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

  第二节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长安及其周围的十二座关城隋唐两代皆都于长安。长安位于泾渭下游。土壤肥沃,兼有灌溉之利,是一个富饶的地区,人口也相当稠密。隋时隶属于京兆郡,唐时改郡为府,隋京兆郡领县二十二,有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唐玄宗天宝年间,京兆府领县二十三,有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万七千一百八十八。平均每县皆超过万户。长安与万年(隋大兴县)两县同治,自不能与诸县同列,故户口最为繁多,在全国各部会中,也应是最高的。

  长安居于四塞之中,为了保障都城的安全,在四塞的山上或其间的要地大都建设有关。唐时制度:全国二十六座关中,六座上关和六座中关皆设在长安周围。这六座上关为:京兆府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

  华州潼关(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潼关在今潼关东北)。

  同州蒲津关(同州治所在陕西大荔,蒲津关在今废朝邑东)。

  岐州散关(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散关在今宝鸡南)。

  陇州大震关(陇州治所在陕西陇县,大震关在今陇县西北)。

  原州陇山关(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陇山关在今固原西南西兰公路经过的六盘山上)。这六座中关为:京兆府子午关(在今陕西长安西南)。

  骆谷关(在今陕西周至西南)。

  库谷关(在今长安东南)。

  同州龙门关(在今陕西韩城东北)。

  会州会宁关(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会宁关当在会州治所西北黄河岸旁。会州又有乌兰关,设在黄河西岸乌兰,当与会宁关隔河相对)。 原州木峡关(设在原州西南蔚茹水源头颓沙山上)。

  这上、中两级的十二座关具体指出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的十二条道路。虽然唐时规定京城四面关有驿道的为上关,余关有驿道及四面关无驿道的为中关。不论其有无驿道,作为具体的道路应该是一样的。这十二座关中,库谷关未知其始置之年,其他各夫皆置于隋唐时期之前,则通过关城的道路也是早已形成的。

  出蓝田关和潼关的道路这十二座关中,蓝田关居于首位。由蓝田关东南行,过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经内乡县(今河南西峡),而至于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再往南去,就是襄州(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和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沙市西北)。这段道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秦楚两国间的通途。荆州濒长江,可以循溯江水至其上下游各处。由荆州循江水而下,转入湘水,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而至于岭南的广州。这条道路为由长安南行主要的道路,公私行旅多出斯途。张九龄北上长安及奉使南行,往返皆遵此路。韩愈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和被贬至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州),也都是经过商山前往的。

  东出潼关的道路也就是以前经过函谷关的道路。出关东行,就可直抵洛阳。隋唐两代皆以洛阳为东都,曾被称为帝王的东西两宅,故其间的道路,过往者最为频繁。经过洛阳再东可至齐鲁各处。由洛阳东行,过郑州(治所在今河南郑州)至于汴州。由汴州东行,经曹州和兖州,而至齐(治所在今山东济南)、青(治所在今山东益都)等州。由汴州东南行,经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而至于徐州(治所在今江苏徐州)。由洛阳东行的道路如果不经郑州,则稍北经濮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亦可至齐、青各州,再东还可至于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汴州正在洛阳之东,本应为东行的道路经过的地方,然唐高宗封禅泰山,却道出濮州,而其归来时,却取道宋州,三条道路南北横列,可知广漠平原,途径相当方便的。可是这样还犹未尽,由洛阳渡河东北行,循太行山东麓北行,还可直达幽州(治所在今北京),更远至于辽东,唐太宗征伐高丽,就是由这条道路出兵的。

  出蒲津关和龙门关的道路出蒲津关东行,隔河就是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城),东北经过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溯汾水而上,可至并州。又从并州东行,取井陉路(隋唐井陉县在今县东)至恒州治所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和太行山东的南北向大道相合。唐高祖由太原起兵,即由这条道路南行,行至绛州,即西趋龙门(今山西河津),由龙门再南至蒲州,渡河西入蒲津关。当时未由绛州直趋西南,径至蒲州。这是因为屈突通尚为隋坚守河东(隋郡,即唐蒲州),为了早日能够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因而就改道西趋龙门(今山西河律),渡河就是龙门关。龙门关在蒲津关之北,论其形势和道路的平直,似皆不如蒲津关,是以唐时以之列于中关之中,以示不与蒲津关相侔。当时唐军是由龙门渡过黄河的。可是稍后还是取得了河东,由龙门循河南行,直抵蒲州。

