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朝的建立和统治制度的确立

  (二)辽朝的建立和统治制度的确立 一、阿保机的建国 契丹的国家,是在阿保机取代遥辇后十年,即九一六年,由阿保机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建立的。如象各民族的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旧制度不会自行消亡,新制度也不能自然的建立。契丹社会内部虽已具备了建立国家的客观条件,阿保机的建国还是经历了同氏族部落制的旧制度反复斗争的过程。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不能不引起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贵族的怨忿,但他们根本没有和阿保机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不可能发动战乱。联盟中的一个小部落涅剌部(涅烈部)起兵反抗,但由于他们只有很少的力量,新任惕隐剌葛便率领联盟的军马,轻而易举地把涅剌部讨平。

  大规模的斗争是所谓“变起肘腋”,即来自迭剌部中阿保机的亲族。他们是和阿保机一样同具当选资格的贵族,阿保机要改变部落选举制的旧制度而加强他的权力,就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激烈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了。

  九一一年,即阿保机取代遥辇的第五年,惕隐剌葛和阿保机弟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共同策划了反阿保机的战乱。传说契丹旧制三年一选,阿保机“久不受代”,引起部落贵族的反抗。这个传说反映着阿保机在开始破坏联盟选举制,而部落贵族是作为选举制的维护者举行了反抗。战乱爆发前,安端妻粘睦姑向阿保机报告了消息,阿保机随即采取措施平息了战乱。五月间,阿保机与剌葛等登山盟誓,祭告天地。然后罢免剌葛的惕隐职务,改任为迭剌部夷离堇。前任于越释鲁子滑哥(化葛)继任惕隐。滑哥也是阿保机的反对派。《辽史·滑哥传》说,阿保机“虽知滑哥凶逆,姑示含忍,授以惕隐”。阿保机的这些措施,显然是用妥协的办法,来换取贵族旧势力的支持。

  九一二年七月,剌葛和迭剌、安端、寅底石等再一次发动战乱。这次得到了于越辖底的支持,新任惕隐滑哥也参预了乱谋。阿保机以下的几个最重要的官员于越、惕隐和迭剌部夷离堇等组成的这个强大集团,无疑是对阿保机的严重威胁。这时,阿保机领兵攻掠西南诸部,命剌葛分兵攻平州。当阿保机在十月间还军时,剌葛自平州领兵阻道,企图对阿保机进行半途邀击。阿保机没有展开反攻,反而引兵南移,并在这一天立即烧柴祭天,举行了传统的选举仪式柴册仪。阿保机由此巩固了他的联盟长可汗地位,反乱者失去了维护传统的选举制的旗帜,也就失去了反抗的理由。次日,即向阿保机“谢罪”,表示臣服。

  斗争并没有完结。仅仅在几个月之后,规模更大的叛乱终于爆发了。

  叛乱仍是由阿保机弟剌葛等人的集团发动的。迭剌部的兄弟部落乙室部的贵族也参加了进来,因而具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叛乱经过周密的部署。九一三年三月,剌葛一面派迭剌、安端等去谋杀阿保机,一面引众至乙室堇淀,准备旗鼓,图谋篡立。阿保机发觉了这个密谋,拘捕了迭剌、安端,并亲自率领大兵北追剌葛。这时,由寅底石率领的另一支叛军,乘机去攻打阿保机的可汗营帐。留驻营帐的阿保机妻述律氏阻险自守。叛军焚烧了阿保机的辎重和庐帐,大肆杀掠,并且夺去了作为可汗象征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述律氏派兵去救援,只能把旗鼓夺回。

  阿保机依靠他的腹心部侍卫军和被征服的邻族室韦、吐浑的兵力,展开反攻。四月,由审密部的敌鲁和阿古只率领侍卫军进攻剌葛,与室韦、吐浑兵配合作战,终于击溃了剌葛的叛军,夺回了“神帐”。剌葛、辖底等被擒。

