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藩镇割据

  第七节藩镇割据 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每当统一势力衰弱的时候,割据势力便要乘机发动战争,占领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唐时有两次割据。第一次自安、史作乱时开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内附诸部落结合成反唐力量。第二次自农民起义军失败时开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起义军被反动武力压倒,不能成长为统一全国的力量,各个割据者得以毫无制约地进行混战。两次割据战争,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第二次尤为惨烈。南方在第二次割据战争中,也遭受破坏,只是比北方轻得多。这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割据者混战的情形相似,但战争规模唐末比东汉末更大,东汉末混战的结果,只出现三个割据国,唐末却出现五代十国。

  汉族从传说时代起,就显出雄伟的气度,与各族相处,主要是在文化上求同,不过分在族类上立异。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这种情形愈益确实有征。两汉是强盛的大朝代,不断地吸收大量的外来居民。特别是东汉朝,匈奴等族得到朝廷的允许,迁入边境内居住,大部分游牧人逐渐转化为农民。在融合过程中,极度腐朽的西晋朝发生内乱,内徙诸族的统治阶级乘机发动战争,造成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最后,由于诸族融合过程的完成,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唐朝同东汉朝一样,也是允许内附诸族大量迁徙到边境内居住,河北道容纳内附人尤多。因为河北河南是隋末战争的中心地区,人口损耗极重,唐朝廷开放河北,主要是想补充人口。六三○年,唐灭东突厥,得内附户十余万人,唐太宗集朝臣商议,窦静主张使居塞外,为中国守边,“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温彦博主张突厥生活习惯,不宜居内地,宜使居边境内诸州,充实空虚的地面。魏征主张使回到突厥原地,不可留在中国,免得将来成“腹心之疾”,追悔不可及。温彦博反驳说,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如果对突厥人有教有养,几年以后,都成了唐民,有什么后患。唐太宗采用温彦博的建议,使突厥人居住幽州(河北道)到灵州(关内道)一带。唐高宗时,突厥人陆续内附,都住在河曲六州(丰、胜、灵、夏、朔、代)内。七一六年(开元四年),突厥毗伽可汗立,内附人谋逃归突厥,并州(山西太原)长史王晙(音俊jùn)主张迁徙内附人到内地,说二十年后,旧俗改变,可以变成唐的精兵。唐玄宗不曾采取王晙的建议,仍让突厥内附人居沿边诸州。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处理内附人大抵有三种办法。一种是对游牧人,指定居住在边州,仍保持部落旧俗,只要能耕种,自边州徙居内地诸州,也并不禁阻。一种是对农业国人,可直接迁到内地,如六六九年,唐高宗徙高丽民户三万八千二百到江南、淮南及山南、京西诸州。六七七年,唐高宗又徙高丽民户到内地,分居在河南、陇右诸州。又如七二二年,唐玄宗徙河曲六州残余突厥人(居边州已久,从事农业)五万余口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一种是对商人及诸族酋长,得在各城市自由居住。一般说来,唐对内附人迁居内地,是不设什么禁限的,因之,沿边诸州以及接近这些州的内地,居住着不少内附人。

  唐玄宗时,府兵制已完全破坏,边镇军队却大扩充。七二二年,改行募兵制,应募的兵士,自然很大一部分是内附人,充当骑兵更是内附人的专业。将校中也有许多称为蕃将的内附人。七五五年,唐玄宗准许安禄山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安禄山所率范阳镇,变成以蕃将为主,汉族败类为辅的军队,叛乱就从此发生,并且长时期继续下去。

  大量内附人居住在高度发展的唐社会里,经济上、文化上都要经过一个融合过程,天宝年间的腐朽政治,使得融合过程表现为战争的形式。已经融合的内附人,以李光弼(契丹酋长李楷洛的长子)为代表,成为保护唐朝的重要力量,立功不少于汉将汉兵。未曾融合的内附人即蕃人以安禄山为代表,一直保持着割据势力,占有河北三镇。唐末,又有内附的沙陀部落参加割据战争,五代中唐、晋、汉三个小朝廷,都是沙陀统治阶级建立的割据国。最后,由于内附人融合过程的完成,北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

  唐两次割据,第一次的发动者是内附人的统治阶级,第二次是汉族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沙陀成为分裂活动的重要参加者。

