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圣宗盛世 承天太后摄政
辽景宗病死的次日,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遗诏由皇后萧绰(燕燕)摄政。次年,上尊号承天皇太后,并改元统和,又改国号为契丹,开始了长达27年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继承与发展景宗时开始的中兴步伐,终成盛世。
承天太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重用顾命大臣耶律斜轸、汉人韩德让以及室昉。韩德让以南院枢密使“总宿卫事”,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掌国政,尤得承天太后的信任。当时辽朝的主要敌手是始终企图夺取燕云地区的宋朝,承天太后摄政后即任命名将、北院大王、于越耶律休哥为南面行军都统,当皇叔祖南京留守耶律道隐去世后,又接任南京留守,总理边事。以南院大王耶律勃古哲总领山西诸州事,负责西南边防事务,并节制党项。任命枢密副使耶律抹只为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留守,控扼女真、高丽。同时整顿吏治,审理滞狱,减免与调整徭役负担,稳定内部。
正当辽军东讨女真取胜后,并积极准备东征高丽之际,辽宋关系也逐渐紧张。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认为:“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①,决定乘机攻取燕云地区。派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为东路军,又派米信率军出雄州(今属河北)、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涞原北),并派潘美和名将杨业为西路军统帅,北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北)。面对宋军的全面进攻,岐沟关(今新城西北)、涿州(今涿县)、固安(今属河北)、新城(今新城东南)相继失守的形势下,承天太后立即派东征女真时的统帅、宣徽使耶律阿没里(蒲领)为南征都统,作为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的副帅。又命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立即统军南下,征调原准备东征高丽的辽军增援南京,并决定亲赴南京督战。另一方面派名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萧挞览(凛)为副帅以代替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抗击宋西路军。五月,耶律休哥、耶律阿没里大败宋东路军曹彬、米信等于岐沟关。当宋东路军败退南逃时,宋西路军在连克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属山西)、应州(今应县)、云州(今大同)之后继续东进。五月,承天太后在取得岐沟关胜利的情况下,立即派左皮室详稳萧排押统率原辽太祖、太宗所属弘义宫、永兴宫的宫卫军及皮室军等赶往山西。六月,又命耶律休哥派兵增援,而宋西路军也在宋太宗的迁徙云、朔、寰、应四州民至宋境命令之下退兵。八月,宋名将杨业因西路军统帅潘美、监军王侁争功违约,擅离设伏地陈家谷口(今宁武东北),后又望风而逃,退回宋境,杨业为耶律休哥伏兵所败,率残部百余人力战于陈家谷口,子延玉、部将王贵及残部全部阵亡,杨业受伤被俘,不食而死。
承天太后乘胜于当年十二月初率军南下,耶律休哥先败宋军于望都(今属河北),宋雄州守将刘廷让率部分军队抗击辽军于君子馆(今河间西北),虽死伤数万,将领战死或被俘,刘廷让也仅率数骑脱逃,但宋军主力退保乐寿(今献县),而且定州宋将田重进率军进入辽境,并一度攻占燕南重镇岐沟关(今河北新城西北),南下辽军在攻掠祁(今安国)、深(今深县南)等州后北还。
统和六年(宋端拱元年,988)十月,承天太后再次率辽军攻宋,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出战耶律休哥军,胜负相当,各称战胜。此前,驸马萧勤、勇将萧挞览皆已先后中箭受伤,辽军在攻掠数州县后于次年初北返。
承天太后在数次攻宋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虽不与宋议和,但对宋改以防守为主,有时派兵南扰的政策,辽宋边境相对平静的同时,自统和四年开始即接纳与宋对抗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降附,授予定难军(银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节度使。李继迁又向辽求婚,以求巩固依附关系。辽在与宋战争的状况下,以部族女耶律汀封义成公主出嫁李继迁,并于统和八年进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以支持并鼓励西夏侵扰宋西北边境。李继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于次年(宋淳化二年,991)七月,也向宋降附,受任为银州观察使,并受赐姓名赵保吉。辽对党项主要仍采取安抚政策,后又进封李继迁为西平王,但也加强对党项的控制,于统和十二年任命萧挞览镇抚西部边境。并一直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以对抗宋朝,耶律休哥在境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措施,对宋则采取和平相处的安边政策,南京地区成为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萧太后也不时减免税赋、徭役,对地方官采取考任制,进一步实行汉官制,改各部的令稳为节度使,又推行部分汉律,统和六年还开始科举考试,最初虽只录取一二名汉人进士,却开辟了吸收汉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在南京设立太学以培养汉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南院枢密使汉人韩德让在辽统治集团内的地位日益提高,统和十二年北府宰相室昉致仕后,韩德让兼任北府宰相,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于统和十七年死后,韩德让再兼知北院枢密使事,不久又升任大丞相,并赐名德昌,成为辽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澶渊之盟前后
