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张士诚
张士诚(1321—1367),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人,以“驾运盐纲船,兼业私贩”(《辍耕录》卷二九《纪隆平》)为业。因平时受富户欺凌及弓兵丘义多次窘辱,怀恨在心。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其后,徐寿辉起兵蕲、黄,芝麻李起兵徐州,郭子兴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全国各地农民群众奋起反抗元朝黑暗统治。时有泰州人王克柔者,“家富好施,多结游侠,将为不轨”(《辍耕录》卷二九《纪隆平》),事泄,被高邮知县李齐收捕于狱。克柔好友李华甫、面张四,谋劫狱以救克柔,李齐遂将克柔解往扬州,同时将华甫等招安,任华甫为泰州判,面张四为千夫长。张士诚得知李华甫有起事之谋,遂与之共谋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18人联合李华甫等起兵,士诚等杀弓兵丘义及所仇富家,焚富家庐舍,引兵进入附近盐场,时“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明史·张士诚传》)。士诚率起义军行至丁溪,当地土豪刘子仁集义兵抗拒,士义中矢死。士诚奋击,子仁溃逃入海,士诚乘胜攻克泰州。
张士诚攻占泰州后,元河南行省遣李齐前往招降,被拘留。未几,士诚与李华甫等意见不合,发生火并,华甫等被杀,其众亦被士诚兼并,李齐乘机出走。行省派兵镇压,不胜,再派李齐往泰州说降,“士诚因请降,行省授以民职,且乞从征讨以自效”(《元史·赵琏传》)。时元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驻军泰州,命士诚治战船,赴濠、泗镇压郭子兴部起义军,士诚疑惮不肯发,见赵琏无备,半夜发兵杀赵琏等,大掠官库,进入得胜湖结寨,进克兴化县。行省以左丞偰哲笃与宗王驻守高邮,遣李齐守甓社湖。五月,士诚派兵突袭高邮,城内官员闻风逃遁。李齐急还救城,城门已紧闭。此时,士诚兵势大盛,自泰州至兴化,舟舰四塞,北至宝应县,锐不可挡。元廷下诏至高邮,再次招降,诏使不得入城,行省命李齐前往,被士诚杀死。其后,元廷又遣盛昭等先后赴高邮招降,均未成功。
六月,元廷见屡次招降张士诚不成,决定发兵镇压。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睦迩于淮南、淮北等处召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军守御淮安。同月,亲王完者秃进攻泰州时阵亡,再命也先不花为淮西添设宣慰副使攻泰州;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攻兴化。有枢密院都事石普,向元廷提出领兵3万,定能攻克高邮,元廷命为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后减其半)南下占领宝应,乘胜攻高邮,城几乎被克,因同行诸将忌其功不予配合,使之孤军作战,而卒于阵;元淮东宣慰司掾纳速剌丁与其三子宝童、海鲁丁、西山驴在高邮前线亦因诸将领及阿速军临阵逃遁而一家死于阵。元军腐败不堪,由此可见一斑。
元军屡攻高邮不能得手,士诚已不感到威胁,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祐,自称诚王。他下令放出元时入狱囚犯,免去民逋,征用儒士。春三月,下务农桑令;四月,下州县兴学校令。但元廷对张士诚的进攻并没有停止。十四年二月,元以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儿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率兵攻高邮。六月,又命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大败而归,旋又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会同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但张士诚依然据有高邮等地。
就当时全国形势而言,南北红巾军虽一度轰轰烈烈,但多得地不能守,元朝军队和各地地主武装虽受到猛烈打击,仍具有一定的实力,以致对起义军各个击破,迫使南北红巾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而张士诚却在全国起义转入低潮时崛起于淮东,且占据运河要道,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大都,等于掐断了元廷的财源,因而出兵高邮已迫在眉睫。
十四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出师高邮。脱脱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出师之盛,从未有过。由此可见,元廷对夺回运河补给线何等重视。脱脱一路浩浩荡荡,至十一月抵达高邮前线,士诚兵力不济,连战皆败,“兵围邮,日事攻击,矢石雨注,城中几不支,日议降附,又恐罪在不赦”(《庚申外史》卷上)。元军又连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高邮城破也指日可待。这时,脱脱“以士卒劳苦,视贼以釜鱼罟兔,何可逃免,姑俟明日进兵,破之决矣”(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岂料京城里的佞臣哈麻一伙,因与脱脱不和,乘机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元史·顺帝纪》)。