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手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建筑

  第三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 建筑 城市建设

  宋代的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的区别逐渐消失,并取消了传统的宵禁制度,使城市的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城市规划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如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属河南),中心部位为宫城,另有内城和外城。整个城市方圆五十余里,有城门12座,水门6座。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市井繁华。汴河、蔡河、五丈河和惠通河四条河流流经其间,交通便利。此外,城防工程和消防设施等也都相当完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座“七朝都会”的都市风貌。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后来金代扩建中都(今北京),其城市布局就是仿效宋东京,甚至连所建宫殿的名称都与宋东京的相同。这一时期,如平江(苏州)、杭州、扬州、成都、辽的南京与金的中都(今北京)、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城市也更加繁荣起来,城市建设愈益完备。从现存的南宋平江城(今苏州)图石碑上可以看到,城区内水道密布,住宅和手工作坊前临街巷,后倚河道,交通运输水陆兼用,相当方便,清楚地表现出这座水乡城市的合理布局。

   应县木塔

  这一时期辽宋夏金都建造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和大型的佛教建筑。如宋正定隆兴寺建筑群,辽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上承唐制,又有创新,是研究唐宋建筑制度变化的重要实例。在全国各地保留至今的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宝塔也为数不少。如宋塔大多为砖石塔,其中为便于瞭望军情而建造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有11层,高达80余米,全用砖砌,至今完好。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高度均在40米以上。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则是在砖砌塔身外加砌琉璃面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辽代佛塔也多为砖砌的密檐塔,如天庆九年(1119)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以及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外观仿木建筑,其柱、梁、斗栱、门窗、檐口等都用砖仿木构件,技艺精湛,有很高的水平。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著名工匠喻皓在修建开宝寺木塔时,为抵御西北风的影响,特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这种大胆、巧妙而又有效的措施,在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应县木塔为楼阁式,全部用木料构筑,五层六檐,高67米,体形高大,结构复杂,轮廓优美,且在建筑技术上有许多创新。如斗栱式样就有60多种,特别是塔的暗层内,在内外槽柱间,使用了斜撑、梁和短柱,由此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以提高其抗弯剪的能力,增加了整个塔身的稳定性。应县木塔经历900多年来多次大风和地震的考验而未损毁,可见其建筑技术之高超。

   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

  这一时期木构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代要小,而建筑形式总的来说则趋向于轻巧、秀丽和变化。如建筑组群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①。殿堂屋宇坡度增高,屋顶出现了丁字脊、十字脊,殿堂平面出现了工字形、亚字形等,而斗栱则比唐代缩小。在宋代建筑实物中还出现了减柱的做法。如晋祠圣母殿减中间老檐柱四根,晋城青莲寺大殿减中间前金柱四根等,这种做法,反映了结构布置的灵活性,因而改善和扩大了室内空间①。在金代建筑中,如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等,又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做法。这一时期的建筑装修和色彩也有很大发展,如一些建筑物的门窗采用各种格子门、格子窗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此外,还装饰有各种雕刻纹饰及“五彩遍装”、“碾玉装”、“丹粉刷饰”等彩画,这些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桥梁建筑

  辽宋夏金时期在桥梁建筑方面也有创造性的发展。如木结构桥中著名的虹桥,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所述,是青州(今属山东)一名牢城废卒所首创。虹桥是一种独特的单跨木拱桥,由巨木相接而成拱状,完全不用支柱,宛如长虹,结构简洁,桥体坚固。东京汴河上也建有这样的虹桥,《清明上河图》相当形象地将其描绘出来。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在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建造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也很有特色。洛阳桥桥长360丈,宽1丈5尺,有47个桥孔②。它是在江底铺设长条基石,筑成长500多米,宽20多米的石堤,由蛎房作为胶结材料来固结石块,然后在其上筑墩建桥。这种“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是这一时期的首创。现存的洛阳桥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规模。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一年(1138—1151)在福建晋江建造的安平桥,全长811丈,有桥墩361座,是1905年郑州黄河土桥建成前历史上保存至今的最长桥梁。在北方地区,金代按照隋制安济桥也建造了不少石桥,保存至今的有河北的永通桥、山西的普济桥等。金代桥梁中最著称的是大定二十七年(1187)至明昌三年(1192)在永定河上建造的卢沟桥,卢沟桥桥长212米多,连两端桥堍共265米,宽8米多,共11孔,是石砌的连拱桥,两侧石栏和望柱上雕刻有石狮,造型美观,坚实稳固,现仍基本保持原来面貌。两宋时期的园林建筑也有很大发展,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都很兴盛,其中如宋徽宗营建的“艮岳”,尤为著名。

   《营造法式》

  辽宋夏金时期出现的《木经》和《营造法式》等建筑学专门著作,也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北宋初年著名工匠喻皓所著《木经》,原作已佚,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述,其中已有关于木结构各类构件之间的尺度比例关系,如屋架尺度以梁的跨度为准,阶基的高度以柱高为准等。北宋徽宗时将作监李诫在元符三年(1100)编成、崇宁二年(1103)刊行的《营造法式》,全书共36卷,357篇。其中包括建筑术语考释,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工种的标准做法,功限料例及诸作制度图样,内容极为丰富。这部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和最完整系统的建筑学文献。在《营造法式》中提出的“材分”制,即“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规定了木构建筑各种构件的比例关系和人工材料定额,这实际上就是以古典模数制为基础的建筑规范,也是当时木构建筑技术基本成熟的表现,其中有些具体标准,仍为后来元、明、清各代所沿用。

  

  ①见《河防通议》的“造船物料”、“装船斤重”节。

  ①参见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