当辽统和十六年(998)十二月,主张辽宋和平相处的于越、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死后,辽改而采取经常攻扰的政策。次年(宋咸平二年,999)七月,下诏攻宋,辽军虽攻城略地,但在进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时,由于北宋名将杨延昭(杨业之子)防守有方,久攻不下,廉良河(当在今保定北)之战也胜负相当,辽军遂退回南京。十九年十月,又以南京留守、皇弟耶律隆庆率前锋军攻宋,与宋前锋军张斌相遇于遂城北长城口,宋军先胜后败退保遂城,辽军虽南进至满城(今属河北),又因积雨泥淖而退回南京。二十年春又派北府宰相萧继先、南京统军使萧挞览攻宋,亦无多大进展。次年四月,再遣南府宰相耶律奴瓜、萧挞览攻宋,望都(今属河北)之战,宋将王继忠战败被俘,辽军也退回。
辽在多年攻扰无大进展的情况下,承天太后于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亲征,大举南下,主力进驻望都。宋主将王超率主力于唐河(今定州北)设防,辽军攻击无功后东攻瀛州(今河间)又未下,转而回师攻占祁州(今安国),由于宋将王超不敢出战,辽军主力遂乘虚南下。宋真宗也在宰相寇準力主下,决定北上澶州(今河南濮阳)抗辽,宋各地守军都坚守城池,辽军在攻击无功后继续南下。十一月二十日攻占德清军(今清丰),二十二日抵达澶州城北,决战前辽军主将萧挞览在观察地形时为宋军伏弩射中伤重而死,辽军士气受挫。二十六日宋真宗到达澶州并渡河登上北城门楼,宋军士气大振,但宋真宗并不真想抗辽,辽承天太后亦由于后方宋军援军聚集,在攻战无必胜把握的情况下,和议遂在宋使曹利用与降辽的王继忠之间开始进行。由于宋真宗求和心切,寇準虽力主与辽决战,亦不得已主持议和。十二月,以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给辽,宋真宗称辽承天太后为叔母为条件订立和议,澶州郡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参与这次南下及和议的韩德昌以功受赐姓耶律,录籍皇族,改封晋王,位亲王之上,权倾朝野。
澶渊之盟开始了辽宋长达一百多年和平相处的对峙政局,辽朝不仅改变了长期对宋作战带来的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而且每年还可从宋方得到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重大改善,人民也能安居乐业,生产发展,使得从景宗开始的中兴事业得到继续发展的和平环境。面对新的形势,承天太后、辽圣宗决定将统治中心适当南移,统和二十五年(1007)初,在上京之南两百多公里处营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成为新都,辽帝的常驻地。
侵高丽、征阻卜
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当政近28年的承天太后病逝,圣宗才亲政。耶律德昌继续受到重用,并赐名隆运。二十九年(1011)三月耶律隆运死。次年十一月,改当年为开泰元年(1012),以示政局更新,并改南京幽都府为析津府。
辽圣宗继续推行重用汉人的政策,不仅在亲政之初任用刘晟(慎行)、邢抱质为南院枢密使,还在连年入侵高丽的战争中,于开泰四年(1015)五月一度任命刘晟为主帅,虽以未及时出兵而被免职。开泰六年(1017)五月还曾任命辽宋望都之战中被俘的宋将王继忠为副帅,不久也被任为南院枢密使。科举录取进士也由每次五六人扩展为数十人,扩大了吸收汉族士人加入统治集团的规模。
澶渊之盟是辽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承天太后死后辽圣宗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统和二十八年七月干预高丽内部事务,决定亲征高丽,萧敌烈当时指出:“国家连年征讨,士卒抏敝,况陛下在谅阴,年谷不登,创痍未复。”①但辽圣宗一意孤行,开始了历时十年征讨高丽之战,高丽因此遭受巨大灾难,于开泰九年(1020)臣附。但辽也劳民伤财,不断损兵折将,尤其是开泰七年十二月的茶、陀河之战,损失惨重。
辽在东征高丽的同时,又西讨阻卜部的叛乱。统和二十九年六月,为了加强对阻卜的统治,分部设置节度使统治阻卜各部,然而往往任用非才,引起阻卜人民的愤怨,开泰元年十一月,阻卜石烈部酋长阿里底杀节度使以叛,辽派耶律化哥率军进讨,虽不久阿里底即为阻卜部民擒献于辽,“而沿边诸部皆叛”,开始了历时18年的讨伐阻卜的战争。太平六年(1028)八月以后,“自是阻卜诸部皆叛,辽军与战,皆为所败”②,直至八年九月阻卜虽相继降附,但其势力已不断壮大。
叛乱相继
辽开泰二年(1013)后的数年间,还曾北讨乌古部及敌烈部,乌古部、敌烈部虽遭残酷镇压或被迫降附,但此后仍降叛不常。太平六年辽西讨甘州(今甘肃张掖),连攻三天不克,史称“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③,为辽圣宗时期的两大败仗之一。太平九年八月,原渤海国人民在大延琳率领下,反抗辽朝的苛役杂税,杀死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等,据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建国号兴辽,年号天庆,不仅辽东地区大多响应,而且南、北女真部族也归附反辽,历时一年。次年八月,由于部将叛降,辽军始得占领东京,大延琳被俘,此乱才逐渐平定。辽圣宗亲政后战争连续不断,几乎与之相始终,大延琳之乱平定后不到一年即病逝。辽圣宗虽然也注意吏治,关心民生,在辽代中世诸帝中亦属明君,但末年战乱不已,国势渐衰。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
①《辽史》卷88《萧敌烈传》。
② ③《辽史》卷17《圣宗纪》八。
第二节圣宗盛世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