   一第一 次割据 安禄山是杂胡(父胡人,母突厥人),史思明是胡人。二人都居住在营州,充当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二人为小将,使侵害奚、契丹。二人凭着狡猾和勇力,逐渐得到张守珪以至唐玄宗的重用。七四四年,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统率兵马比别镇都多。七五○年,安禄山又被任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黄河以北军政、民政都归一人掌握。他收集一批徒党,其中蕃汉文武全有,以高尚、严庄为首,积极策划叛变。七四九年,王忠嗣暴死;七五一年,武库起火,烧兵器三十七万件,也可能是安禄山阴谋的一部分。七五五年,安禄山以惩罚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在军中宣布:谁敢持异议动摇军心,查获后,灭三族。这说明很多士兵并不赞成反叛。安禄山攻入洛阳,留史思明守河北。七五六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分兵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到成都,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七五七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燕帝。唐军收复长安,出潼关击洛阳。安庆绪弃洛阳逃归河北邺郡。七五九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进兵到河南,取得洛阳城。七六一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七六二年,史朝义被唐军击败,弃洛阳逃到河北,七六三年,逃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杀史朝义。安史叛乱形式上算是结束了。

  安禄山用来作乱的精兵有曳落河(同罗、奚、契丹降者)、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数万人。安庆绪失败后,曳落河、六州胡带着大批掠获的人和物,逃到范阳投史思明。史思明为安禄山攻河北诸郡县时,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物、妇女都被掠夺,壮男被迫当役夫,尤其野蛮的行为是用刀枪刺杀老幼病弱,作为游戏;每郡置防兵三千,其中杂有监视汉兵的蕃兵。史朝义逃奔到范阳,随从不散的只有胡骑数百人。这些事例,说明安、史叛军主要是以杀掠为目的的蕃兵,将领是野心更大、行为更恶的蕃将和一些蕃化了的汉将。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尽管死去,留下来的军队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与唐朝处于对立的地位。

  史朝义逃到河北,唐军追击,史朝义部将邺郡节度使薛嵩、恒阳节度使张忠志(李宝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及田承嗣等人先后投降唐朝。七六三年,朝廷任命这些降将为节度使。河北名义上归还朝廷,实际是朝廷承认安史叛军的割据为合法。

  藩镇叛乱的经过,已在唐中期的政治概况节作了些说明,这里只说各镇内部劫夺的事情,显而易见,以杀掠为目的的军事集团,内部是不可能相安无事的。

  实行割据的藩镇,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取得唐朝廷的官爵,表示不是叛镇。在本境内,招集徒党,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尽量保持独立的权利。藩镇境内养大量军队,用来箝制民众并出境作乱,民众的痛苦可以想见;唐朝廷因抵御藩镇,也养大量的军队,加重搜括财物作军费,唐境民众特别是江淮地区的民众,痛苦又可以想见。腐朽的唐朝廷和以杀掠为业的藩镇,配合起来构成了全国民众的大祸害。

  下列三镇是割据河北的强镇。此外,还有一些较弱的割据者和短期割据者,这里不再叙述。

  魏博镇——田承嗣是安禄山的死党,是蕃化的汉人。他是诸叛人中最凶狡的一个,投降唐朝作魏博节度使后,积极准备永久割据。他强迫本境内壮男当兵,只留老弱人耕种,数年间兵多至十万;又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给养特别优厚。节度使依靠牙军的支持,到后来,牙军操纵节度使的进退。八一二年,魏博镇内讧,牙军废田氏继承人,拥立牙将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孙)为节度使。当时唐宪宗在位,朝廷颇有威望,田弘正懂得归朝有利,举魏博镇反正。田氏割据魏博镇四十九年,田弘正归朝,割据算是告一结束,但割据势力依然存在。

  八二一年,幽州、成德两镇叛。八二二年,魏博牙兵拥牙将史宪诚(奚人)反叛,节度使田布(田弘正的儿子)被迫自杀。唐穆宗即任史宪诚为节度使。魏博联合幽州、成德两镇,又恢复割据。八二九年,牙军杀史宪诚,拥牙将何进滔为节度使。八七○年,牙军杀何氏继承人(何氏割据四十二年),拥立大将韩君雄为节度使。八八三年,大将乐彦祯废韩氏继承人(韩氏割据十四年),自立为节度使。八八八年,牙将杀乐氏继承人,立罗弘信为节度使。当时已进入第二次割据时期,罗弘信依附朱全忠,参加朱全忠、李克用二人争夺河北的大战,相、卫两州民众大部分被杀死。九○六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感到牙军的威胁,借朱全忠兵歼灭牙军,凡灭八千家,连婴儿都杀死。魏博镇从此衰弱,受朱全忠支配。九一二年,梁将杨师厚灭罗氏(罗氏割据二十五年)。魏博镇自田承嗣至罗氏灭亡,割据凡一百五十年。

