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可悲的结局
嘉庆元年(1797),震撼全国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爆发了。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恃宠当权的和珅与其党羽上下勾连,借机牟利。白莲教起义之初,和珅指使湖广总督毕沅不以实入告,使乾隆帝和嘉庆帝都以为这次起义不过是“疥癣小疾”,不足挂齿。等起义烽火迅速蔓延后,凡事都由乾隆帝通过和珅调度指挥。这就使和珅得窥乾隆帝旨意,各路军营带兵大员皆以和珅为靠山,“每次奏报打仗情形,小有斩获,即补叙战功,纵有挫衄,亦皆粉饰其辞,并不据实陈奏。伊等之意,自以皇考(乾隆)高年,惟将吉祥之语入告”。结果“虚报功绩,坐冒空粮”①者比比皆是,使本来已凋敝不堪的财政更加困窘,从而加深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和珅种种以权相当国、恃宠骄甚的行为,引起嘉庆帝的极大不满,但碍于乾隆帝之面,强为容忍。当时有的大臣对嘉庆帝上奏乾隆帝须由和珅代转提出非议,嘉庆帝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地说:“朕方依相国理四海,何可轻也!”但已存杀和珅之心。还有一次早朝已罢,乾隆帝单传和珅入见。和珅至,“跪良久,上皇闭目,口中喃喃有所语。颙琰(即永琰,嘉庆即位后将“永”改“颙”)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徐天德、苟文明。’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颙琰大骇愕,以问和珅。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颙琰闻之,益骇,知珅亦娴此术,益存必杀之心”①。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第二天,嘉庆帝削去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衔,命与其党羽、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直殡殿,不得擅自出入。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内称:太上皇之在位,英明仁慈……遐龄既高,仁慈益甚,如文臣将士,稍著劳绩,立与封赏。即偶或兵败失机,亦不重惩,惟去职留任而已。设能带罪立功,则前咎且不问,仍与复职,并加优奖,足证上皇圣慈,待遇臣僚之恩洪惠深,可谓至极!讵内外文武,不能体上皇之柔怀,反通同为弊,出征之师,以负言胜,略一挫敌,则历陈功绩,冀膺上赏,其心已不可问。而况丧师辱国,罪岂尚可逭乎?久之内外蒙蔽,上下欺隐,匪乱屡作,殃及良民。武政之废,将士骄惰,赖有上皇近臣,为之缓颊,日复一日,几目朝廷法律,犹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奚在?且查历年兵部,军糈一项,动辄钜万,究之事实,则皆执权者从而吞没,辗转盘剥,迨及士卒,只十分之一二,则国家坐耗巨饷,非养兵也,乃为权臣谋耳。试问兵奚能强,战焉可克?盖国之强弱,与武政相关,甚为重要,今疏忽如是,后将何堪!是以特着各部院大臣着实查办,以修武政,而安天下。此谕。①谕中“上皇近臣”显系指乾隆帝之宠臣军机大臣和珅而言,这表明嘉庆帝决心要正其罪而诛之。因此,谕旨一下,举朝震惊,反和珅派立即活跃起来。给事中王念孙等引经据义,首劾和珅,非常符合嘉庆帝的心意。正月初八日,嘉庆帝下令将和珅及其党羽、户部尚书福长安逮捕入狱。十一日,嘉庆帝在上谕中列举了和珅的种种罪状,命令各省督抚据此议罪,同时又指出,和珅如另有劣迹,一并据实复奏。于是,直隶总督胡季堂奏称:和珅丧尽天良,非复人类,种种悖逆不臣之行为,几同川楚“教匪”,而其贪黩放荡之劣迹,直如一无耻小人,更有甚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②他要求按大逆律将和珅凌迟处死。这就有力地支持了嘉庆帝,从而将反对和珅的斗争推向了高潮。
十五日,嘉庆帝亲自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具体条列如下: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蔽,以致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丧心病狂。其大罪六。
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间有未真之处,和珅胆敢口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
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上年十二月内,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
皇考入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
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蓟州坟茔,居然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称。其大罪十四。
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①和珅在审讯中,虽然作了一番辩解,称其中一些条款“实系出自太上皇帝的旨意”,但皆一一供认不讳,“奴才罪该万死”②。最后由大学士九卿文武大员等定拟和珅罪名,请照大逆律凌迟处死,福长安照朋党律斩决。嘉庆帝初欲照此办理,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大臣董诰、刘墉等也奏称和珅曾任乾隆朝大臣,请从次律。十八日,嘉庆帝决定照雍正帝诛年羹尧例,赐令和珅自尽;福长安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并令监提福长安前往和珅狱所,跪视和珅自尽后,再押回本狱,后又将其释放回家,到裕陵去守陵。和珅之弟和琳已死,削夺公爵,撤出太庙,并毁专祠。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因娶和孝公主为额驸,留袭伯爵,其余职务一概免除。和珅党羽苏凌阿、吴省兰、李潢、李光云等降革有差。
和珅临死时作诗一首:“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孟森先生指出:“(和珅)临绝作诗,似偈似谣,不甚可解。或谓水泛含龙,似用夏后龙漦故事,为孝钦祸清之兆。香烟后身,孝钦或有烟瘾,而和珅于嘉庆初己染此癖,亦未可知。当时能吸洋烟者为绝少,至咸、同、光则不足奇。但以此为识,直谓再生作亡清之祸首,以报身仇耳。此无稽之谈,姑存轶闻。”①和珅被诛,嘉庆帝除去了多年的政敌和身边的隐患,并使封建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清廷皇室也积聚了一大笔财产。如嘉庆帝将和珅住宅的一半赏给了庆郡王永璘,和珅之园淑春园的一半赏给了成亲王永瑆,另赐给公主很多财产,“累日携运不进”②。故有民间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①《清仁宗实录》卷37。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第240页,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①转引自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第240、241页。
②《清仁宗实录》卷37。
①《清仁宗实录》卷37。
②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第1081页。
①孟森:《明清史讲义》下第57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孟森:《明清史讲义》下第57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三节 可悲的结局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