  叛乱平定后,阿保机首先处死了于越辖底和乙室部的迪里古,并在这年冬天,再次召集氏族部落长老,在莲花泊焚柴举行传统的选汗礼仪。

  阿保机只是在再次举行选举后,才对叛乱的迭剌部贵族作了处置。参预叛乱的滑哥是经过部落长老会议把他处死。叛乱首领剌葛和迭剌仅是“杖而释之”。寅底石和安端甚至被免罪,不加处置。这显然不是由于什么兄弟间的宽厚,而是说明,同具当选资格的迭剌部贵族有着传统的旧制度作为他们举行叛乱的根据。

  这次叛乱延续了两个月之久,战乱的规模是空前的。契丹的牲畜死亡十之七八,阿保机的士卒只能煮马驹采野菜作食物。阿保机后来描述说:“他们恣行不道,残害好人,屠杀人民,剽掠财产。民间原来有马万匹,现在只能徒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显然是契丹建国前夕的一次重大的斗争。阿保机是作为最大的奴隶占有者和旧制度的改革者而遭到反抗的。他进一步破坏了古老的氏族部落组织,日益走向建立奴隶主专政的国家,破坏了部落选举制,日益走向建立君主世袭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权势相当的贵族们发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反抗的贵族们要实现夺取权位的企图,就不能不打起部落选举制的旗帜,从而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和代表者。斗争的实质,也就不能不是旧势力和新势力,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生死斗争。阿保机只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斗争,才赢得了胜利,建立起契丹奴隶主的国家。

  九一六年,阿保机正式废除了部落联盟的旧制度,在氏族部落制的废墟上建立了契丹奴隶主的国家。由于阿保机连年侵掠汉地,俘掳到大批的汉人,日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他摒弃了突厥可汗称号等制度,按照汉族政治制度的模式,建立了契丹的国家机构。

  世袭皇权的确立九一六年,阿保机(辽太祖)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仿照汉人王朝的体制,采用皇帝的称号,称“天皇帝”,妻称“地皇后”,建年号“神册”,立子倍为皇太子,从而宣告了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此后的契丹皇帝即由阿保机一家世代传袭,选举可汗的“柴册仪”,只是作为一种传统的仪式而保存下来。在皇帝的周围,相应地形成了一个统治机构。阿保机的亲信曷鲁在平乱后,任为迭剌部夷离堇,支持阿保机建国称帝,建国后任为于越。九二一年,又“正班爵”,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不同等级。

   部落居民的地区性统治遥辇氏八部以迭剌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以八部以外的后族萧氏(审密)“世为北府宰相”,统治北府五部。阿保机建国称帝后,于九二一年,以皇弟苏为南府宰相,统治乙室等三部。各部落又各规定了固定的“镇驻”地区。这就进一步摧毁了氏族部落的旧制度,形成为以北南府以外的后族和皇族贵族直接进行的地区性的统治。各部夷离堇改称“令稳”,成为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的一级官员。

  被掳掠和被征服的北边渔猎、游牧部落居民,分编为隶属于契丹八部的部落,在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由契丹国家任命“节度使”,对他们进行统治。

  军队和卫军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契丹军队已不再是氏族部落的军兵,而成为贵族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奴隶的工具。在皇帝左右,设有以腹心部为核心的“宫卫骑军”,“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实际上是皇室贵族的特殊的警卫队。各地区有贵族将领统率的州县部族军,有兵事,“传檄而集”。

  造文字契丹原无文字,刻木契记事。神册五年(九二○年)正月,阿保机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受命依仿汉字偏旁,制契丹大字。九月,大字制成,颁行。此后,阿保机弟迭剌习回鹘语文,又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连贯。

  定法律九二一年,阿保机告侍臣说:“国家事务,大小不一,法度不明,何从治理。”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契丹统治下的汉人仍依汉律。突吕不受命撰“决狱法”,成为契丹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法律的规定,巩固了契丹奴隶主国家的统治。在这同时,设置了决狱的法官“夷离毕”。