  成德镇——李宝臣原是奚人,擅长骑射,范阳将张锁高养作义子,得姓名为张忠志。安禄山反叛,又作安禄山的义子。他投降唐朝较早,朝廷任为成德镇节度使,并赐姓名为李宝臣。七八一年,李宝臣死,子李惟岳继任。七八二年,王武俊杀李惟岳(李氏割据二十年),举成德镇投降唐朝。

  王武俊原是契丹人,善于谋划,得李宝臣信任。杀李惟岳后,唐德宗即任为恒冀观察使。王武俊怨朝廷不给节度使名义,起兵反叛。七八四年,王武俊又投降唐朝,得到成德军节度使名号。唐宪宗灭淮西、淄青两叛镇,成德镇孤立。八二○年,王氏继承人王承元自请归朝(王氏割据三十九年)。唐穆宗任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王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八二二年,王庭凑鼓动牙兵杀田弘正,又恢复割据。

  王庭凑原是回鹘人,非常阴险狡诈,得王武俊喜爱,被养作义子。杀田弘正后,自称留后。朝廷不得已任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王庭凑三传至王熔,正当唐末大乱。王熔依附李克用,成德境成为梁(朱全忠)晋(李克用、李存勗)两军互攻的大战场。九二一年,部将张文礼杀王熔(王氏割据一百年)。九二二年,李存勗杀张文礼。成德镇自李宝臣至王氏灭亡,割据凡一百六十年。

  幽州镇——幽州镇是安史叛军的巢穴,也是河北三个叛镇中最为强大、内部劫夺更为剧烈的一镇。李怀仙原是被契丹役使的胡人,后来加入安禄山叛军,做一个偏将。史朝义任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死,唐朝又任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七六八年,部将朱希彩、朱泚、朱滔合谋杀李怀仙,朝廷任朱希彩为节度使。七七二年,部属杀朱希彩,拥立朱泚,朝廷任朱泚为节度使。七七三年,朱泚使朱滔率五千精骑到京西防秋,对朝廷表示恭顺。唐代宗给朱滔重赏。朱滔归幽州,劝朱泚也入朝,说是得天子喜欢,可以保子孙富贵。朱泚听信他的话,七七四年,入朝。朱滔拒绝朱泚回镇,朝廷任朱滔为留后。七八一年,朝廷任朱滔为节度使。七八五年,朱滔死(朱氏割据十四年),将士拥刘怦为节度使。刘怦将死时,唐德宗任刘怦子刘济为节度使。

  八一○年,刘济次子刘总杀刘济,又杀长兄刘绲,唐宪宗任刘总为节度使。刘总见河南、北叛镇都被削平。八二一年,奏请弃官为僧。唐穆宗任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代刘总。当年,将士逐张弘靖,拥立朱克融。朝廷任朱克融为节度使。八二六年,将士杀朱克融,拥立李载义。八三一年,杨志诚逐李载义自立。八三四年,将士逐杨志诚,拥立史元忠。八四一年,偏将陈行泰杀史元忠自立,牙将张绛又杀陈行泰自立。唐武宗用李德裕策,破例不加任命,别任幽州旧将张仲武为节度使,张绛被逐,张仲武与朝廷发生较好的关系。八四九年,将士逐张仲武的继承人,拥立周綝。八五○年,周綝死,将士拥立张允伸。八七二年,张公素逐张允伸的继承人自立。八七五年,回鹘人李茂勋(唐武宗时回鹘国破败,李茂勋等内附)逐张公素自立。八七六年,李茂勋传位给儿子李可举。八八五年,李可举约成德镇王熔共同防御太原李克用进兵河北地区。李可举使部将李全忠攻易州,被守军击败,李全忠收败兵回攻幽州,李可举自杀。李全忠作节度使。八八六年,李全忠死,子李匡威作节度使。八九三年,李匡威率兵救王熔,弟李匡筹据幽州城自作节度使。李匡威谋夺取成德镇,被王熔杀死。蔚州守将刘仁恭攻李匡筹,战败,投奔李克用,劝李克用攻幽州。

