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拓巴蜀,东收吴越
  巴、蜀同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国。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历来与楚国交往频繁。蜀,主要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及偏西一带。战国后蜀强巴弱,巴从属于蜀。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蜀攻秦,取南郑(今陕西汉中),同年,秦反攻,又夺回南郑。吴起变法时及其后,楚国注意向西南发展,与蜀亦发生冲突。如公元前377年(楚肃王四年),蜀攻楚,取兹方,楚被迫筑扦关防御。可见蜀国其时势力强盛,敢于与秦、楚对抗。据《水经注·沔水上》载,约在周显王时期,也即秦献公、楚宣王时期,秦集中力量东向,蜀就乘机占领了褒汉之地。楚宣王为扩展地域,亦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巴、蜀真空,楚国势力遂伸入到巴蜀地区,故《淮南子·兵略》说楚域“西包巴、蜀”。《史记·秦本纪》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其时在秦献公卒、秦孝公立之际,亦即楚宣王统治已趋稳定时期。由此可见,楚宣、威王直至楚怀王时,巴、蜀及汉中、黔中地区,实为楚国所占有。

  入战国后,越与楚、晋、齐、秦等并为当时大国。公元前468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王勾践二十九年),越自吴(今江苏苏州市)徙都琅(今山东胶南琅台西北)后,北与齐、鲁及泗水各国相接,东临海,西邻楚,南与百越相接,其疆域的广阔,仅次于楚国。

  楚国吴起变法及其后,注意向南发展,北境争夺又日趋激烈,越国于公元前379年(楚肃王二年,越王翳三十三年),又将都城迁回吴。公元前342年,越王无疆即位后,国势一时炽盛,兴师伐齐攻楚,“与中国争强”(《史记·越世家》。)]。公元前33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后,齐、楚矛盾表面化,越乘机举兵攻齐。齐国为了把祸水泼向楚国,便派人前往越国游说,于是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徐州之战的同时,又发生了越、楚之战。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与结果,《史记·越世家》作了详细的记载:……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复仇、庞、长沙(三邑),楚之粟也;竞泽陵(竞陵泽,邑名),楚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臣(齐使者)闻之,图王不王,其敞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从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据此可见,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已亡,吴越之地尽为楚国所占有。越族后裔,或为王,或为君,散布在包括原琅等沿海各地,各不相属,均臣服于楚(何时灭越,除文中所引《史记·越世家》的记载外,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战国策·楚策一》和《史记·甘茂列传》等载灭越在楚怀王时。陈梦家《六国纪年表考证》谓“楚威王灭越之说不可据”;杨宽《战国史》第八章注云:“楚的灭越,必在楚怀王二十三年或稍前。”蒙文通《越史丛考·越人迁徙考》谓越于公元前222年为秦灭。)楚宣、威王统治四十年,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矛盾,伺机出击,使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战国策·楚策一》记策士说楚威王语: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句阝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此虽系策士游说之辞,但却符合楚宣威盛世的实际。楚宣王和楚威王不愧是战国时代继楚悼王之后最有作为的两位国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