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

  第一节 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①

  云南回回大规模的反清斗争始于咸丰六年(1856)。咸丰六年,昆明官绅屠杀回民,并传当局有灭回之谕,这使各地回民心怀疑惧,纷纷聚众自保。回民杜文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联络汉族、彝族和白族人民在蒙化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杜文秀领导的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实行公平交易,不取百姓一草一木,农民工商各安生理,人心说服。起义军先后夺取了53座城,占全省的大半。在攻占大理城后,杜文秀被起义 群众推举为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大理政权。

  杜文秀建立的大理政权,有明确的革命目的,就是推翻清朝统治。大理政权制定了文武官制,并制定了军政管理条例。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特别注意协调民族关系,在起义的官兵中,汉族居多数,同时还有其他兄弟民族。为此,大理政权设有处理兄弟民族事务的专职人员。杜文秀的重要谋士、大司寇李芳园和大司空李国纶,都是杰出的汉族将领。军队中不少的高级将领都是由彝人担任的。同时,大理政权还注意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并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经营,发展同缅甸的贸易往来。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自攻占大理后,大理政权逐步向外发展。到同治六年(1867)十月以前,除云南大半地区都处在大理政权的控制下,杜文秀还派出别动队去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发动起义,起义军在西南地区的势力迅速扩展。大理政权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很深,曾主动派军同石达开的太平军配合行动。

  杜文秀建立帅府不久,清军来攻,滇西赵州失而复得,清军溃退。咸丰十年(1860),清军再次来攻,清提督褚克昌战死,清军覆没。同治二年(1863),清军三次来攻,义军奋战击败清军。同治五年(1866),清军第四次来攻,于次年三四月间败归。清统治者曾于同治元年招降杜文秀,并派专员前往,被杜文秀严辞拒绝。

  同治六年(1867)十月,杜文秀任命蔡廷栋为大经略,举十八大司、20余万大军东征昆明,拟先肃清全滇,再图川、黔。但这时太平天国已被消灭,反动政权已能集中力量来对付云南起义军。尽管如此,东征一开始,形势仍发展得很快,不久,起义军就对昆明形成了包围,但由于蔡廷栋不能督率各军乘胜攻下昆明,反而屯兵城下将近两年之久,以致坐失战机,使清军有整顿部署的机会。同治八年八月,因将帅不和,大司疆段成功率所部降清,蔡廷栋所部溃散。形势急转直下,义军由优势转为劣势,清军转守为攻。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破上、下两关,进逼大理。十一月,大理城外防守工事尽失,外援断绝,城中誓死抵抗。清军用火药穿地道,把东城轰坏了十几丈,但仍进不得城。十一月二十五日,杜文秀召集文武官员会议。大司衡杨荣提议“归顺”。杜文秀最后决定,牺牲自己以换取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第二天,他和全家服毒自尽。但他的善良愿望没能实现。清云南巡抚岑毓英到大理后,便背信弃义,杀死了全部降将,血洗了大理城,各族男女老少几乎无一幸免。

  云南人民反清运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联合反清运动,他们所奉行的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很大的创举。

  杜文秀死后,他的大司空李国纶在腾越一带坚持到光绪二年(1876),直至被俘,不屈而死。这去大理失守已5年了。

  

  ①本文材料采用《中国少数民族》第12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又《杜大元帅墓表》、《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