  八九五年,李克用攻破幽州,李匡筹败死。李克用任刘仁恭为节度使。刘仁恭得幽州,不再听李克用调遣。八九七年,李克用攻幽州,大败,兵士死亡过半。刘仁恭依附朱全忠,发大兵步骑十万,攻魏博镇,屠贝州(治清河,河北清河县),投尸于清水,清水被壅塞不能流。朱全忠发兵救魏博镇,大破刘仁恭军。朱全忠军追击,自魏州以北数百里,沿路都是刘仁恭军尸体。九○六年,朱全忠率兵攻沧州(守将是刘仁恭长子刘守文),刘仁恭发境内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男子当兵,面上刺“定霸都”三个黑字,文人在手臂上刺“一心事主”四字。沧州城被围百余日,城中人吃泥土甚至人相食,居民大半饿死。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救,出兵三万供李克用使用。李克用攻朱全忠的潞州,朱全忠才解沧州围退兵到贝州。九○七年,刘守光(刘仁恭次子)拘禁刘仁恭,俘获刘守文,自作节度使。九一三年,李存勗攻破幽州,杀刘仁恭、刘守光。幽州镇自李怀仙至刘守光,割据凡一百五十一年。

  以上河北三叛镇,是野心蕃人、汉族豪强、失意文士的结合体,割据一百五六十年,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破坏力,三叛镇实是唐时社会的毒瘤。三镇割据,大体上有三个动向。在唐中期,三镇主要是和朝廷对抗,要确立割据者子孙世袭制。在唐后期,朝廷承认世袭制,有人夺得节度使,即照例任命,魏博、幽州两镇转为剧烈的内部劫夺。在唐末、五代,三镇加入梁、晋两国的混战,河北遭受更严重的摧残,但割据状态也从而结束,黄河流域又合成一体,自唐前期以来,内附人的融合过程基本完成了。

  藩镇割据是一幅群盗劫杀图。前面一个又一个的强盗拿着刀在劫杀,背后又是一个个强盗暗藏着刀准备劫杀前面的人,忽得忽失,以暴易暴,丑恶不堪入目。朝廷拥有巨大的兵力,足以消灭割据者,但本身已经腐朽,养兵多,只能支出更多的军费,使民众负担更重的赋税,对割据者却并无实际作用。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取淮西,说,淮西是一个孤立的小镇,国家经常置数十万兵四面防御,军民劳苦,费用浩繁,实在不是久长之计,如今不取,以后将更难下手。唐宪宗用兵,果然收效。这说明不是叛镇太强而是朝廷太缺少进攻的决心。大抵朝廷对叛镇,平时聚兵防御,无积极进攻的准备;有时进攻,无切实有效的办法;河北叛镇一时归顺,无消除隐害的措施。藩镇纷起叛乱,河北割据竟至一百数十年,归根说来,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朝廷本身的腐朽。

   二第二 次割据 唐后期,朝廷放弃河北,不再对三叛镇用兵。淮西镇消灭后,河南地区完全受控制,江、淮赋税到长安,路上通行无阻,唐朝廷也就愈益奢侈腐朽。黄巢起义军发动以前,唐在河南地区的诸镇,兵力薄弱,江南地区更是兵备空虚,因之,起义军纵横南北,受唐兵的阻力并不大。但是,一大批新起的反动势力,借对抗起义军的机会,纷纷拥兵割据,从此出现一幅比第一次割据更凶暴、更丑恶的群盗劫杀图,全国民众都直接遭受劫杀的大灾难。

  下面叙述八个割据者,其中李克用、朱全忠两人最强。从这伙人开始,后来演变为五代十国。

  (一)李克用(晋国)

  沙陀是西突厥的一个小部,唐德宗时内附,居定襄神武川的新城(在山西大同市西南),有骑兵一万,号沙陀军。八六八年,庞勋据徐州叛变,唐发十镇大兵攻徐州,酋长朱邪赤心率沙陀军在义成节度使康承训部下充先锋。八六九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改姓名为李国昌。八七八年,李国昌子李克用杀唐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治云中,山西大同市),公开反叛,攻夺州县。八八○年,唐军击败沙陀军,李国昌、李克用率亲属逃入鞑靼部(靺鞨别部,在阴山一带游牧)。八八一年,黄巢率起义军进入长安。河东监军陈景思请朝廷招李国昌父子,唐僖宗任李克用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八八二年,宦官杨复光又去招请。李克用野心得到唐朝廷的支持,即率沙陀、鞑靼兵一万七千人向长安行进,沿路增兵,到河中已有四万人。八八三年,唐僖宗任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两个宦官拥着一个沙陀酋长,互相依仗,声势颇盛。长安附近唐各镇兵,也因沙陀来到,气焰又张。李克用与各镇合力进攻,起义军战败,退出长安。唐朝廷得救,任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作为酬谢,从此李克用据有河东,以太原为出发点,积极参加割据战争。