   建都城史称耶律释鲁为于越时“始置城邑”,大抵只是处置俘虏奴隶的寨堡。九一八年,阿保机在潢河沿岸契丹故地“城西楼为皇都”(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室居地称西楼)。据《辽史·康默记传》记载,阿保机在蓟州俘掳的汉人康默记,董理建都城的工役,一百天而完工。这当是仿照汉人城邑建造的不大的城。九二六年,又在此基础上,扩建城郭,建筑宫殿寺庙。据《贾师训墓志》说:后唐使臣贾去疑,被留在契丹,营建都城。阿保机建皇都,显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皇都称上京,成为城墙高二丈,幅员广二十七里的大城。北魏以来,潢河流域一直是拓拔、契丹人的渔猎畜牧之所。都城的营建,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阿保机时代,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还只是粗具规模,但它的当建立无疑是契丹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契丹的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对邻族的侵掠 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国家,是社会阶级形成的必然结果,它的建成又反转来加强了奴隶制度的统治和发展。阿保机建国后,随即展开对周邻各族的更大规模的侵掠,扩展地域,掳掠奴隶。

  南侵中原九○七年,阿保机取代遥辇,唐朱全忠也恰在这年推翻唐朝建立梁国(后梁)。九○八年,晋王李存勗与后梁作战,河北州县渐为晋有。阿保机建国后,九一六年八月,南侵朔州(《旧五代史》作蔚州),擒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乘胜而东,侵掠蔚、新、武、妫、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越阴山,都为契丹占有。九一七年二月,晋新州副将卢文进来降。三月,契丹兵进攻幽州,大破晋周德威军。九二一年,晋新州防御使王郁以所部兵降契丹。阿保机率大军入居庸关,分兵侵掠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掠大批居民而还。皇子倍与王郁侵定州,被晋李存勗、李嗣昭部战败。九二三年,晋李存勗灭梁,建立唐国(后唐)。阿保机还军,以次子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南侵。次年,德光略地蓟北,占领平州,攻幽州,拔曲阳,侵占了唐的大片地区。

  侵掠西北诸族九一六年七月,阿保机侵掠突厥、吐浑、党项、沙陀诸部,俘虏各部酋长及民户万五千六百,驼马牛羊无数。九二四年,阿保机及大元帅德光大举西征吐浑、党项、阻卜(鞑靼)诸部。九月,至古回鹘城(鄂尔浑河畔、哈剌巴剌哈孙)刻石纪功。十月,越流沙,拔浮图城,征服西北诸部。十一月,捕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九二五年四月,甘州回鹘乌主可汗遣使“贡谢”。契丹的政治势力由此西达甘州、西北至鄂尔浑河。

  灭渤海建东丹国渤海原是居粟末水(松花江)的部落,有较高的文化。唐高宗时,徙居营州,邻近契丹。武后时,契丹李尽忠反唐,渤海部又东奔挹娄故地东牟山,酋长大祚荣建国自立,称震国王。七一二年,唐睿宗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世遂号渤海。唐玄宗时,大祚荣子大武艺(武王)继位,征黑水部,扩大疆土,建元仁安,成东北方强国。大武艺死后,子大钦茂(文王)继位,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制度,并遣使抄录史书、字书和诗文。渤海使用汉字,形成以唐文化为辽太祖陵园发现瓦当、滴水纹饰(拓本)基础的渤海文化。大仁秀(宣王)进一步扩展领域。西与契丹为邻,南与新罗的泥河为界,东尽于海(今日本海),设率宾府。渤海这时确立封建制度,达到全盛时期。渤海人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此后,文化极盛,武力渐衰。

