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楚人天文知法历来渊博,战国时期,则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为了对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运行及其位置作系统的观测,将其附近恒星分为二十八片(区),称之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天文学的重大发展(二十八宿体系,古印度、埃及和两河流域国家亦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出现较早。)。
二十八宿名称,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末的《品氏春秋·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吕氏春秋·有始》叙述了自角至轸的二十八宿名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据《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载,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是战国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记·天官书》将甘公、石申夫与楚唐昧并列为“昔之传天数者”,故可知为战国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国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天文学家(《史记·天官书》、《后汉书·天文志》说甘公是齐人;《史记·正义》引梁阮孝绪《七录》和《汉书·艺文志》说甘公是楚人;《史记·集解》引徐广说甘公“本是鲁人”。故可能原籍在鲁,后游历齐、楚,从事天文学研究。)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出土了一件漆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名称和青龙、白虎图案,可见楚国早在战国初就创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充分证明楚人从事天文学研究长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称与石申星名基本相同,与甘氏星名出入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异同及其融汇的趋势。
据《周礼·考工记》和《史记·天官书》载,可知我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东西南北四组,分别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来表示,称为“四象”。漆箱盖东西两侧分别绘有青龙、白虎,这是四象中的东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于画面的局限性,故未绘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划分是紧密相联的,早在战国初,楚国就广泛流传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写有一个巨大的“斗”字,可见楚人重视对北斗星的观测,以“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史记·天官书》。)战国末楚国道家[曷鸟]冠子指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曷鸟冠子·环流》。)反映了楚人在天文学领域中的传统成就。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杂占》帛书,据研究,此帛书系战国时楚人所著(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帛书画有二十九幅名称、形状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详细描绘彗星不同形状的图,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天文学研究资料。
《楚辞》的某些篇章,也留下了楚人有关天文学研究成就的记载。如屈原《天问》:“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说宇宙阴阴暗暗,浑沌一片,阴阳二气,化生而成。天如圆盖,由八根柱子支撑着。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可见楚人的宇宙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盖天说”。又如《天问》:“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这里说的太阳有乌鸦,就是太阳出现的黑子现象。楚人积累起来的天文学知识是极其丰富的,诗人不过只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出来罢了。
楚人数学在原有基础上,战国时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重要内容为《算数书》。此外,还出土了算筹等重要文物(《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第1期)。据后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汉初降汉,后“病免”在家,其《算数书》可能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国的数学水平(后德俊《楚国科学技术史稿》。)《算数书》是一部数学问题集,内容包括《分乘》、《增减》、《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广》一节,与成书于两汉间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西汉后数学研究的结晶,因它正式成书约于公元一世纪,故有的学者把它列为东汉初的数学著作。)的《少广》标题相同,内容亦大体相似。故《算数书》部分内容为《九章算术》所收进,是早于《九章算术》的一部数学著作(《江陵张家山汉墓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是很早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医方,均大体流行于战国时期。其中出土的辛夷、花椒、杜衡、佩兰等中草药,在《楚辞》中亦有记载。出土的古尸(女),手里紧握着两个绢包,内装有多种药物,大多味辛温。经对古尸的病理检查,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石病等疾病,故常服用此类药物。该墓时间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离楚亡时间不久,故其时医药学当是承袭楚人的。1975年,江陵纪南城内凤凰山168号墓出土了一具西汉男尸,葬于公元前167年,比马王堆女尸略早。同时出土的有竹叶椒、姜等药物。经解剖,死者生前患有胆结石、血吸虫病等疾病,出土的中草药,可能是生前服用过的此一类药物。男尸出土时,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尚有弹性,牙齿齐全而牢固,尸体历久不腐。其重要原因是内棺有约10万毫升含流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出土时呈绛红色。足见楚人既熟谙中草药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化学药物性能。此外,楚地由于气候温暖潮湿,楚人还喜爱佩带装有佩兰、香草等药物的香囊,枕睡装有辛夷、茅香的枕头,在室内用熏炉焚烧花椒等含有挥发油的香料,进行空气消毒。这是楚地的传统习俗,屈原在《楚辞·离骚》中就吟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长沙杨家湾楚墓出土的陶熏炉、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青铜熏杯,就是用作熏香消毒的。至今在两湖农村和城镇,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挂上菖蒲和艾叶,做成小香囊佩带在孩子身上,以为避邪去秽、杀菌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