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郑注

  第二节 郑注

  郑注(?—835),绛州翼城(今属山西)人。出身寒微,本姓鱼,后冒姓郑氏,故时称鱼郑。他长得身材短小,双目下视,不能看远,但却“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③。早年以行医为业,周游天下。

  元和十三年(818),郑注到了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郑注使用偏方,为李愬“煮黄金,服一刀圭”,李愬服用后,十分见效,因而厚遇之,署其为节度衙推。后李愬移镇徐州,郑注也随同前往,又任以职事,凡军政之事,李愬都与他参决。他也很有才干,“与愬筹谋,未尝不中其意”。

  郑注因医术受到李愬的重用,故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说他“专作威福”。时宦官王守澄为徐州监军,闻知此事后也怨恨郑注,便告诉李愬,欲除掉他。李愬回答说:“彼虽如此,实奇才也。将军试与之语,苟不如旨,去未为晚。”李愬即令郑注拜见监军。起初,王守澄还有些勉强,可是一与郑注交谈后,见他“机辩纵衡”,尽中己意,于是马上把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对李愬说:“诚如公言,实奇士也。”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很融洽。李愬又署他为巡官,得以列于宾席之中。

  元和十五年,王守澄调任内职,郑注也随之到了京师。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等宦官弑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专枢密使之职,并将郑注引入禁中,“穆宗待之亦厚”。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两人常常是“言必通夕”①。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交结朝臣,“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湊其门”。后,他又在山东、京西诸军做幕僚,历任卫佐、评事、御史,又检校库部郎中,为昭义节度副使。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太和五年(831),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剪宦官,京兆尹王璠将密谋泄露给郑注,守澄也因获悉此谋,即令军吏豆卢著诬告申锡与漳王谋反,因此,宋申锡被贬,致使文宗谋除宦官的计划也破产了。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于阁内弹奏郑注罪行。守澄将郑注匿于右军,保护起来。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守澄不和,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定计:诈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治病,乘机擒而杖杀。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①同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风疾,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得以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

  太和八年(834)九月,郑注总结了自己治病的经验,奏上《药方》一卷。文宗于浴堂门召见郑注,还咨询富国之术,郑注建议恢复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种征收茶税、管制茶叶生产、取得专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当时饮茶盛行,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郑注建议通过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并赐给郑注锦彩若干。

  太和九年(835)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哀江头》,其中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经郑注上言,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

  四月,文宗以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任以后,遂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曾弹劾过郑注的罪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①。

  李宗闵在任吏部侍郎时,曾通过驸马都尉沈■结托女学士宋若宪及知枢密使杨承和,由于二人的内助,遂进为宰相。这年六月,牛党成员京兆尹杨虞卿获罪,被投入御史台狱,李宗闵极力营救。文宗以李宗闵朋比为奸,遂贬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为处州长史。七月,郑注揭发了李宗闵勾结沈■、宋若宪之事,内官杨承和、韦元素、沈■及若宪“姻党坐贬者十余人”,又贬李宗闵为潮州司户。②九月,郑注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从此,郑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

  时文宗嫉恶宦官专权,欲尽诛宦竖,但此事又难与将相明言。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意,并“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他俩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担心事密告于郑注。于是他俩“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两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外人也只知郑注与李训“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③。

  郑注与李训密谋剪灭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

  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①。但此事因李训私自改变了计划而未成。

  十一月二十一日,发生了“甘露之变”,在凤翔镇的郑注闻知李训已开始了行动,随即率五百名亲兵火速赶往京师援助。当郑注一行人马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即返回凤翔。

  仇士良派人持密敕给凤翔监军张仲清,令杀死郑注及其羽翼。张仲清心里恐惧,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屏去其随从亲兵,然后一举杀死。郑注率其卫兵前来议事,李叔和把其卫兵留在外边,只容数人随从入内。郑注举杯饮茶之际,被李叔和抽刀杀死,其亲兵也全部被杀。接着郑注全家老幼被诛灭,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郑注幕僚也全部遇难,“死者千余人”。张仲清派军将郑注首级入献京师,枭于兴安门。②在宦官的胁迫下,文宗下诏给郑注冠以“谋逆”的罪名。

  郑注等人被杀后,宦官更是甚嚣尘上,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郁,“上或登临游幸,虽百戏列于前,未尝少悦,往往瞠目独语,左右不敢进问”。他无限伤感,题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①郑注虽由宦官引进,但他与李训执政后,不是为虎作伥与宦官同流合污,而是佐助文宗锐意革除时弊,极力谋除宦官,以恢复皇权。清人尚宛甫说:“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②尽管郑注同李训一样,对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形势缺乏深刻认识,但他们敢于同腐朽的宦官势力作斗争,举动是正义的、积极的。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也无可厚非。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得好:“俾王叔文一不成,训、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训、注固未可深责。”③

  

  ②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③《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①《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①《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①③《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②《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

  ①②《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①《唐语林》卷四。

  ②转引自《柳文指要》下卷二《永贞一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