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鞑靼 鞑靼诸部
“鞑靼”之名最早见于公元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突厥人把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韦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
隋唐时室韦诸部分布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及其附近地区,主要从事渔猎业。南部的室韦人由于受靺鞨等邻族的影响,也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其特点是“无羊少马”、“多貂”、“多猪”。
8世纪初,一部分室韦人已西迁。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后,室韦人大量西迁或南迁,进入今蒙古国境内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各盟草原。迁到大草原上或草原、森林交界地区的室韦人,改变原来以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等生活方式,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游牧半狩猎部落。这些室韦人在外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回鹘及其他突厥语族人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语言、习俗、生活、种族成分等方面,经历了相当程度的突厥化过程;进入漠南的室韦人除吸收突厥、回鹘人外,还吸收了不少党项、吐谷浑、沙陀、汉人等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为颇不同于原室韦人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此外,一部分原室韦人在数世纪中逐渐西迁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广大森林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森林狩猎部落。以上这些由原室韦人外迁后形成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就是唐末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鞑靼诸部。
鞑靼即新的室韦系蒙古语族诸部落,包括敌烈、乌古、阻卜、梅里急、萌古、斡朗改等部。
一、敌烈,又译敌烈德、迪烈得、迪列子等名,是由八个分部组成的大部落,分布于今中蒙境内的克鲁伦河中、下游和今中蒙边界的贝尔湖及今内蒙古呼伦湖之间,即金代塔塔儿部的前身,主要从事游牧。
二、乌古,又译于厥、羽厥、于厥里、乌古里、妪厥律等名。为人数众多的强大部落集团,分布于今克鲁伦河下游、呼伦湖、今中蒙边界的哈拉哈河以及今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的东岸,今内蒙古的根河、海拉尔河等地。主要从事游牧。
三、阻卜,又译阻■、术不姑等名,为分布于北起今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土拉河、鄂尔浑河流域,南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大草原上的,众多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部落的泛称(见《辽史》萧韩家奴、萧图玉、萧惠等传)。所谓“阻卜诸部”,意为“草原游牧民”、“草原游牧部落”,实为蒙古大草原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民之自称,转而成为契丹人对蒙古大草原上尚无部落专名的室韦系诸游牧部落之泛称②。
四、萌古,即蒙古,辽时为人数不多的半狩猎、半游牧小部落,分布于今俄、蒙境内的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到辽末金初时逐渐强大起来。
五、梅里急,又译密儿纪、蔑儿乞惕,分布于今俄、蒙境内色楞格河的下游一带,为强悍好战的半狩猎、半游牧部落。
六、斡朗改又译嗢娘改,即拉施特《史集》所载森林兀良合惕诸部,分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为辽时该地区森林狩猎部落的总称。
辽时的鞑靼
辽初,神册三年(918),斡朗改诸部向辽廷进献挽车人(拉车奴隶),从此开始归属辽朝。次年,辽太祖征服乌古诸部。天赞三年(924),敌烈诸部主动归附辽朝,从此不断向辽廷进贡。
辽朝为统治乌古、敌烈,在乌古部和敌烈部各置节度使或详稳(大部分由契丹人充任),又于其上置乌古敌烈都详稳(由契丹人担任)以统辖之。咸雍四年(1068),设置乌古敌烈都统军司为统辖两部的最高机构,其最高长官为统军使(有时仍称都详稳),由契丹人担任。
辽初,阿保机征服了分散于大漠南北的阻卜诸部后,尚未建立牢固的统治。保宁三年(971)起,辽廷委派耶律速撒为阻卜九部都详稳,在漠北招抚诸部,他在任的二十年间对阻卜诸部实施了颇为有效的统治。速撒死后,一些阻卜部落叛辽。统和十二年(994),辽廷派皇太妃(承天太后之姊)统率军队进屯克鲁伦河,并委派萧挞凛为阻卜都详稳协助太妃掌管军事,讨伐阻卜诸部中不服从辽朝统治的部落,加强对阻卜诸部的统治。萧挞凛奏请辽廷在漠北腹地建立三座城以镇抚阻卜诸部。统和二十二年(1004),建成了镇州、防州、维州三城(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西南)。此后,辽设置了西北路招讨司驻镇州(今蒙古土拉河支流喀鲁哈河南面),最高长官为招讨使。西北路招讨司是辽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地区,管辖阻卜等部落。统和二十九年(1011),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奏称:“阻卜今已服化,宜各分部,治以节度使。”辽廷同意他的建议,从此向阻卜各部委派节度使进行管辖,阻卜各部酋长也多由招讨使推荐给辽廷正式任命为节度使①。