   九二五年冬,阿保机领兵东征渤海。阿保机皇后述律氏,太子倍,次子德光等随行。蓟州汉人韩知古、康默记、幽州汉人韩延徽等统率汉军出征。阿保机赦免安端后,又任为惕隐,也随同作战。在契丹方面显然已集中了它的全部军事主力。但渤海此时处在大諲譔统治下,却日渐衰弱,远不是契丹的对手。十二月,契丹扶兵围扶余,天赞五年(九二六年)正月,占领扶余城,杀渤海守将,进围渤海忽汗城。諲譔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阿保机进驻忽汗城,轻而易举地灭了渤海。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封太子倍为东丹王,统治新占领的渤海旧地。

   九二六年七月,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后,死在扶余府。辽太祖死,皇后述律氏月理朵称制,摄军国事。九二七年十一月,掌握兵马大权的大元帅耶律德光在述律后支持下,继皇帝位(辽太宗)。契丹国家的统治制度和统治领域在辽太宗时才进一步确定下来。

   三、辽太宗的继续南侵和人民的反抗 阿保机死后,契丹皇族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皇子耶律倍是汉族封建文明的向往者,述律太后和辽太宗则极力发展契丹的奴隶制。耶律倍能作辽、汉文章,知音律,善绘画,在东丹国建立制度全用“汉法”。耶律倍被夺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又被迁到南京东平府(辽阳)并受到监视(一说谋害)。九三○年,耶律倍作诗说:“小山(指弟太宗)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泛海投奔后唐,改姓名为李赞华。

  述律太后和太宗都是契丹奴隶制的维护者,但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同。述律太后主张在契丹本土和北方诸游牧族中实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不去深入侵掠汉地。她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足以娱乐,得汉地不能久居,万一有失,追悔不及。”太宗主张继承太祖的事业,继续进兵汉族地区,掳掠财富和奴隶。太宗统治二十年间,一再亲自率领兵马南下,展开了大规模的侵掠战争。

  九二八年,唐定州守将王都降契丹,唐派兵讨伐。辽太宗命奚兵统帅铁剌去救定州,败唐将王晏球。唐兵又大举攻定州。辽惕隐涅里衮等出兵增援。七月,唐兵破定州,铁剌战死,涅里衮等被俘。十一月,太宗准备亲自领兵攻唐。唐停止进攻,遣使臣来辽。太宗班师。九二九年十月,辽太宗检阅诸军,命皇弟李胡领兵攻掠云中诸郡。李胡攻下寰州。次年二月,还军。太宗以李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九三六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后唐自立,向契丹求援救。八月,太宗亲率大兵南下救石敬瑭。九月,入雁门,进驻太原,大败后唐张敬达军。十月,太宗在晋安行帐召见石敬瑭,对他说:“我三千里举兵而来,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我看你雄伟弘大,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作我的藩臣”。十一月,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唐将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投降。闰十一月,石敬瑭进驻河阳。唐废帝李从珂兵败,杀死投奔后唐的耶律倍,然后自焚而死。太宗自太原领兵北还。九三七年,石敬瑭遣使臣来,愿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等十六州土地“奉献”给契丹。九三八年,后晋遣使送来十六州图籍。燕云十六州从此归入契丹的统治领域。辽太宗把皇都建号上京,称临潢府。幽州称南京,原南京东平府改称东京。又改年号为会同。九四○年三月,太宗到南京,设宴召见降臣。又在宫殿接见晋国及回鹘的来使。六月才返回上京。

  九四二年,晋石敬瑭死,石重贵(晋出帝)继位,向契丹称孙,拒不称臣。九四三年冬,太宗到南京,以晋降将赵延寿为先锋,统兵五万,大举代晋。九四四年,晋贝州守将开城投降。太宗采赵延寿议,大兵直趋澶州,石重贵也亲至澶州督战。两军在澶州北戚城交锋,互有胜负。契丹不能胜,沿路掳掠大批财物和民户北还。这年冬季,太宗再度领兵南侵,进围恒州,晋兵退守相州。