昏庸的元顺帝竟下令削脱脱兵权,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将其兵。诏书到后,前线元军大乱,“诸军溃散,叛而资寇者有之”(《农田余话》)。张士诚不战而胜,客观上使高邮之役成为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转折点。因为百万元军是元廷费了好大气力纠集而成的主力,竟因临阵易帅,不战而溃。从此,元军主力丧失大半,再也没有力量纠集如此众多的军队来镇压起义军,而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持危局,元朝对起义军的优势转而成为劣势;高邮之役的胜利成为南北红巾军重新组织力量,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的转机。之后不久,刘福通迎韩林儿于砀山夹河,建大宋政权于亳州(今属安徽);倪文俊连战皆捷,重建天完政权于汉阳。
高邮之役后,元廷又转而采取招安手法来对付张士诚。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命翰林待制乌马儿、集贤待制孙赴高邮招安,士诚不降。五月,元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咬住、淮东廉访使王也先迭儿赴高邮招安,士诚亦未降。
是时,江阴石牌有朱英(一作朱定)者聚众反元,元遣江浙行省参政纳麟哈剌讨之。朱英得知张士诚据高邮,乃遣人引张士诚兵南下。当时,淮东遇饥荒,士诚决意南下占领江南富庶之地。十五年冬,士诚遣其弟士德率军自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次年正月破福山港,福山有曹氏,富甲县中,士德率军纵掠一空。进破常熟。二月,士德率三四千人攻平江(今江苏苏州),元江浙行省参政脱因、平江达鲁花赤哈散沙、平江总管贡师泰等兵败,士德率军缘北门城而入,遂据有平江城,脱因被杀,哈散沙自刎死,贡师泰等逃遁。未几,昆山、嘉定、崇明皆降。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张士诚自高邮抵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据以为都,以承天寺为王宫,立省、院、六部、百司,设学士员,开宏文馆,使将吏子弟、民间优秀子弟入学其中;设礼贤馆,招四方儒士居之;籍户部田赋,皆仍元旧,免逋欠,赐当年田租十之四及往年粟、帛给贫民;设郡劝农使、县劝农慰,讲修水利。以阴阳术人李行素为丞相,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锻工周仁为隆平太守。
周政权移到平江后,军事上一度进展顺利。是年二月,张军攻松江,守将王与敬元帅降,达识贴睦迩命苗军杨完者破城,苗军“掠妇女,劫货财,残忍贪秽,惨不忍言”。“苗军恣肆检刮,截人耳鼻,城中女妇多为淫污。房舍间有存者,皆为焚毁,靡有孑遗。居民两遭锋镝,死者填街塞巷,水为不流”(《辍耕录》卷三○《松江之变》)。四月,士诚遣其将史文炳来攻城,苗军逃遁。当地群众对元朝残暴统治极为不满,曾对张士诚军队寄予厚望,张军攻松江之前,松江城内曾有民谣曰:“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张军府上坐”(《辍耕录》卷九)。后苗军蹂躏松江等地,民谣曰:“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姚桐寿:《乐郊私语》)。张军连克无锡、常州。七月,破杭州,元江浙行省平章左答纳失里战死,左丞相达识贴睦迩逃遁。未几,苗军杨完者又收复杭州。张军屡攻嘉兴,皆败于苗军。
与此同时,朱元璋已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势力向东扩展,与张军开始接触。六月,朱元璋遣杨宪通好于士诚,提出“睦邻守国,保境息民”的主张。士诚踌躇满志,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得书不悦,竟拘留杨宪不遣。七月,张士诚遣兵攻镇江,为朱军击败。元璋遣其将徐达攻常州,士诚军大败,张、鲍二将军被俘。士诚惧,遣使孙君寿向元璋请和并愿岁输粮20万石、黄金500两、白银300斤,以为犒军之资。元璋复书谴责士诚,士诚得书不报。
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已经降元的方国珍攻太仓、昆山,士诚大败。而朱元璋连克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德在常熟被元璋军所俘,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阴、长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大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泝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指元璋军)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张士诚在战场上遭到巨大挫折。
