人,他满腔热情帮助冲锋者去助威,他也不号召别人堵枪眼,他自己也不堵枪眼,鲁迅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清楚,他自己不是一个革命领袖28,只是一个文化战士,只是一个思想者,只是一个思考者,他清楚地划定了自己的位置,他才能坚定不移地战斗下去。认定自己只是一个文化战士的身份,别的没有,这个不是胆怯,而是清醒,是高度的睿智,因为他以前曾经企图做这个、做那个,结果都失败了,不成功,他在日本也好,回到国内的经历也好,都不是成功者。所以鲁迅自己评价说,我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29,他不是在台上一站,传单一洒,领着大家游行去,鲁迅干不了这个事。鲁迅是真正的呐喊者,这个呐喊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为了自己不能忘却的寂寞和悲哀,同时鲁迅用的词是"慰藉",慰藉那这些在寂寞中奔跑的一代人。不但表达了他自己的真性情,真思想,也发现自己的悲哀,同时也是为他人、为这个时代、为这个国家带来光明和力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