  会同八年(九四五年)正月,契丹分兵在邢、洺、磁三州大肆杀掠,进入磁、洺之间的邺都。太宗在邯郸驻营,指挥作战。晋将安审琦等在相州安阳水南列阵,命皇甫遇、慕容彦超二将率领数千骑前往侦察契丹兵势,至邺都,遇契丹大兵数万,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被契丹兵包围。晋安审琦等自安阳发大兵救援,契丹兵解围。太宗见晋兵势盛,自邯郸退兵。

  晋兵乘势反击。晋石重贵下诏亲征,至澶州。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领兵北进。三月,攻下契丹占领的泰州。太宗命赵延寿领前锋军攻泰州,晋杜重威弃城南逃,退至阳城,又大败,退守白团卫村,埋鹿角(拒马桩)作行寨。太宗命令契丹铁鹞军(穿铁甲的骑兵)下马拔鹿角,乘大风放火扬尘,以短兵进攻。晋军士愤怒求战,呼喊说:“都招讨使为什么不出兵,让士兵们等死吗?”副将李守贞要杜重威在寨驻守,他和符彦卿、皇甫遇等自西门出击。晋兵逆风而上,奋勇死战。契丹铁鹞军不及上马,仓皇败逃。太宗被晋兵追赶,乘骆驼逃走,败回南京。晋兵退守定州。

   泰州战后,契丹受挫,准备再度大举南侵。晋兵获胜,却以为从此太平无事。九四六年八月,太宗再次领大兵南侵。九月,先锋赵延寿军在定州败后晋张彦泽部。十月,后晋石重贵命杜重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自广晋合兵北上作战。杜重威至瀛州,契丹高模翰(渤海人)来战,晋部将梁汉璋败死。太宗率领契丹大兵自易、定至恒州。杜重威领后晋兵迎敌,两军夹滹沱河对阵。

  晋杜重威怯懦不敢战,置酒作乐。契丹别部由萧翰(太宗妻兄)率领,出晋军之后,切断晋军粮道和归路。萧翰至栾城,晋守城军投降。契丹兵俘获晋民,在面部刺上“奉敕不杀”等字放回。晋运粮夫在路上遇见,都弃粮逃跑。十二月,晋朝廷与前军被隔绝,消息不通。杜重威部将张清请求出兵作战。张清渡河,在河北岸与契丹兵力战,互有杀伤。张清请发援兵,杜重威一兵不发。张清对部下说:“上将(指杜重威)掌握兵权,坐看我们危急而不救,一定已有异心。我们当以死报国”。张清及部下兵士全部战死。杜重威、李守贞被契丹兵前后围困,军中粮尽,不战而降契丹。恒州、代州相继投降。

  太宗率领契丹兵自相州南下,杜重威率领晋降兵从行。太宗命皇甫遇作前锋攻打晋都城开封,皇甫遇拒命自杀。后晋降将张彦泽领先锋军攻开封。晋石重贵奉表投降。

  会同十年(九四七年)正月,太宗进入晋都开封,改穿汉族皇帝的服装,受百官朝贺。二月,建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辽兵一路四出掳掠,称为“打草谷”。进开封后,俘掳了晋出帝,并把后晋宫女、宦官以及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等运走。辽兵还在开封居民中,大肆掠取财物,俘掳奴隶。占据各州县的辽兵也四出掳掠。

  辽兵的野蛮侵掠遭到各地人民群众的坚决抵抗。原来聚集在山林的后晋起义军与各地人民相结合,反抗契丹的掳掠,大部数万人,小部千百人,到处攻打州县。滏阳起义民众在梁晖率领下,攻打契丹占领的相州,杀契丹兵数百人,夺得相州,自称“留后”。契丹命将镇陕州,甚至索要晋指挥使侯章身上的毛衫、束带。另一指挥使赵晖对侯章说:“到这步田地,还管什么?今夜领二三十人入馆,砍蕃使头,因便入衙杀了蕃王所差使长。得则固守,不得就去投奔刘大王(晋阳刘知远)。”(《洛阳搢绅旧闻记》)赵晖等斩契丹将,据州城。契丹遣使以赵晖为留后,赵晖杀契丹使,拒不受命,投附刘知远。澶州人民在王琼率领下结合夏津起义军张乙等共千余人,攻占澶州南城,围攻契丹守将。晋州民众群起杀契丹派遣的汉官赵熙,丹州指挥使高彦珣杀契丹刺史降汉。东方各州,人民起义军四起,攻占宋州、亳州、密州。起义领袖李仁恕率众数万攻打徐州。此伏彼起的抗辽斗争给予辽太宗率领的契丹军以沉重的打击。

