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 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白话文运动形成于戊戌变法前后,黄遵宪在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提出语言与文学合一的问题,他说:“语言与文学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学合则通文者多。”①梁启超大力提倡新文体,自觉地注意通俗化。光绪二十四年(1898),白话文运动主将裘廷梁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第一个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在文章中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说: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汶如斯矣!吾一不知夫古人之创造文字将以便天下之人乎?抑以困天下之人乎?人之求通文字,将驱遣之为我用乎?抑将穷老尽气,受役于文字,以人为文字之奴隶乎?
接着在该文里论证了白话文有“省目力”、“除骄气”、“免枉读”、“少弃才”、“便贫民”等八益,反映了他的进步要求。陈子褒也发表文章提倡推行白话,并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中,明确提出报纸应改用白话,用白话文办报,使人人都能读。在他们的大力提倡下,白话报纸陆续出刊,白话书籍也印行。白话报纸如《无锡白话报》(光绪二十四年出版)、《杭州白话报》(光绪二十七年出版)、《苏州白话报》(光绪二十九年出版)、《绍兴白话报》(光绪二十八年出版)、《宁波白话报》(光绪二十九年出版)、《上海新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国民白话报》、《潮州白话报》、《北京白话报》、《伊犁白话报》、《蒙古白话报》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革新,有评论有报导,以及游记、曲调等各种文艺样式的文章,文字通俗易懂。此外还用白话编印了大量的教科书宇典,历史地理书,文艺作品,医学、数学书等。这时还有些人大力提倡、推行拼音文字,最早提到拼音的是卢戆章《切音新法》、蔡勇《传音快字》、王炳耀《拼音字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照。戊戌变法失败后,王照创造了“官话字母”60个,并主张以北京话的标准来统一读音。他的主张,对后来的拼音运动也有很大影响。总之,白话文运动在文学的发展方面,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梁启超等提倡的“诗界革命”、“新文体”与“小说界革命”,可以说是近代初期的文学改良运动。直到1915年以后,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学,掀起了新文学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出版第2卷时,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针对当时复古尊孔的思潮,提出反对孔教,反对旧道德,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他们认为文体的改革和文学领域内的革命是同反对旧政治、旧思想,提倡新政治、新思想的斗争紧密相连的。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一卷三、四号上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介绍了现代欧洲文艺思想,又在《通信》里《答张家言》文中说:“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正式发表了讨论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表现了他对文学的历史进化观点。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他用文化批评家的眼光来提倡文学革命。陈独秀的激烈态度引起了一般人的反对,从而也引起了更多的人关心新文学运动。1917年的《新青年》里有许多讨论文学的通信和文章(这些讨论文章收集在王世栋编,新文化书社出版的《新文学评论》里)。钱玄同(1887—1939)对陈、胡的主张表示赞同,积极加入了文学革命的行列。他在与陈、胡二人的通信中,讨论文学革命的各种问题,一面补正了胡适的许多论点,一面对桐城巨子与选学名家展开了批评,指出他们的文章是“高等八股”和“变形之八股”。刘复(半农,1891—1934)也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文学的界说问题。
文学革命的开展
随着文学革命的开展,参加讨论的人逐渐增多,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主张文学革命的人坚不退缩,因而使文学革命逐渐发展,从1915—1918年的三四年间继续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翻译作品以及诗歌、小说创作,如:胡适的《建设的文学论》、《答盛北熊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论短篇小说》、《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改良》等;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人的文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短篇小说及小诗,后集成为《点滴》与《陀螺》出版。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在这时期完成并发表的。此外,沈尹默、刘半农、沈兼士、俞平伯、陈衡哲、康白情诸人,都在试作新诗。1918年12月,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傅斯年等还办了个《新潮》月刊,都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刊物。文学革命运动,这时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热潮。由于力倡文学革命的陈独秀等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傅斯年、俞平伯、罗家伦等又都是北大的学生,因此,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军”的发源地。反对文学革命的人在社会散布流言蜚语,顽固守旧的反对派的攻击也迎面袭来,一时北京大学便成为惹人注意的目标。古文家林纾先后发表文章和小说《妖梦》、《荆生》,攻击主张文学革命的人,成为反对新文学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一文,驳斥了林纾的指责,积极支持正在兴起的文学革命运动。蔡、林之间的辩论,是五四运动前夕的一场新旧文学的激烈论战,它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注意。此后,新派的革命文学潮流愈益高涨。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部分。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以迅猛之势继续向前发展。
①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