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这段话谈到了"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出自本性的自发知识与自发行为。其中表现了儒家对人性的基本观点,值得特别留意。我们愿引申如下。
首先,良知与良能不能分开来看,知与行是一件事。譬如,小孩子孝爱父母与尊敬兄长,并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且知且行或即知即行。那么,是否所有的小孩子皆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何在?
理由在于:孝爱父母与尊敬兄长,对小孩子来说,是最自然、最正常不过的事了。所谓小孩子,他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是在接受父母的养育照顾,以及兄长的从旁呵护。这种生理上的长期依赖,必然在心理上形成影响,对于父母兄长产生自然的关怀与情感。等到年龄稍长,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其亲"与"敬其兄"。
因此,儒家首先肯定的是,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的关系,然后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理规范。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直接的适当关系是什么?当然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了。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因此,孔子的学生有子会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一方面,如果不孝不悌,一个人无法立身处世,另一方面,孝悌又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人的伦理要求并非凭空而来的,却合乎人类生命经验的发展过程,在"生理上"需要有人长期照顾,在"心理上"需要与那些照顾他的人互相关怀,然后等到一定的年龄,可以自由行动时,就会表现为"伦理上"的道德要求,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了。
如果人人都可以扩充这种良知良能,社会的和谐安乐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