  辽太宗遭到打击后,叹息说:“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他自开封回军的路上,总结这次南侵,有三个错误,第一是纵兵掳掠刍粟,二是括民私财,三是没有及早派遣诸节度(晋降将)回本镇统治。第一、二两项,其实是说,不该在汉地实行奴隶制的掳掠法,第三是说不该不用后晋降臣维持原有的封建统治。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宣告了辽太宗在汉地推行奴隶制的破产。他从失败中得出经验,只有任用降臣维护汉地原有的封建制,才能巩固契丹的统治。契丹在燕云十六州所实行的,也就是这个经验。九四七年四月,辽太宗自开封北还。

  辽太宗灭晋,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汉国(后汉)。

   四、辽朝统治制度的确立 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辽朝的建立,比起原始的氏族部落制来,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的基础上。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辽朝,保护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契丹奴隶和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统治。随着对外掳掠战争的发展,辽朝奴隶主贵族掳掠了大批的各族人作奴隶,并进而统治了渤海和汉人的居地。由于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辽朝奴隶主不得不在一些地区继续维持原有的封建的社会制度,从而也不能不实行原有的政治制度。辽朝奴隶主的国家由此形成它的许多新特点。

  辽朝的统治制度在太祖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逐步建立起来,重要的有以下几项:斡鲁朵宫帐制皇帝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可有自己的斡鲁朵。

  阿保机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义为心腹)。侍卫亲军,称腹心部。另在地方要地设提辖司。各地蕃汉民户抽丁充军,归提辖司统辖,称提辖司人户,直属斡鲁朵。太宗宫帐直属军称皮室军(契丹语,义为金刚,取坚强之意)。述律后也有宫帐直属军称“属珊”。

  宫帐设有著帐诸局,如笔砚局、牌印局、裀褥局、灯烛局、车舆局、御盏局等等。契丹奴隶编入“瓦里”,为皇室制造各种器物,由著帐郎君统辖。后妃也各有自己的著帐局。又有“著帐户”,是为皇室宫帐服役的契丹奴隶。服役奴隶首领称“小底”,如笔砚小底、寝殿小底、鹰坊小底,盥漱小底、尚膳小底、尚衣小底等,统由承应小底局统领。宫帐的祗从、伶官也属著帐户。著帐户隶属宫帐,又称“宫户”。辽朝皇帝有时也把宫户赐给臣下贵族,成为他们的私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契丹制度说:“每其主立,聚所剽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建州县,置官属”。《长编》所记与辽朝史事基本相符,但斡鲁朵所属瓦里奴隶,是契丹人“犯罪没入”,著帐户主要也是契丹本族的奴隶。对外剽掠的外族人户,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被“著帐”。如阿保机时,奚撒里葛等三营乞降,“愿为著帐子弟”。述律后征渤海,“掠有技艺者多归帐下”。

