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聪颖勤学

  第一节 聪颖勤学

  玄烨一出世,就得到了年轻的父母亲的喜欢,特委托可靠的奶妈带他到紫禁城外哺养。他小时候未经出痘(天花),父母惟恐他染上这不治之症,才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多少年后,他犹抱憾不已②。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平安地出了痘,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很快显露出勤奋好学的天分。后来,他曾谈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读大易,观象玩占,实觉义理悦心”。自此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乐此不疲”①,“好学不倦”②,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岁时,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③。难怪他知识渊博,通古知今,这都得之于他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他上面说的话,并非是自夸之辞。官方档案记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亦非过誉之辞④。

  玄烨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又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骑马、射箭是训练的主要科目。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骑射功夫。至盛年时,能挽弓十五钧,发十三把箭,能左右开弓,每矢无不中的。宫中的严格要求和他自己的不间断的刻苦磨练,迅速地把他培养成一个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难得人才。

  在玄烨的成长过程中,要特别提到祖母孝庄文皇后对他的精心培育。玄烨八岁丧父,十一岁丧母,祖母便直接负起养育的责任,倾注心血,把他教育成人,教他如何做人,怎样为政。正如玄烨自己所说:“朕自幼会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祖母对玄烨既慈爱备至,也处处从严要求。凡饮食,一言一行,都得照规矩和礼仪而行,稍有疏忽,就受到责备。经过反复教诲,这些已深深地注入他的幼小心灵之中,即使平时独处,也不敢越分违背①。他在位六十余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②。尤其是在政务方面,祖母时时给予指点,授以方略,使他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位贤德的祖母给予玄烨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帮助和推动他去完成一代伟大的事业。康熙二十六年(1687)末,当祖母病危时,他日夜侍药看护,深情地忆起祖母的养育之恩。他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③他对祖母怀有深厚而真挚的感情,甚至已远远超过对生身父母的怀恋。

  玄烨幼年时已显示出与一般孩子不同。他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强,反应灵敏,模仿大人言行,更为其他同龄孩子所不及。六岁那年,有一次,他同诸兄弟向父亲问安。福临想试试他们的各自志向,就问他们将来都想干什么。老二福全说:“我将来愿当个贤王。”老五常宁才三岁,还不懂父亲的意思。问到玄烨,他朗朗答道:“待长而效法皇父。”一个六岁的孩子,出语不凡,福临不胜惊讶④。看得出来,幼年的玄烨确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两年后,这个人小而志大的孩子,终于如愿以偿。

  

  ②金梁:《清帝外记》页56。

  ①《清圣祖实录》卷117,页19。参见《康熙起居注》第二册,页1249。

  ②蒋良骐:《东华录》卷8,页113,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陈康祺:《郎潜纪闻》卷9,页803。

  ④《清圣祖实录》卷1。

  ①金梁:《清帝外纪》,页56。

  ②昭槤:《啸亭杂录》卷1。

  ③《清圣祖实录》卷132。

  ④《清圣祖实录》卷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