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禁军的盛衰 兵权是政权强有力的支柱。安史之乱前后,由于唐统治者的错误政策,对兵权失去了控制。在强大的边防军被藩镇夺去转化为割据称雄的藩镇兵之后,又一错再错,把余下的一部分兵权即控制禁军之权拱手交与宦官,以致天子禁军转化为宦官控制下的禁军,形成唐朝后期天子外受制于强藩、内受制于家奴这种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以致于灭亡。
安史之乱以前的天子禁军 安史之乱前后禁军的构成和权力转移情况的巨大变化,如《新唐书·兵志》所说:“夫所谓天子禁军,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安史乱前的天子禁军,就是由南衙北衙两部分禁军组成的。其中南衙禁军即府兵十六卫,是禁军的主力,担任京师和宫廷的宿卫;十六卫以外的驻京军队则组成北衙禁军,协助甫衙禁军担任宿卫。当时的北衙兵,包括以下各部分禁军。
其一,元从禁军。这支禁军系随从唐高袒李渊进入关中的部分将士组成:“初,高袒以义兵起太原,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可见这支禁军是唐朝政府为安插唐初入关的有功将士及其子孙设立的,戍守在京师外围的渭北地区。
其二,飞骑。系贞观十二年(638)为在京师近郊田猎而设立的一支禁军,如《新唐书》卷五○《兵志》所说:“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号曰‘飞骑’,以从田猎。又置北衙七营,选材力骁壮,月以一营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于护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马,虎皮,为游幸翊卫。”
其三,左右羽林军。高宗龙朔三年(662),开始取府兵十六卫中善于骑射的越骑、步射两营设置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年仗。”武后末年,宰相张束之等就是劝说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拥立中宗复位的。
其四,左右龙武军。武后天授年间(690—692)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又改千骑为万骑,分为左右厢。玄宗用万骑平定韦后之乱后,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多以唐初功臣子孙充任之。当时一些躲避充当府兵出征或戍边的富豪子弟纷纷缴纳资财参加龙武军。玄宗末年,府兵、骑先后破坏,南衙禁军宣告瓦解,北衙羽林、龙武诸军尚存。安史之乱玄宗奔蜀时,北衙禁军从者仅千人,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扈驾,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权奸杨国忠和宠妃杨玉环,玄宗无奈,只得应允。尤武军在这次事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控制下的禁军 安史乱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为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按照唐制,宫廷设置内侍省,由内侍、内常侍六人掌管省事。太宗贞观年间,鉴于前代宦官专政的弊病,规定内侍官阶不得超过四品,但后来并未遵守。玄宗时,宦官势力开始抬头,宫廷宫女宦官达到数万人,其中品官黄衣(七品)以上三千余人,衣朱紫者(三四品以上)一千亲人,“中宫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其中高力士尤为得宠,“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高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官居极品,封为国公。宦官之干预政事,由力士开端;但尚未干预军事。宦官之取得兵权,掌握禁军,是从肃宗、代宗时开始、德宗时完成的。
当安史之乱时,玄宗率领梦军千人入蜀,分了一部分禁军扈从太子李亨(肃宗)赴灵武,集合朔方、陇右、河东各镇人马讨伐安禄山。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曾调了一些兵马补充禁军,并任命宦官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兼掌禁军;同时又任用另一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后来又命他带领新成立的神策军。从此宦官势力渗入禁军之中。
同时禁军也在不断地扩充。肃宗至德二年(675),设置左右神武军,是以唐初元从禁军子孙以及安史之乱扈从玄宗、肃宗功臣的子弟为基干建立起来的,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合称“北衙六军”。
不久,又从招募的军士中挑选一批善于骑射的兵丁设置衙前射生弓千人,称力“供奉射生官”,又称“殿前射生”,分为左右两厢,成立了另一支号称为左右英武军的禁军。这支禁军,代宗时以讨伐张后(肃宗皇后)迎立代宗有功,改为宝应功臣(宝应为代宗年号),后来又改为宝应军,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威军。