  斡鲁朵所有的奴隶财产,为皇帝所私有。皇帝死后,他的斡鲁朵依然存在,由帝后家族所继承,以奉陵寝。

  投下州县制阿保机南侵汉地,俘掳大批汉族居民作奴隶。由于奴隶不断逃亡反抗,降臣韩延徽建言:“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俘虏)”。“又为定配偶、树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史·韩延徽传》)。被俘掠的渤海人也掳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统治,或与汉人俘户杂居。在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建置了许多这样的州县。如阿保机破代北掳掠的汉民建龙化州,燕、蓟所俘建龙化县。潢河之北,以燕、蓟的俘虏建临潢县。潢河之西,以渤海俘虏建长宁县。这样的州县,有时仍然沿用俘户原属州县的名称,如以檀州的俘户建檀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县民建密云县。俘渤海长平县民,与汉民杂居建长泰县。这些所谓县,民户少则一千,多也只四五千,其实只是奴役外族奴隶的寨堡。

  俘户州县起初当是属于契丹最大奴隶主阿保机所有,或者说,其实只是他私有的奴隶,隶属于宫帐斡鲁朵。皇后另有自己的州县。述律皇后以西征的俘奴建仪坤州广义县(本回鹘牧地),当是属于述律后的“私奴”。

  皇帝、皇后以下的契丹贵族,也各自占有这样的寨堡,称“投下”或“头下”。《辽史·地理志》说:“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又说:“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奴隶),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投下州城之设,限于诸王、国舅、公主,如琼州、原州、福州等州即是国舅宰相“南征俘掠汉民”建置。所谓“自余不得建城郭”,当是较低的贵族奴隶主,不能私建城郭,但他们仍各有自己的奴隶和“投下”。《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称:“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朝境内,分布着大小奴隶主所占有的大大小小的“投下”城堡,以奴役“团集”的俘掠奴隶。

  早在遥辇氏时,于越释鲁俘掠党项、吐浑居民作奴隶,运回契丹故土放牧,建于越王城,当是最早的投下城。后晋的亡国之君石重贵被俘到契丹,请求辽朝在“汉儿城寨”侧近赐给他养种之地。辽朝在建州割寨地五十余顷,石重贵一行人即在寨地内建筑屋室居住,分地耕种。在契丹看来,石重贵一行人也不过是一批俘掳来的奴隶。这所谓“汉儿城寨”,当即俘掠汉民建置的投下城。

  辽灭渤海后,东丹国内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只是以汉人和渤海俘户新建了一些州城。燕云十六州汉族居住地区,仍然实行原来的封建社会制度。这样,辽朝境内,便以上京、南京(幽州)和东丹国为中心,形成为社会状况互不相同的三大区域。

  北南面官制《辽史·百官志》说:“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宫帐设在西方,所以官职都分为北南,和汉族官职的分为左右相似。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建立起两套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辽史·百官志》说:“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北面官——契丹建制受到唐制的影响,官制杂用汉官职名,但含义已不相同。契丹旧八部的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以迭刺部强大难制,分为五院、六院两部。太宗改两部夷离堇为大王,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别统领两部的兵马(乙室部夷离堇也改称大王)。辽朝皇族事务仍由惕隐管领,设“大内惕隐司”。另设“大国舅司”,管领后族审密部(萧)乙室己、收里两族事务。“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管领遥辇九可汗家族宫帐之事。朝中设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掌文翰;敌烈麻都掌礼仪。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南面官——基本上沿袭唐制。太宗入汴,因后晋制度,置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权”。朝官有三公三师,设中书省(初名政事省),门下省,尚书省,翰林院(又称南面林牙),国史院。南面朝官不象北面官那样再各分北南,而是仍沿袭汉人旧制,称左右(如左、右丞相,左、右仆射)。辽朝南面官制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辽史·百官志》参照唐制,罗列职名,与事实多有出入。近年出土辽墓志所见官职,多为《辽史》所不载。《辽史·百官志》所录,也未必都实有其职。大抵辽朝沿袭唐、晋旧制,但因事因人而设官,时有增损。燕云十六州地仍用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辽灭渤海,得燕云后,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并且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的封建制,在此基础上也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在辽朝的统一统治下,不同的制度当然不可能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而不能不相互影响和斗争。辽朝贵族内部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倾向和势力。他们之间的搏斗,在皇子倍和太宗之间已经展开,太宗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