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太子谋反(2)

  李世民在诗中向父皇表示,他一定会如同藿叶(豆叶)葵心(葵花)永远向着太阳一样忠心耿耿,决不会有谋夺太子之位的举动。

  今日李承乾诵读此诗,显然是在向李世民表示忠心,间接哀求李世民不要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乾儿,你的心思,朕已明白。方今朝臣,忠直无逾魏征,朕拜他为太子太师,就是要表明朕不会忘记‘立嫡以长’的礼法。朕有时对你不满意,严加斥责,并非是要废了你的太子之位,而是因你为储君之故,不得不多加教导。”李世民神情凝重地说道。

  “儿臣不孝,使父皇不得安宁,实是罪该万死。”李承乾垂头说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你只要能知过,能改过,将来必是圣贤之君,朕也就放心了。”李世民说着,话锋一转,“你的年岁也不小了,应该留心军国大事才是。前些日子薛延陀可汗又来请婚,你说朕是否该允许与他?”

  “不能允许。”李承乾立刻回答道。

  “此为何故?”李世民问道。

  “薛延陀可汗性躁无常,我大唐即使将公主下嫁,也难保其不反。如若公主下嫁之后,薛延陀仍是反了,则大损我天朝威望。”李承乾回答道。

  “嗯,乾儿所言有理。朕不能将公主下嫁给反复无常的蛮夷可汗,否则,不仅是有损国威,也害了公主。”李世民满意地说着,心中想,乾儿其实并不愚笨,也有些治国才能,朕似可不必废他……不,不!乾儿坏处远远多过好处,若是做了皇帝,必为昏君……

  脚步声忽地响起,一个内侍太监手捧表章急急奔来,跪倒在李世民面前。

  那卷表章系有黄色龙纹锦带,是有紧急大事的标志。

  朝中发生什么大事了?水亭中的众人都紧张起来。

  李世民展开表章,看了一眼,神情先是松弛下来,随即又紧皱眉头,面带愁色,道:“这是中书侍郎岑文本递表章,言魏征重病在身,已经不能上朝了。”

  魏征是宰相身份,又为太子太师,他若病重,也算是朝中发生了大事。

  “皇上一向信任魏征,可向其家眷多赐钱物,以示皇上关切之意。”房玄龄说着,心中十分高兴,想,魏征若死,这朝廷中的第一重臣,就非我莫属了。

  “皇上曾言,欲以衡山公主下嫁魏征之子叔玉。此时皇上可下赐婚之诏,以慰魏征。”长孙无忌说着,心中是十分高兴,想,魏征一死,我对付房玄龄便容易了许多。

  “朕要立刻回朝,去探望魏爱卿。”李世民猛地站起了身。

  李承乾、房玄龄、长孙无忌忙跟着站起。

  可恨,可恨!魏征老儿为何偏在此时病重了?此地荒僻,正是我谋干大事的最佳所在。只要皇上再多居几日,我便可布置周密了。可是魏征老儿这么一病,皇上立刻便会回朝,我辛辛苦苦的一番谋划,竟是落了一个空!李承乾心中犹如火焚一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征病危,李世民带着太子、衡山公主,亲至魏征府第探视。

  魏征卧于榻上,已昏迷不能言语。

  李世民走近榻前,手指衡山公主:“魏爱卿,朕已将魏家新妇领进来了,你能睁开眼睛看一看吗?

  魏征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泪如雨下。

  李世民握着魏征的手,亦是泪流满面。

  当日,魏征去世,终年65岁。

  李世民大感悲痛,罢朝五日,命太子以下诸王百官,尽行赴丧,又赐钱千万,黄金千两,以作丧葬之费。并给羽葆、鼓吹:班制四十人,护送灵柩。然后下诏,赠魏征司空、相州都督,许其陪葬昭陵赐谥号曰“文贞”。

  虽然如此厚赐,李世民仍不满意,又下诏在后苑中建一高阁,图绘功臣之像。

  虽然如此厚赐,李世民仍不满意,又下诏在后苑中建一间阁.图绘功臣之像。

  很快,高阁便已建成,李世民亲笔题名为“凌烟阁”,命画工将功臣之像绘满四壁。画像绘成之日,李世民与心腹重臣房玄龄、长孙无忌登上“凌烟阁”,先睹为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