  由并州东行经井陉的道路,也有悠久的历史渊派。秦始皇东巡崩于沙丘,其灵车就由井陉路西归咸阳。西汉初年,韩信伐赵,也从井陉路越过太行山。唐穆宗长庆年间,裴度将兵讨王庭凑,出承天军故关。所谓故关就是这条路上的娘子关。

  出散关和秦岭诸关的道路散关居秦岭之上,越过秦岭南下,就可达到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再西南行,又可达到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这条道路也有悠久的历史,当年汉王刘邦由南郑北归关中,就是走的这条道路,那时称为故道。故道本是出散关后,循嘉陵江而下。唐时凤州(治所在今陕西凤县东北)的嘉陵江仍以故道水为名。由这条道路南行,若至梁州,则自兴州东行,过西县(在今陕西勉县西)即可达到。若南去益州,则由兴州南下,还须经过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由梁州去益州,则经西县百牢关至金牛县(在今陕西宁强东北)故关城(在金牛西),与由兴州南下的道路相会合。唐玄宗为安禄山所逼,南至蜀中,即由散关起行,过河池(郡即凤州)而去。后来唐僖宗为黄巢所逐,再至成都,则是经过兴元(梁州后来的改称)的。

  出散关的道路之东,还有出骆谷关的道路和出子午关的道路,皆能通到梁州。出骆谷关的道路就是以前的搅骆道。其南口为傥谷,北口为骆谷,因以为名。这条道路南至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唐德宗为李怀光所逼,就由这条道路经过城固前往梁州。子午道是出子午关南行的道路。当年刘邦前往南郑就封为汉王,就是由此前行的。这条道路本来直南至汉水之滨,再折向西行。水滨多有灾患,后改行干路,直至洋州附近,与出骆谷关路相合。唐初玄奘入蜀求法,即由此道。

  由长安前往梁州的道路,前代尚有褒斜道。褒水南入汉水,斜水北入渭水,循这两水而行的道路就称为褒斜道。隋唐时期,这条道路似不甚为人所重视,因而斜水行将入渭水处的斜谷关亦未列于全国二十六座关中。唐时甚至称由梁州至凤州的道路为斜谷路。由梁州北至凤州固须经过褒谷,然距斜谷尚远,以斜谷路相称,实是代替了褒斜道。不过原来的褒斜道并未完全废掉,前面曾经提到唐敬宗宝历年间裴度奏修的斜谷路及馆驿,就可作为证明。当时所置的驿有郿县(今陕西眉县)北的过蜀驿。由散关东至长安的道路在当时不会经过郿县,则这过蜀驿自是为修原来的褒斜道而设置的。前面还曾提到文川谷路。这条道路北起扶风,南经郿县,就在原来褒斜道的近旁。又南至城固县西北的文川驿,再南即至梁州。这条道路好像未能通行许久,放不多为人所称道。

  库谷关位于子午关东,故库谷路邻近子午道,相去并非过远。这是南至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的,出库谷关,越秦岭,其地今为柞水县。柞水县有乾祐河,下入洵水。洵水于洵阳县入于汉水。这条道路盖循汉水而上,再至金州。

  出大震关和陇山关的道路出大震关的道路为由长安西行,经过岐州,登上陇坻的道路,更远可通到西域各处。出大震关,过陇山,经秦州、渭州、临洮军和河州(治所依次在今甘肃天水、陇西、临洮和临夏),出凤林关(在今临夏西北黄河南岸),而至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更循浩亹水(今大通河)而上,越祁连山,而至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时,就循这条道路西行,更远至于张掖(即甘州),接见在当地的西域的胡人。再往西行,经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出当时的玉门关(在今安西东),经伊、西两州(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和吐鲁番东南),更西至安西都护府所治的龟兹镇(今新疆库车)。如由当时的玉门关西行,可至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沙州为两汉时的敦煌郡,旧有阳关和玉门关,为当时西行道路经过的关隘。隋唐时期,由阳关西行,可至且未和于阗(今新疆且末和和田),玉门关已隳毁,由其故道仍可至伊州和西州。出大震关通西域的道路,在临洮军还分出一条歧路。歧路北过兰州、凉州(治所分别在今甘肃兰州和武威),至甘州与前一条道路相会合。唐初玄奘远赴天竺求法,即由长安启行,过秦、兰、凉诸州,出当时的玉门关,至高昌和屈支,再向西行去。高昌即后来的西州,而屈支亦即龟兹。其归来时,则由于阗、沮沫(即且末),至于沙州。