僻处今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萌古部,在辽大康十年(1084)向辽廷遣使进贡,其酋长接受了辽廷封授的部族官称号令稳、详稳,成为辽的属部,例如,成吉思汗的五世族祖察剌孩被辽廷封为令稳,四世族祖必勒格被辽廷封为详稳。
斡朗改,这些活动在今贝加尔湖地区的森林狩猎部落,虽从辽初即已归属辽朝,成为辽的属部,但这些森林部落由于居于僻远地区,并不经常向辽廷遣使进贡,《辽史》仅载三次。
受辽朝统辖的乌古、敌烈、阻卜等属部每年必须缴纳大量贡赋。例如,阻卜诸部岁贡马2万匹。除每岁常贡外,属部还须服兵役,自备武器马匹,接受征调,随从出征。
此外,阻卜等属部必须负担各种徭役。圣宗统和年间,在漠北辽军屯驻区,“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①。
由于辽西北边疆地区都详稳、统军使、招讨使等高级官员以及各部节度使,对待阻卜等属部骄横暴虐、征敛无度,阻卜、敌烈、乌古等部在辽代各个时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
应历十四年(964)十二月,乌古部起义,辽详稳僧隐与起义军交战,败死。次年正月,辽廷派枢密使雅里斯等统率军队镇压,经过一年半交战,未能摧毁起义军。后辽廷增派萧幹等征讨乌古部起义,又经过半年,萧幹等人到应历十七年正月才讨平乌古后返回。
开泰二年(1013)正月,阻卜诸部起义,围攻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于镇州(可敦城)。三月,辽北院枢密使耶律化哥率军来援,萧图玉又遣人诱降诸部,才将这次起义平定。
开泰三年九月,敌烈八部起义,邻近诸部皆响应,攻占巨母古城(今内蒙古满洲里东南)。这次起义延续了半年多,次年四月,才被北院枢密使耶律世良讨平。
太平六年(1026),西北路招讨使萧惠统率军队出征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征兵诸部,“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②,于是阻卜诸部起义,攻杀辽都监涅鲁古、国舅帐太保曷不吕等人。这次起义延续了数年,辽军征讨累年,未能成功。后来改用招抚的办法,阻卜诸部才逐渐归顺辽廷。
从辽兴宗时起,分散的阻卜诸部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辽廷为招抚阻卜诸部,封阻卜诸部联盟长屯秃古斯为大王;其弟撒葛里为太尉。重熙十四年(1045),屯秃古斯曾率领阻卜诸部酋长至辽廷朝觐。重熙二十二年(1053),屯秃古斯又率领阻卜诸部酋长进贡马匹、骆驼。
辽道宗时,磨古斯担任阻卜诸部联盟长。大安八年(1092),由于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误击磨古斯部,磨古斯杀死辽金吾(武官)吐古斯叛辽。何鲁扫古战败,他所统率的二室韦、六院部、宫分等军及特满群牧均陷没。辽廷改任耶律挞不也为西北路招讨使,征讨磨古斯。磨古斯假投降,诱杀挞不也。大安十年(1094),辽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斡特剌等统率大军讨伐磨古斯,打败磨古斯所率阻卜四部,斩首千余级。磨古斯尽管战败遇挫,但此后六年间继续坚持抗辽斗争,到寿昌六年(1100)才被斡特剌擒获,押回辽廷处死。磨古斯死后,阻卜、乌古、敌烈等部的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以迄辽末,成为对辽朝的严重威胁。
金时的鞑靼
在辽朝势力衰落时,尤其是辽亡金兴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较强大的鞑靼部落集团,如克烈(又译客列亦惕,即辽时北阻卜诸部)、蔑儿乞惕、斡亦剌惕、汪古、广吉剌(又译弘吉剌、翁吉剌惕)、塔塔儿、蒙古等等。这些部落集团在12世纪金代时,互相掠夺、争战不休,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他们大部分对金朝保持某种程度的臣属关系,向金朝纳贡,其首领接受金廷的封号。金朝设置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辖各归属部落,收受贡赋,颁发赏赐,并统军征讨叛部。
与辽代相比,金代对漠北地区的统治已大为减弱,由于鞑靼诸部的强大,三路招讨司的治所均设在内地,未能设到漠北,如东北路招讨司治所设在泰州(今吉林洮安东),承安三年(1198),迁治所于泰州长春县(今大安南),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西南路招讨司治所在丰州(今呼和浩特东),实际上只能较严格地控制接近内地的各部落如塔塔儿、汪古等部。
鞑靼诸部反抗金朝统治、侵扰内地的战争不断发生,形成对金朝愈来愈严重的威胁。金朝除采取派遣军队征伐以及利用若干鞑靼部落之间的矛盾,挑动它们互相仇杀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外,在内地与鞑靼诸部分布地区之间开浚界壕、构筑边墙进行防御。早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间,就曾在东北路开浚界壕;金世宗(1161—1189)时,东北、西北、西南三路全面动工,构成了东北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起,向西南延伸,经今阿巴嘎旗、苏尼特左右旗,以迄今乌兰察布盟四王子旗北部,连绵不断的界壕边墙,这也就是著名的“金长城”。但是13世纪初当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游牧贵族崛起于漠北时,历时数十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凿构筑起来的金界壕、边墙,并未能阻挡住蒙古铁骑的进攻。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大军轻而易举地越过边墙南下,驰骋在华北平原上,开始严重地威胁到金朝的存在。
②《辽史》卷33《营卫志》下。
①余大钧:《关于“阻卜”的语源、对音及语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①《辽史》卷93《萧图玉传》。
②《辽史》卷104《耶律昭传》。
第二节鞑靼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