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概况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述
本卷叙述的是1919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这段历史,几十年来习惯上称作“中国现代史”。为了叙述方便,这里沿用这一称谓。
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建立
中国现代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建立的。其起步,是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相继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著)、《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廖盖隆著)、《现代中国革命史话》(叶蠖生著)等一批中共党史和革命史著作,迈开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最初步伐。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初,又相继有《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何干之主编)、《中国现代革命史》(何干之编著)、《中国革命史讲义》(胡华编著)、《中国共产党简要历史》(缪楚黄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王实等编著)、《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讨论稿、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史讲义编写协作小组编著)等较有影响的革命史、党史著作出版。
随着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的进展,编纂和研究中国现代通史的任务被提了出来。1954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等院校在有关系科开设中国现代史。1956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并于同年年底开始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教师着手编写中国现代史的教材。教育部的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开展。在此后的十年中,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出版了由李新、彭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起初还有王真)主编,各地十所高校派人参加编写的四卷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这是第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通史。(2)在高校中成立了中国现代史资料委员会,搜集、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史研究资料。全国政协在周恩来的倡议下,也成立了文史资料委员会,开始整理出版《文史资料选辑》。据粗略统计,1966年前,出版有关现代史的资料50余种,《文史资料选辑》55辑。(3)开始进行专题性的研究讨论。这突出地表现在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上。以1959年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为契机,相继出版了20余种专著,发表了50余篇论文。就五四运动的性质、领导权等问题,还引发了中国现代史领域里的第一场学术争论。不过,从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前,由于资料缺乏,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史研究水平不高,无论从研究的范围,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都囿于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的框架之内。
“文革”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八十年代初为启端,中国现代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现代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突破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框架,形成自身的体系和结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近代史学界提出建立科学的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论。在争论中,不少人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1919至1949年部分”,它叙述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中国现代史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中国现代史的全部。这种共识,促进了对中国现代社会进行总体的综合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出版的现代通史著作已不下几十种。在不同版本的《中国现代史》中,尽管在中国现代史的起迄时间上,在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上,看法还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突破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体系,开始勾划中国现代史自身的体系。如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不再从革命史的角度把中国现代历史划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中国现代历史划分为六个时期,相应的六章标题是: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抗日战争;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传统课题研究的加强与深化。
革命史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开展比较早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革命史研究无论外延,还是内涵,又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外延上,革命史的范围拓宽了。以往的现代革命史,一般局限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革命斗争的叙述。现在许多学者已把视线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王金铻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对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比较全面公允的分析。黄修荣的《国民革命史》,把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革命联盟,细致而客观地分析了这四个阶级在1924—1927年革命中各自的作用。过去一直被视为“禁区”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已被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汇编了《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出版了多部同名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等。
在内涵上,革命史的研究也深化了。围绕一些传统课题,出版了一批颇具力度的佳作。如彭明的《五四运动史》、王宗华的《中国大革命史》、张侠的《南昌起义研究》、廖盖隆的《全国解放战争简史》等。尤其是对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研究,成绩最为卓著。如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各革命根据地,现在均有专著出版。
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代表了这个方面的新的水平。
3.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
最近十余年,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领域,开辟到了民国史、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地方史、华侨史、人物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中,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绩尤为突出。