造成战场上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张士诚集团的蜕化变质。张士诚从泰州起兵不久,就表现出动摇、投降的政治倾向。从李齐泰州说降到脱脱兵围高邮,士诚集团都表现出十分动摇。到平江后,这个集团的头目面对江南富庶之地,开始追求钱财和享乐,“凡有寺观庵院,豪门巨室,将士争夺,分占而居,了无虚者”(《辍耕录》卷二九)。他们本无推翻元朝的决心,“士诚之士无日不在泰州、高邮”(《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他们向往的只是做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政权移到平江后,就专门设学士员,开弘文馆,搜罗地主知识分子和元朝旧官吏为其服务。于是一批旧官吏、地主分子、儒生蝇营狗苟,纷纷前来投靠,“张氏继陷姑苏,浙以西震恐,有官资者多趋附之”(《始丰稿》卷三)。张士诚对这些人一律重用,“士有至者,不问贤不肖,辄重赠遗,舆马居室,无不充足,士之嗜利者,多往趋之”(《明太祖实录》卷二)。一旦张士诚军事失利之后,这些旧官吏、地主分子都纷纷劝说士诚降元。十七年八月,张士诚请出投降他的原元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赴杭州请降。士诚始要王爵,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迩不许;士诚又请爵为三公,遂授士诚太尉,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余头目皆授官有差。时士德已为元璋军所俘,拘押于应天(今江苏南京),士德阴寄书于其兄士诚:“可降元朝,以为之助”(刘辰《国初事迹》),后不食不语而死。因士德被擒,元升士信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元命江浙行省参政周伯琦往平江授太尉诰,“谕以大义,士诚稽首称臣”,后伯琦留居平江不归。“然士诚虽降,而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元史·周伯琦传》)。张士诚降元后,即与元军结合,对朱元璋控制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士诚与苗军杨完者联手攻严州(今浙江建德),败归;其后屡攻江阴、常州,遭失败。朱元璋为了进一步紧缩对张士诚的包围,也于十月出兵克宜兴,廖永安率水军入太湖,被士诚军俘获而死。杨完者出师屡不利,又强娶江浙行省庆童之女,达识贴睦迩也对其不满,因而与士诚密谋清除之。苗军无备,士诚以出兵建德为名,出杭州城北,突袭苗军军营,完者与弟伯颜兵败自杀,达识贴睦迩与张士诚都除掉了心腹之患。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余杭、诸暨、江阴、湖州、建德、绍兴、杭州、常州等地展开争夺战。双方对诸暨的争夺最为激烈,十九年正月,胡大海夺得诸暨;六月,士诚将吕珍来攻,决水堰灌城,大海反灌,吕珍败退;次年九月再来攻城;二十二年三月,张士信又率军来攻城。但直到二十三年秋,朱张双方在江南地区基本上维持原来形势。而士诚则趁宋政权三路北伐造成苏北、鲁南空虚之机,将势力扩张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士诚占领。
张士诚既受元朝名爵,必受制于元廷。由于海运及河运中断,至正十八、十九年京师发生大饥荒。十九年九月,元廷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士诚,以征其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开始,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至二十三年止,每年运粮抵京师11万至13万石。这一行动无疑是为摇摇欲坠的元朝输血打气,从而延长了它的统治。
张士诚一伙也是新生的地主分子。他们占据平江后,特别是投降元朝后,更加贪婪地追求财富和享乐。这一伙人,“无不志在良田美宅”(乾隆《苏州府志》卷一○),“诸公经国为务,自谓化家为国,以底小康,大起第宅,饰园池,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是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农田余话》卷上)。士诚本人常年不出门,不理政事,终日与一批地主文人、官僚谈古论今,舞文弄墨;其弟张士信,有“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洙金玉翠,极其珊饰,园中采莲舟楫,以沉檀为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其婿潘元绍,“娶美娼凡数十”(《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引《铁崖泳史乐府》)。一些将领也极为腐化堕落,“大将丧师失地亦置不问,骄恣成习”(《隆平纪事》)。张士诚政权的权力实际上操纵在一些旧官吏和政客手里,“士诚兄弟,骄奢淫侈,懈于政事,又谙于断制,权为元吏所窃”(《明太祖实录》卷二○)。这一伙新生地主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运粮支持残元政权,加紧对其控制区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昆山一地为例,“张氏以来,比于前元多增粮额,民以穷困,输官不敷。……今催粮里长人等,破家荡产,累遭杖责,监系囹圄,受罪数月,逃亡缢死,不知其数”①。松江地方也是“数年间军旅之需殷而赋敛之役亟”②。他们已经完全从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叛离出来,堕落成割据一方的地主政权。