  陇山关在原州。由长安至原州,是西北行经过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和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还要经过弹筝峡。弹筝峡就在六盘山下,登上六盘山,就是陇山关。

  出陇山关的道路可能是西至渭州,再西至于临洮军。陇山关以西为唐时的监牧所在地。唐时于监牧最为重视,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所辖地区在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今甘肃临洮)之西。所管有东、西、南、北四使,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临洮军即置在狄道县,由于当时对监牧的重视,故唐太宗在赴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途中,路过原州之前,得逾陇山关,次西瓦亭,观牧马。西瓦亭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北,与六盘山东的瓦亭东西相对照。西使驻地和原州之间亦应有道路,这条道路是由原州正西微南前往的。从当地形势看来,这条道路是通过陇山关,偏向西南,经渭州到达临洮军的。中间经过今甘肃静宁、通渭、陇西诸县,迄今尚有小路可以相往来。

  出木峡关和会宁关的道路木峡关在原州西南蔚茹水的源头,与陇山关相距不远。陇山关是在今六盘山上,为西行道路所经过。木峡关在六盘山下,为北出道路所经过。因为相距不远,故由长安前往,实是一条道路,至六盘山下再行分途。

  木峡关也是通往西域的道路必经之地。就在泾州城外道路之旁,当时还曾设立堠堡,显示这是通向安西的道路。通往安西的道路,是由木峡关北行,在原州之北,折向西行,出石门关(在今宁夏固原西北,未列入二十六座关中),再出会宁关,亦可至河西凉州,与由出大震关经过兰州和凉州的道路相会合,再向西通到安西部护府以及西域各地。唐代中叶以后,吐蕃占据陇右,出大震关和出会宁关的道路都阻塞不通,张籍所赋的《泾州塞》诗中说:“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出芦子关的道路在这些京城四面关中,可能是以原州木峡关和会州会宁关作北面关。以前也曾有人说过,关中北有萧关,萧关就在原州的东南。唐时这座萧关已经废去,不再设防。木峡关和会宁关都距这座废萧关不远,作用仿佛相似。木峡关和会宁关都在长安的西北,不能就当得起北面关的名称。长安北面并非就没有关,延州(治所在今延安)之北就有一座芦子关,杜甫的《塞芦子》诗就是称道这座夫的重要性的,只是未列于全国二十六座关中,易为人所疏忽,延州之南,中隔鄜州(治所在今陕西富县)为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所属的宜君县北有玉华宫,为唐太宗不时巡幸之所。从长安北行,过泾阳,可以直达其地。唐初,梁师都据有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经常劝诱突厥由这条道路南侵,其间野猪岭之战,就相遇于甘泉县北。其后柴绍的灭梁师都,也应是由这条道路北上的。唐时,夏州为北方重镇,丰州(治所在内蒙古五原南)更在其西北。夏州距丰州七百里,应是经过鄂尔多斯高原直达的。由延州东北行,还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到胜州(治所在今年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延州丰林县(在今延安东北)有合岭关,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城平县(在今陕西清涧西)有魏平关,通过这两座关更东北行,就可达到胜州。由胜州渡黄河东行,还可通到单于都护府(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当时安北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位于丰州和胜州之间,与中受降城同治一地。由丰、胜两州前往,皆可以达到。

  由长安城下东行的水路这里所说的由长安向各地辐射的道路共有十四条,都是陆路。由渭水及其侧畔的广通渠东行,则是水路。渭水和广通渠东至潼关入于黄河,循河而下,进入洛水,就可抵达洛阳。由洛阳循通济渠、淮水和邗沟,可以通到长江沿岸的扬州;循永济渠亦可以通到幽州。这几条渠道是隋炀帝开凿的,隋炀帝就曾由之去到江都和琢郡。这几条渠道中,通济渠最为重要。通济渠唐时称为汴渠。唐时记载,谓自汴渠修成后,“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舶舻相继”。从现在的地理来说,就是藉着这条渠,由长安可以通到江苏、四川、湖南、福建、广东和越南等处。

  长安周围本是四塞之地,再有这上、中两级和其他关隘的设置,对巩固都城的安全是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但通过这些关隘的道路和其他有关的途径却能使都城和全国各地有密切的关系。这对皇朝的统治更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长安城中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能因此而显现出辉煌的成就。这是国内其他都会难于比拟的,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