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藿叶随光转(6)

  李世民一怔,又想了想,道:“是何三策,你且说来。”

  “一、故太子、故齐王纵有大罪,毕竟为新太子同胞兄弟,不宜过暴其恶。新太子当请皇 上降旨,以礼葬之,仍留其尊号,以示孝悌仁恕之意。征委东宫,备受恩遇,不能随死,心 实难安。望新太子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允征不情之请,卜葬之日,送至墓所。二 、新太子当请皇上下诏,大赦天下。明令罪止故太子、故齐王二人,其余党羽,一概不问。 主动投归者,并复原职。前年因庆州兵变流至州的王王圭、韦挺,也请加恩召回,示以诚心 。三、征若招抚山东,新太子当亲书手诏,亲授剑印,许以便宜行事,若有图谋大功,诬良 为罪者,当能将其先斩后奏。”魏征朗声说道。

  李世民听着魏征的话,先是一怒,细思之下,却发觉这三策环环相扣,俱为必行之谋,极 是有理。

  依照眼前的情势,他要稳坐太子之位,化大乱于无形,威压之策已是失败,只能行招抚之 举。

  欲行招抚,必取信于天下,才能收取功效。而欲取信于天下,最上之策,当是“申骨肉之 深恩”,以礼改葬建成、元吉,并保其尊号。

  他最大的仇敌就是建成、元吉。他连建成、元吉都能宽恕,又有何人不能宽恕?

  王王圭、韦挺是建成党羽中最受信任者,且早已被定为“罪人”。李世民连过去的罪人都可以加恩召回,那么赦免之令必为不虚。

  每当朝廷发生变乱,总有一些州县官吏借机大行诬告,或以此图谋大功,博取富贵。或以 此陷害仇家,公报私怨。魏征若无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作为建成的旧日谋士,又怎能 使州县官吏畏服,收得招抚功效。

  魏征虽然没有立刻向他李世民下跪,但这三策却全是为他李世民而谋划的。

  他李世民其实已经收服了魏征,并已获得了魏征进献的“厚礼”。

  “魏公之言,忠义仁智俱全,世民深为敬服,安敢不从。”新太子欣然说道。

  魏征扑通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新太子不念旧恶,宽宏大量,恩深似海。且英武明断、 文德武功,名动宇内。征落魄漂流数十年,至今方得真主,敢不肝脑涂地,以报万一。”

  李世民连忙上前,扶起魏征,道:“今得魏征,使我如鱼得水矣。”

  魏征浑身不禁一颤——

  新太子的这句话,和旧太子初见他所说的那句话,竟是一模一样。

  李世民完全接受了魏征的三策,并大获成功。

  在王王圭、韦挺被召回,并授以谏议大夫的显要官职之后,东宫、齐府旧属纷纷旧降。连逃至深山的悍将薛万彻、冯世立等人也都回到了京城,前往东宫请罪。

  李世民按其所能,各授官职,并赐以钱物财帛。

  新太子宽厚仁爱之名传遍天下,各地豪强有心造乱,又怕人心不从,俱是不敢轻举妄动。 唯有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冒险举兵反叛,并在山东诸州广发檄文,号召众豪强奋起大义, 讨伐世民奸贼,为故太子、故齐王报仇。

  但此时魏征已赶至山东,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广行招抚。李瑗的檄文竟是无人响应。其部将 王君廓见势不妙,反设计斩杀李瑗,将主帅首级传送京师,邀功请赏。

  李世民当即拜王君廓为幽州都督,将庐江王李瑗妻妾子女,尽赏给王君廓为奴。

  燕郡王李艺、

  长乐王李幼良闻听庐江王李瑗惨遭败亡,心中大为震惊,惶恐之下,纷纷上表朝廷,自申效 忠之情。

  本是处处激流潜伏,乱象杂生,经过李世民恩威并施的一番梳理,终于风平浪静,归于安 宁。

  李渊见天下已归于宁定,遂“自动”退居太上皇,下诏传位太子。

  

  武德九年八月八日,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中,南面升座,受文武百官朝贺,正式登上皇帝 大位。并遣大司徒裴寂与长孙无忌祭告南郊,大赦天下。然后赐宴百官,论功行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