  八八四年,黄巢退到河南,攻唐诸镇,唐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等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得到招请,就出兵到河南。起义军战败,黄巢逃向兖州。李克用入汴州城,几乎被朱全忠杀死。李克用大怒,与朱全忠结成深仇,两人间发生一联串的恶战。李克用、朱全忠都算是唐臣,都必须利用唐朝廷。唐后期的朝廷,为宦官所把持,朱全忠利用在朝士族来反对宦官,李克用是新得势的沙陀人,在唐境内缺乏根基,利用宦官来反对士族,使朝廷在沙陀人保护下得以存在一时,对自己较为有利。两人都想掌握唐朝廷,恶战的根本原因在此,报私仇并不是重要原因。唐朝廷在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已经迫近崩溃,经两人恶战,加剧了南北司的冲突,宦官消灭,唐朝也就崩溃了。朱全忠灭唐以后,李克用始终不放弃拥唐的名义,这说明李克用是有谋略的,所以成为朱全忠的劲敌。

  李克用回河东,招募国境内外游牧部落人当兵,扩展属地,谋攻朱全忠。朱全忠正与别一割据者秦宗权对敌,处于劣势。李克用要求出兵,朝廷竭力劝阻,朱全忠因此得在河南立足。八八九年,朱全忠消灭秦宗权,军势大盛。八九○年,朱全忠上表请朝廷讨伐李克用,宰相张濬等附和朱全忠,力主出兵。唐昭宗任张濬为统帅,率兵五万入河东境,朱全忠也发兵来会攻,结果是唐军大败,朱全忠军也败退。八九一年,李克用出兵攻成德镇王熔,幽州镇李匡威来救,两镇合兵十万,被李克用战败。八九三年,李克用攻王熔,王熔献帛五十万匹求和,成德镇附属于李克用。八九四年,李克用灭幽州镇,使刘仁恭为幽州节度使。八九五年,唐昭宗封李克用为晋王,承认李克用永远占据河东地区。朱全忠攻割据者兖州朱瑾、郓州朱瑄,八九六年,李克用出兵救兖、郓,路过魏博,被魏博击败。魏博镇从此附属于朱全忠。此后,李克用、朱全忠连年攻战,李克用失势,成德、义武(节度使驻定州)两镇都归附朱全忠。九○一年,朱全忠灭河中镇。李克用失去三个附属镇,只好向朱全忠求和。朱全忠出兵五万乘胜围太原城。九○二年,朱全忠大举进攻,又围太原城。朱全忠两次围太原,显示兵力强大,李克用急于自保,不敢再出兵攻朱全忠。九○八年,李克用死,子李存勗继位。李克用所部亲军都是沙陀等部游牧人,不论在河东境内或境外,专爱掠夺,毫无纪律。李克用大败后,不敢出境,河东民众受害更甚。李存勗曾劝李克用整顿纪律。李克用说:这些人跟我攻战数十年,我没有钱养他们。现在四方诸侯都在出重赏招募勇士,我要是治军太严,他们走散了,我同谁来守河东!李克用是这样一群掠夺者的首领,他的割据势力就是依靠这群劫贼建立起来的。

  (二)朱全忠(梁国)

  朱全忠原名朱温,父亲是乡村塾师。父死,随母王氏到萧县刘崇家当佣工。朱温凶悍狡诈,懒惰不肯作工,屡被刘崇笞辱。黄巢率农民起义,朱温投入起义军,随黄巢转战南北。这是一个乡村流氓,后来叛变,屠杀起义军,就是他那种流氓的本色。八八二年,黄巢任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看到起义军形势不利,举同州投降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说母亲姓王,拜王重荣为母舅。唐任朱温为同华节度使,赐名为朱全忠。从此这个朱全忠算是唐将,专力与起义军为敌。

  八八三年,唐任朱全忠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加任东北面都招讨使,要他堵塞黄巢的退路。他得到这个名号,用兵的地面就很广泛,凡是长安的东北方,都有权去招讨。当时黄巢在河南还保有强大的兵力,唐感化军节度使(驻徐州)时溥、忠武军节度使(驻许州)周岌和朱全忠都力弱不能支持,共向李克用求救。八八四年,李克用到河南,黄巢军被击败,起义军将领纷纷叛变,大将尚让投降时溥,别将葛从周等多人投降朱全忠。朱全忠是起义军叛徒的首领,他的割据势力,主要是依靠这批叛徒建立起来的。