中华民国史研究1981年9月,李新主编的多卷本《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出版。此后,民国史专著相继推出。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稿》,反映了学术界对北洋军阀的研究成果。张宪文的《中华民国史纲》,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民国的简明通史著作。刘继增等著的《武汉国民政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发展与终结。
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的研究,早在1949年以前就有一些成果。不过,作为一门专史,其发展还是近十年的事。以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为起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据初步统计,1985至1994年,10年共发表关于抗战的论文、回忆录约3000余篇。其间,出版了一批专著。如龚古今的《抗日战争史稿》、何理的《抗日战争史》、罗焕章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李振民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一八事变丛书》、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的三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等。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史研究出现又一个高潮。各地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的著作达200种左右。王桧林主编的《抗日战争史丛书》,已出版专著30余种。刘大年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已出版20种。还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陶文钊等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等。
政党史研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学术界已突破只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局限,把视野延伸到其他党派。如对民主党派史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曾形成热点,一方面在高校开设了“民主党派史”课程,另方面不少学者开始编纂民主党派史。经10余年的努力,杭州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都写出了各自的《中国民主党派史》。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研究国民党史的人也在增加,出版的著作有:刘健清等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彦奇等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纲》等多种。同时也有人开始把现代政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出版有邱钱牧主编的《中国政党史》、朱建华等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政党史》、朱汉国著的《中国政党制度史》等。
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1984年出版了由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的这个专题的第一部专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此后,陈旭麓主编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高军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以及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教材相继出版。这些著作均详细论述了“五四”后30年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和主要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更突出。如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杨超主编的多卷本《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地方现代史、区域现代史研究随着各地研究人员队伍的壮大,地方史、区域史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编辑的《全国新书目》记载,1994年全国公开出版各类地方史方面的论著共252部。地方史研究一般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搜集各地的文史资料。这类成果,大多以内部刊印《文史资料》为主。二是编辑各种地方志。八十年代以来,各省、市、县都成立了方志编辑委员会,开始编写地方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有关方面统计,至1995年6月,全国出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三级志书共2100余部。三是编辑各省、市的地方志。八十年代以来,还出版了一些地方现代通史,如王斌的《四川现代史》、陈传海的《河南现代史》、林增平的《湖南近现代史》等。区域史是地方史的扩大,这方面的成绩以东北地区最为突出。八十年代以来,出版了《现代东北史》、《东北大事记》、《东北地方史稿》、《东北近现代史纲》、《东北抗日义勇军史》等,还相继推出了《东北史丛书》、《中国东北丛书》、《东北文史丛书》、《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等大型书系。
现代人物研究八十年代以来,人物研究成为现代史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一是多人物、多卷本的传记著作相继出版。如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已出版55卷,1500余万字,收入人物680余人,包括中共创建人,各个革命时期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著名革命烈士,长期同中共合作、为人民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民主党派和爱国华侨领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编的《民国人物传》已出版7集,收入人物数百人,全书计划收入1000人,包括政界、军界、工商、金融、文教、科技等各界。星火燎原编辑部编的《解放军将领传》,已出14卷,收入人物190余人。南昌陆军学院编撰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共7集,收入中共以外的民国高级将领或有主要影响的将领249人。此外还有《革命烈士传》等多种。二是人物系列丛书的出版。如《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已出版《彭德怀传》、《刘伯承传》、《贺龙传》、《陈毅传》、《罗荣桓传》、《聂荣臻传》、《叶剑英传》、《徐向前传》及《张闻天传》等多种。《中国大资本家传记系列丛书》已出版《张謇传》、《虞洽卿传》、《荣宗敬荣德生传》、《周作民传》、《周学熙传》、《范旭东传》六种。还有成系列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传》、《中国现代文学家传》、《中国现代思想家传》等。三是个人传记大量问世。在现代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人如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蔡和森、瞿秋白、苏兆征、邓中夏、张太雷、彭湃、王若飞、方志敏、刘志丹、向警予、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等;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和思想家、艺术家如宋庆龄、蔡元培、鲁迅、陈独秀、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悲鸿等;国民党方面的爱国将领如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等,以及社会上各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都已有传记或传记性著作问世,总数很难统计清楚。有的人物,甚至有数种传记。特别是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毛泽东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出版毛泽东的传记或研究毛泽东生平思想的著作近300种。过去被视为禁区的反面人物或有争议人物的研究,现也为大家所关注。如汉奸汪精卫、陈公博等;国民党上层人物蒋介石、胡汉民、何应钦等;还有诸如林彪、康生、江青等,也都有传记出版。
现代外交史研究重点主要是中日关系和三四十年代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和资中筠的《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年)等,是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关于中英、中法、中苏、中德等外交关系史的研究也有论文近百篇。
此外,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第二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