肃宗上元年间(760—761)还设置了一支禁军,取名神策军,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节度使,镇陕州,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并兼任神策军监军。关于神策军的来历,如《新唐书·兵志》所载:“初哥舒翰(玄宗时陇右节度使)破吐蕃临洮(今属甘肃)西之磨环川,即以其军为神策军,以成如璆为军使。及禄山反,如璆以伯玉将兵千人赴难,伯玉与朝恩皆屯于陕。时边地陷蹙,神策故地沦没(为吐蕃侵占),即诏伯玉所部军号神策军,以伯玉为节度使,与陕州节度使郭英乂皆镇陕。其后伯玉罢,以郭英乂兼神策军节度。英乂入为仆射,军遂统于观军容使。”代宗时,神策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代宗逃奔陕州,鱼朝恩率所部神策军和所有驻陕军队前往迎驾,都号称神策军,代宗进驻神策军营中。不久,吐蕃兵退走,长安恢复正常秩序,鱼朝恩遂率领神策军驻扎禁中。代宗永泰元年(765),吐蕃再次入侵,鱼朝恩又率神策军进驻御苑,由于多次保驾有功,受到朝廷重视,经过多次整顿补充,实力大大增强,遂分为左右两厢,兵力之强为北衙禁军之冠,成为禁军主力,扈从天子的亲军,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的最高军职兼任神策军兵马使。于是,德宗贞元二年(786)下诏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后又设左右神威军。如《唐会要·京城诸军》所载:“贞元二年九月二日,神策左右厢宜改为左右神策军。每军置大将军二人,秩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殿前射声左右厢,宜改为殿前左右射生军,各置大将军二人,秩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将军二人,秩从五品。其职田、俸禄、手料等,同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十二卫。至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右射生军宜改为左右神威军。”神策、神威四军加上从前的六军共为十军。“自肃宗以后,北军增置威武、长兴等军,名类繁多,而废置不一。惟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总曰左右十军矣。其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军镇之,皆有屯营。”
自从鱼朝恩有罪自杀后,一时之间,宦官群龙无首,缺少熟悉军旅带过禁军的人物,“内官不复典兵”,德宗遂任命大将白志贞为禁军帅,统率禁军。这本是就势剥夺宦官控制禁军掌握兵权的好机会,但是发生了意外事故错过了机会。这件事起源于白志贞接受贿赂。“志贞多纳豪民赂,补为军士,取其傭直,身无在军者,但以名籍取给而已。泾帅之乱,帝召禁军御贼,志贞召集无素,是时并无至者。唯窦文场、霍仙鸣率诸宦者及亲王左右从行。”昏庸的唐德宗勃然大怒,极其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武臣老将都像白志贞那样不堪信任,宦官虽然不懂军事,却忠实可靠,于是又把收回的兵权拱手送给宦官:“(白)志贞贬官,左右禁旅,悉委文场主之。……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禁旅文场、仙鸣分统焉。贞元十二年(796)六月,特立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右神咸军使张尚远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自文场等始也。时窦、霍之权,极于天下。”从此,统辖禁军大权全归宦官。可见宦官之控制禁军始于肃、代,成于德宗。为了加强宦官对神策军的控制,贞元十四年,下诏左右神策军设置统军,诏书说:“左右神策军,特为亲近,宜署统军,以崇亲卫。”因此神策军的地位在禁军中更加突出。“当时边兵衣粮多不赡,而戍卒屯防,药茗蔬酱之给最厚,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由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皆内统于中人(宦官)矣。禁军乃至十五万。”
宦官不仅通过控制禁军操纵兵权,而且还企图通过监军的方式干涉地方藩镇军务,掠取财物,因而加深了朝廷同藩镇之间的矛盾。比如代宗时,大宦官程元振继承李辅国担任知内侍省事,与鱼朝恩狼狈为奸,争夺兵权。鱼朝恩兼任神策军兵马使,把神策军抓在手中;程元振则兼任宝应军使,把宝应军据为己有。除此而外,他还利用权势,借假朝廷名义,干涉藩镇事务,并勒索财物,营私舞弊,如不从命则假公济私,加以诬陷。“元振尝请托于襄阳节度使来瑱,瑱不从。及元振握权,征瑱入朝,瑱迁延不至。广德元年(763),破裴茙,遂入朝,拜兵部尚书。元振欲报私憾,诬瑱之罪,竞坐诛。宰相裴冕为肃宗山陵使,有事与元振相违,乃发小吏赃私,贬冕施州刺史。来瑱名将,裴冕元勋,二人俱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
代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因宦官马承倩勒索,送与缣帛百匹,承倩嫌少,掷之道中,引起李宝臣的不满。
穆宗时,派裴度等率各路大军讨代成德叛将王廷凑,每军遣内官(宦官)一人监军。内官悉选骁健者自卫,以赢懦应战,以致兵多败北。
代宗纵容宦官接受贿赂,内官使四方者求赂不禁。
德宗建中二年(781),振武监军使刘惠光贪婪,军士共杀之。