  朱全忠只是许多割据者中间的一个,宣武镇起初也不是强镇,朱全忠能够逐渐吞并诸镇,变成最强的一镇,是和他的流氓本色分不开的,也就是和他的凶悍狡诈分不开的。但黄河流域得到基本统一,不能不说是他的成绩。

  割据者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派部将四出攻掠,一路侵淮南,一路侵江南,一路陷襄阳,一路(孙儒)陷洛阳,一路陷汝、郑,一路攻汴、宋,各路共攻陷二十余州,有些州城未被攻破,乡村却毁坏无遗。这群野兽,出行不带粮食,只用车载盐渍人尸当作军粮。只是走到的地方,大烧大杀,千里无炊烟,鸡犬声不闻,居民几乎被灭绝。八八七年,秦宗权集合精兵从郑州进攻汴州。朱全忠大破秦宗权军,斩首二万余级。秦宗权屠郑州,孙儒屠河阳,弃城逃走,同率兵往攻扬州。唐僖宗任命朱全忠兼领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要他追击秦宗权。八八八年,秦宗权又攻陷郑州。唐僖宗任朱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统率诸镇兵,在名号上,他成为关东最高的统帅了。当年,蔡州将囚秦宗权,举蔡州投降朱全忠。

  朱全忠灭蔡州,军势更盛。八九一年,击败魏博镇,魏博镇求和,成为朱全忠的附属镇。朱全忠连年攻击时溥、朱瑄、朱瑾,双方军民都大量死亡。八九三年,杀时溥,取得感化镇。八九七年,杀朱瑄,取得天平镇,又取得泰宁镇。朱瑾与河东将史俨、李承嗣投奔淮南割据者杨行密。朱全忠拥有宣武、天平、泰宁、感化、忠武、宣义等镇,还有一些附属镇,兵力强大,继续兼并诸镇。九○三年,入关击败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消灭宦官,受封为梁王,达到了掌握唐朝廷的目的。九○五年准备灭唐时,朱全忠共有宣武(汴州等四州)、宣义(即义成军,汝州等三州)、天平(郓州等四州)、护国(河中等五州)、天雄(即魏博镇,魏州等六州)、武顺(即成德镇,镇州等四州)、佑国(京兆及商、华二州)、河阳(孟、怀二州)、义武(定州等三州)、昭义(潞、泽二州)、保义(邢州等三州)、戎昭(均、房二州)、武定(洋州)、泰宁(兖州等三州)、平卢(青州等六州)、忠武(陈、许二州)、匡国(同州)、镇国(陕、虢二州)、武宁(即感化镇,徐、宿二州)、忠义(襄州等七州)、荆南(荆州等三州)等二十一镇。诸镇中天雄、武顺是附属镇,武定是蜀王建属地,其余诸镇割据者都被朱全忠消灭。从群盗分割变为一盗独据,对民众说来,终究还算是较好的事情,如果说朱全忠在历史上多少还有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他独据了一大片土地。

  (三)杨行密(吴国)

  杨行密庐州合肥人,长大有力,能举重一百斤。凡是黄巢起义军经过的地方,本地人多起兵响应,杨行密就是一个响应者。后来被唐兵捕获,庐州刺史令充当州兵,逐渐提升为庐州牙将。八八三年,杨行密杀都将,总统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被迫让位,唐朝任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杨行密部下有刘威、陶雅、徐温等三十六人,号称三十六“英雄”,杨行密在淮南的割据势力,就是依靠这些人建立起来的。

