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临民思惠养(1)

  武德九年的十一月,天气似乎特别寒冷,早早就下了大雪,滴 水成冰,街市上几乎见不到什么行人。

  然而在东宫显德殿上,却是暖意融融,数百文武朝官坐于席上,如沐春风,兴奋之情溢于 言表。

  皇上亲下手诏,大会朝臣,共商治理天下之策。不论官职大小,人人都可畅所欲言。并宣 太史令当堂记录,凡有一言一计可行者,俱存于史册,流传后世。

  皇上言纲举目张,治理天下之策,先须求一总纲,然行再论细务。

  朝臣们争先发言,渐渐分成两派,一派以封伦为首,主张以刑律霸道为治天下之纲。另一 派以魏征为首,主张以教化王道为治天下之纲。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唯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没有加入争论之中。他们对于这种在广庭大众面前议 论大事的方法难以适应,甚至有些反感。

  连倡导大会朝臣议论国策的李世民也有些难以适应,不得不让两派暂停群起争论,先由封 伦、魏征二人把各自的道理说个明白。

  封伦抢先说道:“自三代以来,人心日坏。尤其是大乱之后,人心更加险恶,俱怀不逞之 欲。稍有风吹草动,便呼啸群集,为寇为盗。故须严肃刑律,杂采霸道以治天下。往日秦朝 专用刑律、汉代杂采霸道,并非是不想教化人心,施以王道。而是欲教化而不可得,非刑律 霸道不足以威慑人心。魏征欲在大乱之后,劝皇上施以王道,全是书生之见,不识时务,若 信其虚幻之论,必然败乱国家。”

  李世民想着他初登太子之位时,天下汹汹,几欲大乱。觉得封伦所说很有道理,听得连连 点头。

  魏征奋而反驳道:“三代离今已过千年,若人心日坏,累积相加,华夏之地,只怕全是鬼 魅,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以‘霸道’、‘王道’治之。人生而畏死,生而求安,大乱之后更是 如此。秦朝专用刑律,以霸道治天下,结果始皇帝死而地分,二世而亡。汉代虽说杂采霸道 ,武帝之前,却是以黄老之术为主,武帝之后,又以孔孟之术为主,方得安享天下数百年。 今若圣上大施王道,必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三年之内,定然华夏安宁,四夷宾服,成尧、 舜盛世。果非如此,请斩魏征之首,以射天下。”

  “你……你狂妄,大胆……”封伦干吼着,却说不出什么道理来。

  不错,秦朝专用刑律,果然二世而亡,我大唐万万不可重蹈覆辙。李世民心中一震,忙问 :“以魏爱卿之言,如何才能教化人心,施以王道,从而天下大治,成尧、舜盛世?”

  “皇上乃道德天尊之后,自当以皇祖‘清静无为’之圣道弘扬天下。”魏征大声答道。

  “清静无为?”李世民不觉皱起了眉头。他好大喜功,并不欣赏“清静无为”。不过,这 既是“皇祖”圣道,他一时倒也不好出言反驳。

  “正是。‘清静无为’四字,尤在于‘静’。”魏征道。

  “此为何解?”李世民问。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朝廷供给,兵战之费,皆仰赖于百姓。无百姓则无国无君矣 。今大乱之后,率士之众,百不存一。桑农俱废,百姓凋残已极,急需静养。隋室之兴,在 于文帝躬行节俭,轻徭薄赋,以静治民,使百姓安居乐业,物产富足,故国势强盛,突厥归 顺,天下一统。至炀帝则大兴土木,建宫室、开运河。又三征高丽、干戈不休。使百姓离土 而动,不得宁静,遂至天下崩溃,盗贼四起,丧败而亡。故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 ,非隐而难见,微而难察也。”魏征朗声说道。

  是啊,隋室二世亦亡,确乎“动”之太过。李世民愈想愈觉魏征所说乃是至理,不觉连声 道:“魏爱卿所言甚合朕意,甚合朕意。”

  “今治理天下之总纲,必为教化王道。欲行教化王道,必抚民以静。欲抚民以静,必君上 贤明。君贤则民存,民存则国治。”魏征见皇上鼓励,大为感奋,妙语联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