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李世民长长叹了一声,道,“无忌,朕并非不喜治儿。只是治儿一向懦弱,毫无决断。他若登上大位,必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庸常之君。”
“晋王非为懦弱,而为仁孝矣。拔乱反正,开创基业,须进取有为之君。据守祖业,保太平盛世,则非无为之君不可。故皇祖(老子)日‘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年隋炀帝若以‘无为之道’治国,天下决不至于狼烟四起,倾刻瓦解。微臣窃以为,皇上择立储君,当择无为之君,不可择有为之君。”长孙无忌说道。
无忌所言,确有道理。开创之君,当奋发有为,守成之君,应行无为之道。泰儿心气高傲,将来决不会安于无为。如此,朕立治儿,倒是与我大唐长治久安有利。治儿虽弱,却得人心,只要有良佐辅政,当可保住天下太平……李世民想着,想着,终于摆了摆手,让长孙无忌退出。
皇上将立晋王矣!长孙无忌心中大喜,躬身缓缓向殿外退去。
长孙无忌不惜违背李世民的心意,竭尽全力推举晋王李治为储君,正是看重了李治“仁孝”和“无为”的好处。李治“仁孝”,就必须依靠他这样的元老兼国戚为宰辅。李治“无为”,他长孙无忌才能够“有为”。
“无忌。”李世民忽然叫了一声。
长孙无忌忙停了下来,神情谦恭地望着李世民。
“朝中大臣,俱愿拥立晋王,所想俱是和你一样吗?”李世民问道。
“朝中大臣拥立晋王,一是出于公心,如微臣所想。二来也有些私心,想拥立晋王以自保。”长孙无忌答道。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这些大臣,多以维护礼法自许,用‘立嫡以长,四个字来压朕。他们怕泰儿记得这笔账,自然要拥立晋王了。哼,若是魏征还在,便不会像他们这样满怀私心了。”
“这……”长孙无忌欲言又止。
“无忌,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李世民问。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魏征虽然忠直,却也有好名之嫌。他病重之际,将历年劝谏皇上的奏表,俱送与史官,并致赠史官厚礼,以图史官多记他的劝谏之举,名传千秋万代。”长孙无忌说道。
“魏征……魏征竟是如此么?”李世民又惊又怒地问道。
“皇上只要召来史官一问便知。”长孙无忌答道。
“唉!”李世民又是长长叹了一声,对长孙无忌摆了摆手。长孙无忌迈着小碎步,无声无息地退到殿外。
大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李世民下诏——降封魏王李泰为东莱郡王,禁锢北苑之内。顺从朝臣之请,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拜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拜房玄龄为太子太傅,拜萧踽为太子太保,拜褚遂良为太子宾客,参议朝政……
诏令传出,朝廷内外一片欢腾,大臣联名上表,称颂皇上英明,储君仁孝。
烈日炎炎,热风似火。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房玄龄坐在太极宫海池湖畔的水亭内,欣赏着湖中青碧连天的荷叶。
六个宫女手持巨扇,轻轻挥动,将阵阵热气从亭中驱散出去,但虽是如此,亭中仍是不见凉爽,李世民额上不断有细小的汗珠沁出。
“皇上日理万机,怎可身处暑热之中?儿臣恳请皇上移驻城外离宫,以避暑气。”太子李治满脸忧色地说着。
李治看上去不过十六七岁,脸色苍白,眉目清秀,就似女孩儿一般。
“朕铁马金戈,纵横天下,岂惧此暑气?”李世民说着,心中很是高兴,但仍有些遗憾。他高兴的是——李治果然仁孝,对父皇的关切胜过承乾与李泰。他遗憾的是——李治无论怎么看,都不似英武之君。
“皇上,今年暑热酷于往年,内宫之中,恐怕难寻清凉之地。”长孙无忌说道。
“朕也觉今年暑热胜于往年,只是城外离宫太过简陋,朕居住甚是不便。”李世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