  八八七年,割据者淮南节度使高骈被部将毕师铎(原是王仙芝部将)围攻,令杨行密率兵来救。毕师铎攻入扬州,大烧大掠,高骈多年搜括的财物全部消失。宣歙观察使秦彦率兵三万入扬州,自称淮南节度使,以毕师铎为行军司马。杨行密沿路收兵,得一万七千人,围攻扬州。秦彦兵在围城中杀人当粮食。杨行密围攻半年,城中居民被秦彦兵几乎吃完。杨行密攻入城中,残存居民只有数百家,饥饿得不象人形。秦彦等吃人野兽刚逃出城,秦宗权使秦宗衡、孙儒率刘建锋、马殷等一群吃人野兽又来到夺扬州城。秦彦、毕师铎与秦宗衡、孙儒合在一起,杨行密守空城不敢出战。不久,孙儒杀秦宗衡,又杀秦彦、毕师铎,合并各部兵来攻扬州城。杨行密弃城走回庐州。八九一年,孙儒烧扬州城,驱迫丁壮及妇女随军,杀老弱充军粮,渡江攻杨行密。八九二年,孙儒战败,被杨行密擒获斩首。胡三省《通鉴注》评孙、杨胜败,说:光启三年(八八七年),孙儒开始与杨行密交兵,孙儒兵比杨行密多十倍,但终于死在杨行密的手中,原因是孙儒专务杀掠,人心不附。杨行密虽为孙儒所困,对饥民却有些接济,多少得点人心,所以最后获胜。胡三省说的是对的。同是害民的盗贼,为害较轻的就会得到民众的一些支持。任何战争,兵力强弱,只能决定一时的胜败,决定胜败的关键还在民心的向背。小的如两军相斗,大的如列国相持(如五代十国),都不能有例外,这也就是说,割据总是不得民心的,谁能够多得些民心,谁就能够消灭割据,统一全国。

  扬州是最富庶的城市,唐时号称扬一(第一)益(蜀)二,经秦彦、毕师铎、孙儒、杨行密六年攻战,民众死去或逃亡,江以北淮以南,东西千里变成白地。

  八九二年,杨行密率兵回扬州,唐朝任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节省费用,选用地方官,招徕流民,减轻赋税徭役,奖励农桑,又运茶、盐与邻镇通商,几年以后,民力逐渐恢复起来。杨行密选孙儒降兵五千人作亲军,称为“黑云都”(着黑衣),专用来冲锋陷阵。八九七年,朱瑾、史俨、李承嗣率骑兵投淮南。杨行密得到蔡州兵和河东、兖、郓兵,加上长于水战的淮南兵,按兵力说,是一个强镇。北起海州,南至虔州(江西地九○六年入淮南),东起常州,西至沔口(汉口),淮水南部、长江东部诸州都为淮南镇所占有,按土地说,是一个大镇。朱全忠三次进攻,三次都失败。这个镇的存在,阻碍着北方势力进入南方,使统一成为不可能。但占据北方的梁和沙陀人的唐、晋、汉,都是野蛮统治者,如果进入南方,只能给南方民众带来更大的破坏和痛苦,因此,淮南镇隔离南北,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王建(前蜀国)

  王建是许州舞阳(河南舞阳县)人,在乡里宰牛偷驴贩私盐,乡里人叫他“贼王八”(排行第八),公认他是个流氓。后来他投忠武军当兵,升迁作队将。黄巢进入长安,唐僖宗逃入蜀,忠武军派兵八千助朝廷,归宦官杨复光统率。杨复光分八千人为八都,每都置一都头,王建是八都头之一。八八三年,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唐僖宗大喜,号王建等都为随驾五都。宦官田令孜认王建等为义子。八八六年,唐僖宗避李克用兵锋,逃到兴元(陕西汉中),田令孜逃入蜀,依母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杨复恭掌权,斥退田令孜党羽,使王建离开禁军,出为利州(治绵谷,四川广元县)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得众八千,沿嘉陵江袭取阆州,自称阆州防御使。八八七年,王建得东川(治梓州)节度使顾彦朗的援助,进击陈敬瑄,西川所属十二州,都遭受王建的杀掠。八八八年,唐昭宗任韦昭度为西川(治成都)节度使,想依靠王建的兵力驱走陈敬瑄。王建利用韦昭度名号,攻取西川诸州,陈敬瑄困守成都,军士饥饿,多谋出降。八九一年,王建要韦昭度先走,使部下捉韦昭度的亲信人,在韦昭度门前,一块块割下肉来吃。王建说,没有粮食,只好吃人。韦昭度大惧,赶快逃回长安,王建也就攻入成都,自为西川节度使。八九七年,王建攻破梓州(治郪,四川三台县),灭东川,占有全部蜀地。九○二年,王建乘李茂贞被朱全忠围困,出兵攻破汉中,取得山南西道,同时又得武定镇(洋州)。九○三年,王建攻荆南,取得夔、忠、万(四川万县)三州及施州(湖北恩施)。唐封他为蜀王。九○六年,取荆南的归州(湖北秭归)。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形势稳固了。

  (五)钱镠(吴越国)

