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耶稣

  拙文《原罪障碍》发表后,受到不少批评与指教。有些基督徒虽然同情我的苦心,但是并不谅解我从哲学与理性的角度,去讨论宗教里的启示问题。然而,任何启示都是对人的启示,如果完全摆脱理性的途径,就只能要求一种盲目的"跳跃"。与其如此,还不如先在理性的途径上走到尽头,再安心等待启示的信息。这是我目前思索宗教问题时,所能采取的唯一态度。

  冷静检视孔子与耶稣的行谊,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脉络里,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以下分三点略作说明:

  第一,他们分别相信自己是某一文化传统或信仰传统的特定人选。换言之,两个传统中的人群,都须依赖他们才可获得存在之曙光。

  孔子宣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这个"德"是指天所赋予的特别使命,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不然桓为何不能奈何他呢?孔子又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显示孔子自信"身系文化传统的存亡",而这个传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命脉所在。

  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他是"要来的那一位",是犹太教传统所信仰的唯一救恩,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

  第二,他们都肯定自己与超越界之间,有特殊的互知关系。孔子曾向弟子坦承没有人知道他的心志:"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只有"天"知道孔子。孔子则"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天与孔子之间有一种亲密的互知关系。孔子所敬畏者,首先即是"天命";他的一生可用"知其不可而为之"来形容,正是奉行天命以为木铎的表现。

  耶稣也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父,没有一个认识子是谁;除了子及子所愿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一个认识父是谁的。"耶稣一生也可以用"承行天父旨意"来形容。

  第三,他们在生命面临界限状况时,都有类似的呼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却不曾得君行道,于是以六艺授徒,希望培养继志述事的弟子,以求实践天所命之理想。因此,弟子之死是孔子最沉重的打击。颜渊死,子路死,孔子都曾悲叹:"天丧予。"

  耶稣一生传扬天国福音,劝人悔改修德,最后还以自身为赎罪之牺牲。但是在有形的生命趋于结束时,他在十字架上亦曾悲叹:"我的上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

  以上三点"异中求同"资料,并非随意列举,而是表现了孔子与耶稣的根本关怀。我这样做,并非主张多元主义,好像各个民族不需要互相交换信息,也不是主张中国人信孔子就够了。我的观点是:基督教以信仰型态传下,对于人类整体有其独特意义;儒家以文化型态传下,对于中国人有其独特意义。因此,中国人就他作为一个人而言,当然可以接受基督教;就他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当然应该接受儒家思想。这两者并无必然冲突,反而可以相辅相成。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