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英 雄 之 死郑成功主力大军退入台湾后,清朝采纳黄梧的“剿灭郑逆五策”,驱迫山东、江、浙、闽、粤五省沿海数千里的居民一律从海岸后撤数十里,全部实行迁界,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凡立界之处,陆地则筑墩台,溪河则树椿栅,官兵时刻巡查瞭望,寸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截断大陆对台湾以及金、厦诸岛的一切物资接济。为了散除郑成功的党羽,清朝还大量印刷招降的谕旨,密送与诸岛和台湾的郑氏部属,加强政治瓦解攻势。
清朝一系列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措施,使台湾金厦诸岛的郑氏官兵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和不安之中。留守闽粤近海各岛的郑氏官兵开始发生动摇。首先,有总兵官林俊奇等将官六十一员和兵士一千三百余名投降了清朝。接着,留守铜山的蔡禄、郭义又率将官一百零八员、兵四千四百名及其家口万余渡海降清。由于郑成功处理失当,跟随郑成功父子镇守南澳二十余年的大将陈豹也投降了清朝。
与此同时,清廷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初三日,将郑芝龙及其子世恩、世荫并在京亲属十一人斩于菜市口。郑成功得到凶信,擗踊痛哭,自此“中夜悲泣,居常郁悒”①。他又听说清朝将福建郑氏祖坟全部挖毁,更加恨得咬牙切齿。每与诸将谈起五省迁海的事,便叹息不已说:“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①郑成功虽然完成了收复台湾大业,但他为此事已经心力交瘁。当初在厦门研究进军台湾时,重要将领吴豪就曾坚决反对,其他将领也都不很愿意,表示支持的只有杨朝栋一人。舟师齐集料罗湾即将启航之际,“官兵多以过洋为难”。有很多将士逃跑。南明遗老们谴责郑成功渡海是对明室的不忠。张煌言听说郑成功大军出发,立派门客罗子迂往澎湖军前劝阻,继又写了一封长信力挽郑成功回师,信中评批郑成功“以中国师徙委之波涛飘渺之中,拘之风土狂獉之地”,“生即非智,死亦非忠”,“是纵偷安一时,必贻讥千古”②。到台以后一则粮食奇缺,全军一日二餐;二则荷军炮火猛烈,郑军伤亡很大,常有士兵逃亡;三则郑成功严令留守沿海各岛将领迁眷入台,郑泰等均贪恋金、厦两岛的通洋巨利和舒适生活,一再迁延不行,后来甚至不发一船至台湾,致使海上信息隔绝。所有这些,都使郑成功变得更加焦躁和恼怒。当时荷兰殖民者对郑成功的困境也很清楚:“国姓爷在福摩萨的情况同他以前在中国一样糟:他在围城期中已经损失了八千多精锐部队;他的大小船只一有机会便开小差逃跑;由于长期进行围城战,他的士兵和其他在福摩萨的中国人对他的忠诚已有所减退;运来的粮食已不像以前那么充裕等等”③。郑成功这时的对策就是实行严刑峻法,动不动就杀人。吴豪在进入台湾不久首先被杀,承天府首任知府杨朝栋因以小斗散粮,全家被杀。万年县首任知县祝敬本本人被杀,家属发配。在恢复台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何斌也被杀。“于是人心惶惧,诸将解体”①。
对郑成功刺激最大的还是他的家事。郑成功入台时,留二十一岁的长子郑经在郑泰等人辅佐下坚守金、厦诸岛。郑经待人谦恭,好学善射,但严毅果敢不如乃父。郑经的妻子是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夫妻感情很不谐和。郑经与四弟的乳母陈氏私通,亲如佳偶,康熙元年(1661)生下一子,诡报侍妾所生。郑成功大喜,颁赏台湾及留守金、厦诸将士。唐显悦写信给郑成功揭穿隐秘,批评郑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国!郑成功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齐家、治国一向严明,一看此信顿时气塞胸膛,立差黄毓到金门,命郑泰将郑经、陈氏、小儿及董氏一并斩首。郑泰认为董夫人和郑经不可杀,只杀了陈氏及小儿复命。郑成功不允,又解佩剑交黄毓再至金门。可郑泰仍不执行,而且把黄毓送交郑经予以监禁。郑成功见金、厦诸将拒命,气得暴跳如雷。
四月,永历政权的兵部司务林英从云南逃至台湾见郑成功,说永历帝被缅人执送吴三桂,已经被害。君主被杀,父亲被害,儿子拥兵背叛,自己的面前重重困难,加以清朝猛烈的瓦解,更严重威胁郑氏集团的稳固,在这一切袭扰下,郑成功心境悲怆,哀愤满怀,他终于病倒了。五月初一,他勉强从病床上爬起来,登上将台,手持望远镜向澎湖方向眺望,看有没有金、厦的船只开来。黄安对他说,世子与乳母之事也许是清朝阴谋捏造买通唐显悦写信激怒藩主,父子相残,自行消亡。郑成功觉得似乎也有可能,悔恨交加,激动得狂奔疾呼,不能自抑。
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1662)6月23日,郑成功又一次撑持着登台观望。回至书房,他将永历帝所赐延平王的衣冠穿戴整齐,请出《明太祖祖训》,行礼毕,坐胡床,命左右进酒,每翻阅一帙,辄饮一杯,至第三帙,长叹道:“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六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①顿足拊膺,大叫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郑成功一妻八妾:董氏、庄氏、林氏、温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许氏。十子:经、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隶归清朝统辖后不久,清廷批准郑克塽的请求,将郑成功尸骸从台南迁葬于家乡福建南安康店之复船山。迁葬时,康熙帝特为题写挽联一副: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台湾同胞为了纪念郑成功,将郑经原在台湾创建的郑氏家庙称为“开台圣王庙”。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接受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将“开台圣王庙”大规模扩建为“延平郡王祠”,列入国家祭典。
①《南疆逸史》卷54,《郑成功传》。
①《台湾外记》卷5。
②《张苍水集》第一编《上延平王书》。
③《被忽视的福摩萨》卷下。
①《海上见闻录》(定本)卷1。
①《海纪辑要》。
第七节 英 雄 之 死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