德宗时,河东节度使严缓于贞元、元和时在镇九年,军政补署,一出监军使李辅光之手。
宪宗时,淮西之役,诸道皆有中使(宦官)监阵,进退不由主将,胜利辄先使献捷,不利则凌挫百端,裴度奏请罢去。
穆宗时,刘悟因功升为泽潞节度使,监军刘承偕常当众辱骂刘悟,引起刘悟不满。刘悟死后,神策军中尉和宰相李逢吉又接受刘悟之子刘从谏的贿赂,为奏请留后。
尤甚者,宦官在控制禁军掌握朝廷兵权后挟制天子,废立由之。如穆宗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文宗由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杨承和拥立,武宗由宦官仇士良等拥立,宣宗由诸宦官拥立,懿宗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由杨复恭、刘季述等拥立。有的宦宫甚至杀害皇帝,宪宗为陈弘志所杀,敬宗为刘克明等所杀。这些拥立或杀害皇帝的宦官,大都是掌握实权的神策军中尉。新皇帝登基时对神策军将士大部予以赏赐,如穆宗即位后,神策军将士每人赏钱五十千,六军将士每人三十千。敬宗之立,神策军将士每人赏绢十匹,钱十千,以答谢神策军的支持并表示庆祝。
宦官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朝廷中改革派人士的反对。顺宗永贞元年(805),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人士,在顺宗的支持下实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夺回被宦官把持的兵权,任用有声望的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由改革派韩泰充当行军司马掌握实权。但在宦官首领俱文珍等人的策划下,守旧官僚和藩镇势力群起反对,“永贞改革”终于失败。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禁军的建制略有变化。元和二年,宣布撤销神武军。第二年,又宣布撤销左右神威军,合为天威军。元和八年(813),又宣布撤销天威军,分隶左右神策军。
僖宗光启年间(865—868),唐朝内部发生多次争夺权位的斗争,唐僖宗逃往西川,掌管禁军的宦官首领田令孜招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为十军,令孜自封为左右神策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都指挥使。每都设立都将一人,又称都头。五代十国时代割据川蜀建立前蜀政权的王建,当时就充当都头之职。
景福二年(893),昭宗以藩臣跋扈,天子孤弱,同大臣商议,决定改组禁军,由唐朝宗室诸王充当禁军首领,任用覃王李允为京西招讨使,神策都指挥使李副之。当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干预朝政,昭宗任命宰相杜让能与神策中尉西门重遂等商议出兵讨代之。全军五十四都屯守长安以西的兴平抗击叛军。但这支神策新军毫无战斗力,不战而溃,李茂贞乘胜进犯京师。昭宗不得己,处死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茂贞才退回凤翔。乾宁元年(894),李茂贞又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节度使韩建共同出兵攻打长安,逼迫昭宗将宰相韦昭度、李磎处死。太原节度使李克用闻讯发兵南下讨伐王行瑜等。事后昭宗命宗室薛王李知柔回长安收编逃散的神策军,得数万人,编为安圣、捧宸、保宁、安化四军,号称“殿后四军”,命覃王李允、延王李戒丕等统率之。乾宁三年,李茂贞率兵再次入侵长安,李允等率新编的殿后四军抵御,兵败,昭宗出奔华州(今陕西华县)。华州节度使韩建见宗室诸王统兵深感畏惧,奏请罢免诸王兵权,并率兵包围行宫。昭宗不得己,答应韩建请求摘除诸王兵权,新编四军全部解散。不久,宗室诸王皆为韩建杀害,昭宗用宗室诸王掌管禁军的愿望终于化为泡影。
光化元年(898),昭宗从华州回到长安,因禁军星散,六军有名无实,又命人招募军士,恢复左右神策军编制,仅有六千人。宦官景务修,宋道弼分任左右神策军中尉,把持朝廷政事,与宰相崔胤争权。光化二年,崔胤依靠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出兵攻杀景、宋二人,由另外两名宦官首领刘季述、王仲先担任神策军中尉。由于昭宗把政事交与崔胤,崔胤又仗恃朱全忠势力抑制宦官,这年十二月,刘季述率神策军入宫发动政变,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不久,神策军将领孙德昭反正,杀死刘季述、王仲先,昭宗复位。但这时宦官和崔胤等朝臣之间己势同水火,各自结交藩镇为外援。神策军中尉韩全海、张弘彦依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等则仍然依靠割据汴梁的朱全忠。天复元年(901),崔胤声称奉昭宗之命,派使臣前往汴梁,召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入京诛杀宦官,被宦官发觉,神策中尉韩全海等急忙把昭宗劫持到凤翔(今属陕西)。朱全忠率领所部大军跟踪追击,包围凤翔一年余,李茂贞出战不利,只得杀掉前来投靠的宦宫首领韩全海等数十人,同朱全忠讲和,昭宗也回到长安。于是崔胤与朱全忠诛杀宦官八百余人,左右神策军也同时宣告废除,与宦官同归于尽。不久,昭宗及其子哀帝先后为朱全忠所杀,唐亡。
第四节 禁军的盛衰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