  钱镠(音流liú)是杭州临安(浙江临安县)人,从来不爱生产劳动,专以贩私盐和掠夺为业。八七五年,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西诸州。临安人董昌等组织土团抵御王郢,钱镠在董昌土团中当偏将。八七八年,王仙芝余部曹师雄攻浙西,唐杭州刺史募各县土兵,成立杭州八都,使董昌为八都长。八七九年,黄巢军经过临安,钱镠用诡计骗黄巢军,临安不曾被攻。这算是有功。八八一年,镇海节度使(驻润州)周宝任董昌为杭州刺史,董昌任钱镠为都指挥使。八八二年,浙东观察使(驻越州)刘汉宏出兵二万谋夺取浙西,被钱镠击败。八八六年,钱镠攻破越州。董昌自杭州徙驻越州,使钱镠驻杭州。八八七年,唐僖宗任董昌为浙东观察使,钱镠为杭州刺史。当年,镇海军将士叛变,逐走周宝,拥薛朗为留后。钱镠以伐叛为名,出兵取得苏州。八九三年,唐任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有兵十三都,成为浙西强镇。八九五年,董昌在越州称帝,钱镠得到机会,出兵攻董昌。八九六年,攻破越州,杀董昌。唐任钱镠为镇海(浙西)镇东(浙东)两军节度使。钱镠据有浙东、西,地小兵弱,受到淮南镇的威胁,因此,对北方统治者始终表示恭顺,借以牵制淮南,在诸割据者中,与下列三个割据者都属于弱小的一类。九○七年,梁太祖(朱全忠)封钱镠为吴越王。

  (六)马殷(楚国)

  马殷是许州鄢陵(河南鄢陵)人,在秦宗权军中当小将。八八七年,秦宗衡、孙儒率刘建锋、马殷等夺淮南。八九二年,杨行密杀孙儒。刘建锋、马殷率残兵七千人,逃往洪州,在江西聚众数万。八九四年,刘建锋等攻入湖南,取得长沙。唐僖宗任刘建锋为湖南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八九六年,军士杀刘建锋,推马殷为节度使。马殷陆续攻取州县,占有湖南全境。九○○年,马殷攻取桂管五州,桂管全境并入湖南。近邻淮南镇强大,马殷对朱全忠表示恭顺。九○七年,梁太祖封马殷为楚王。当年,马殷击败淮南兵,夺得岳州。九○八年,出兵攻岭南,击败岭南割据者刘隐,得到六个州。马殷拥有颇为广大的土地,闭境自保,湖南民众遭受兵祸比较少一些。

  (七)刘隐(南汉国)

  刘隐的祖父是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住在广州做商贾。父刘谦作封州(治封川,广东封川县)刺史。八九四年,刘谦死,子刘隐继任。八九六年,岭南东道节度使薛王李知柔赴任所,走到湖南,广州牙将叛变谋割据。刘隐起兵杀叛将,迎李知柔入广州。李知柔任刘隐为行军司马。九○五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徐彦若死,众推刘隐为节度使。九○七年,梁太祖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刘隐占有岭南及容管(广西容县)、邕管(广西南宁)诸州,不参加战争,境内较为安静。

  (八)王审知(闽国)

  王审知是光州固始(河南固始)人。寿州人王绪攻据固始,使王潮、王审知兄弟为军官。八八五年,王绪被秦宗权攻击,率众南逃,入江西,转入福建,沿路抢掠,聚众数万。王绪性猜忌,任意杀人,部属人人自危。王潮因众怒囚禁王绪,受推为军主。泉州刺史贪暴,泉州人见王潮军纪严肃,请代为除暴。八八六年,王潮攻入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任王潮为泉州刺史。八九一年,陈岩死,都将范晖自为留后。王潮使王审知攻福州,民众送粮食助攻。八九三年,王审知攻入福州,唐任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境内割地称雄的群盗二十余股或散或降,王潮占有福建全境。八九七年,王潮死,王审知继位。九○七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

  以上八个割据国,按强弱可分为三类。晋、梁是强的一类。两国势力相当,梁被晋牵制,不敢出全力攻吴,这就使得割据的形势固定下来。吴、蜀是次强的一类。两国占据最富庶的扬、益地区,有自守的力量,给长江流域筑起了屏障。吴越、楚、南汉、闽是弱小的一类,有一天屏障撤除,四国自然归于消灭。归根说来,割据局面的造成,由于晋梁两个残暴国在北方的对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