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题万里的人生之道(5)

  “信”是出于《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是指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胸怀坦荡,对人守信。要信守诺言,不可言行相悖,答应他人的事尽力兑现。为人诚实,不弄虚作假,不糊弄他人。

  “文、行、忠、信”,这四门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有效地扼制社会道德失范,教导人们做一个谦谦君子。

  4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是众所周知,然而,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因为他读到了一本书:《周易》。《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学问据说可以推算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即是一门究天、人两者之间规律的学问。

  “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意思是说,取五十根蓍草当做代表,就可以推算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了。这个办法流行至今,是中国民俗里卜蓍算命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其实含有双关的意思。一是指五十岁的时候;一是指上面提及的,他用大易之数,推知了自己的天命。圣人的德行要能够合乎天地的运行规律。孔子推知自己,能够合乎天道,而且可以算是不负使命。“知天命”的意思是指知道自己是上天所命,而自己的德行,已经不会辜负上苍的安排了。所以孔子给自己下结论说:无大过。即是没有大的过错。

  《于丹〈论语〉心得》说道: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总结一下,于丹说“知天命”即是要把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无论是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很明显,这是一种宿命论。这种宿命论的确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但是,“知天命”有它比较固定的意思,正如《论语正义》所说:“是故知有仁、义、礼、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已有得于仁、义、礼、智之道,而推而行之,此圣人之知天命也。”简单地说,意思是:那些知道有仁、义、礼、智这些大道理的人们,奉行它,这就是君子知道了天命。而那些知道天命的圣人,很清楚自己在仁、义、礼、智这些方面有成就,而且能够到处推广它,使这些道理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但是于丹教授的解释是能够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就如同庄子所说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于丹说:“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于丹〈论语〉心得》第113页)这样的理解恐怕与《论 语》的本义“差之千里”了吧。

  5六十而耳顺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于丹教授如是说:“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说法也有多方面的偏颇。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弄明白孔子为何说“六十而耳顺”?

  孔子在六十岁左右时,周游了列国,四处讲学。他接触的人多了,学说杂了,世界观也宽阔起来。六十来岁时,他看淡了荣辱,无论任何人对自己的学说是否褒贬,他都能够大肚能容了。所以,孔子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即“能够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