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统治者——希特勒(2)

  在希特勒成年后的日子里,这些极具爆炸性的心理力量主宰了他的性变态行为和他的政治极端主义。他一生没有结婚;他与一些女人的亲密的友谊通常会由于希特勒做出的反常行为而使这种关系中断,希特勒的情妇则备受折磨;所有与其关系密切的女人最后都会自杀,或者试图自杀。后来对他的朋友、情人以及他自己的言谈举止所做的一些报道——在取悦女人时他总是自贬,他喜欢随身携带一根马鞭,对阉割的焦虑,他对砍头和一般的流血(包括他自己的血)怀有一种迷恋——表明了希特勒在童年就怀有强烈的负疚感、不安全感以及在童年时就被伤害过的自尊感。不管他的焦虑是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还是仅仅为精神分析学家的案卷提供了一个古怪的病例研究,都不取决于这些个人的紧张情绪本身,而是取决于它们的程度,德国社会的病情被其加重了。

  “伟大的领导者”与臭名昭著的统治者或权力行使者,尽管对其所掌握的资源进行了截然相反的使用,但是在早年的经历中却存在着一些相似的情况。以上所描述的三个人,虽然生长于极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他们在孩童期都与他们的母亲格外亲近,母亲是他们强烈情感的对象,也是他们情感稳固的后盾。所有这三个人都对他们的父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爱与恨的交织,在这三个例子中,他们的父亲都拥有令人尊敬的职位,或者至少在他们的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三个孩子中至少有两个在一个方面或者另外一个方面是显著的“学习缓慢者”,而且受到不安全感和缺乏自尊心的困扰。列宁在他的少年时代可能遭受的精神伤害更少一些,但是他和父母的关系与其他两人和父母的关系是显著相似的。

  人们可能会推测,所有这些不朽的人物共同具有的童年经历:或是对父母中一方的强烈的积极的依恋,伴随着对另一方的某种极端的消极的依附,或是有一个极其痛苦、消极的少年经历。难道是这两种情感需要之间的紧张关系、随之产生的必须被解决的冲突,再加上不同寻常的天赋和能力,才使得对权力的需要如此强烈吗?是什么样的控制因素将一个人导向赤裸裸的权力行使,而使另一个人走向互惠式领导呢?我们对于这些区别的根源几乎毫无所知,部分地是由于我们并不倾向于在我们的权力理论中作出这种区分。是什么引导着一些人走向道德领导之途,而将其他人引向非道德或反道德地行使权力呢?这是学者必须探索的前沿问题。

  这三个人童年经历之间的差别也同样不容忽视。如果三位男孩中有两位的母亲比她们的丈夫年轻得多,而剩下的一位与丈夫属于同龄人,这时要比较恋母情结的影响就困难得多。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其不同的。尽管某些方面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儿童与母亲的关系这一方面,但是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这些母亲在她们的地位、角色和心理安全感方面是相当不同的。还要注意到,列宁表现出对父亲的尊敬,而希特勒却表现出对父亲的憎恨,二者形成明显的反差。不安全感和受到伤害的自尊心不管多么强烈,都必定会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因此,列宁的缺乏运动技巧对其性格的影响,可能小于甘地在大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他性格的影响。在心理压力的严重程度上,三个人也有极大的差别,列宁的紧张程度最低,甘地次之,希特勒最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