至正二十三年(1263)二月,张士诚遣吕珍突袭宋政权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县)。宋政权自三路北伐失利后,继而汴梁失守,被迫退至安丰,当时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吕珍围安丰,“城中人相食,有尸埋于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或以井底泥为丸,用人油炸而食之者”③。刘福通遣人求援于朱元璋。元璋不顾陈友谅乘机进攻的危险,毅然亲往救援,吕珍败退,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被救出后安置于滁州。元璋退兵后,士诚军遂占领安丰。张士诚乘人之危,夺取安丰,是他投降元朝、与红巾军为敌的必然结果。之后,由于陈友谅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大战,张士诚觉得机会来了。这年九月,士诚自称吴王,请求元廷批准,元廷不准;元廷向士诚征粮,士诚不与。此后,他与元朝断绝了关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八月,张士诚逼迫元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迩让位给其弟张士信,达识贴睦迩无奈,只好移居嘉兴,不久被鸩杀。张士信当了江浙行省左丞相后,只顾寻欢作乐,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一切政事全由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三个文人掌管,民众气愤地以十七字歌谣加以讥讽:“丞相作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国初事迹》)至正二十三年冬,张士诚为增加农业收入,疏通常熟白茆塘,群众编民谣曰:“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周张士诚》),西帅指朱元璋,可见张士诚统治区的人民对这伙新贵恨之入骨。
张士诚称吴王后,为了突破朱元璋的包围,曾派投降过来的原朱元璋部将领谢再兴进攻东阳(今属浙江),派李伯升率60万大军四攻诸暨,派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至正二十五年(1365)月,又派李伯升、谢再兴五攻诸暨,又遭败绩。到这年十月,朱元璋在灭汉政权后,开始发动削平群雄的大规模战争,第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的战争,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占领张士诚在苏北、淮河流域的地盘;第二阶段是占领江南地区的城市,形成对平江的包围;第三阶段是围攻平江。
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发布文告,指责“士诚启衅多端,袭我安丰,寇我诸全,连兵构祸,罪不可逭”(《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令徐达、常遇春、胡廷瑞、冯国胜、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规取淮东、泰州等处。到次年四月,徐达等攻占了泰州、通州、兴化、盐城、高邮、淮安、濠州、徐州、宿州、沛县、邳州、安丰等地,夺取了张士诚在苏北和淮河地区的全部占领区。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列举张士诚八大罪状:“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亲弟;再犯浙省,杨苗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诈降于元,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五也。占据江浙钱,十年不贡,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贴木儿、南台大夫普化贴木儿,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八也。凡此八罪,又甚于蚩尤、葛伯、崇侯,虽黄帝、汤、文与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一八)八月,朱元璋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0万进攻张士诚。至十一月,徐达等先后攻占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只有无锡仍为士诚部将莫天佑驻守,朱军已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张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李伯升、张天骐、潘元明等均投降朱元璋。十一月,开始围攻平江。
围平江后,朱元璋用叶兑的锁城法,由徐达、常遇春、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仇成、何文辉等分兵驻守各门、各方之外,城四周筑长围困之,架木塔(名曰敌楼)三层,监视城中动静,每层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张士诚依仗城坚死命坚守。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士诚数次突围未成,士信于阊门督战中石炮死。九月,徐达破葑门、常遇春破阊门,士诚诸将周仁、潘元绍等皆降。士诚先令其妻妾自尽,然后亦自缢,气未绝,俘送应天,自缢死,终年47岁。不久,元璋军克无锡、常熟,张士诚割据政权灭亡。
①谢应芳:《吴府侯书》,《龟巢稿》卷一二。
②高启:《送刘侠序》,《高太史凫藻集》卷三。
③《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周张士诚》引俞本《皇明纪事录》。
第六节 张士诚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