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高欢、宇文泰、北周武帝 第一节 高欢
高欢(496—547),字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东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
从队主到晋州刺史
高欢自称是河北大族渤海高氏的后裔①。六世祖高隐曾任西晋玄菟太守,以后三世又有人在鲜卑慕容人所建立的前燕、后燕政权里为官。拓跋珪灭后燕,曾祖高湖降魏,为右将军。祖父高谧仕魏,官至侍御史,因犯法依律徙居怀朔镇,降为兵户。
怀朔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是北魏边塞六镇之一。这一地区的镇兵和镇民以鲜卑人为主,也有被迫徙居这里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口,由于长期的民族杂居,后者多已鲜卑化了。高欢就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
北魏后期兵户的社会地位很低,属于半自由人。他们只有在立下战功以后,由政府赦免才能与一般国家编户的地位相等。高欢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贫困和屈辱。母亲死后,他一直被寄养在姐夫尉景的家里。长大以后,靠着娶上有钱的老婆,高欢才买到马,被镇将提拔为队主,后改任函使。函使主要负责由边镇往首都洛阳传递信件,是一种职务低贱的小军官,受人鄙视。有一次仅因为坐着吃饭,高欢便遭到上司的一顿痛打。
高欢当函使共有六年,其时正值宣武帝末年到孝明帝初年。北魏政权已十分腐败,最高统治阶层穷奢极欲、佞佛成风;朝中权贵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地方官吏更是拚命聚敛财富。劳动人民在沉重的租税赋役压迫之下,大量地破产、流亡,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函使的生活,打开了高欢的眼界,许多社会问题迫使他去思考。高欢预感到北魏的统治在走向绝路,天下将要大乱。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觉得时机快要到来了。
神龟二年(519)二月,洛阳城内发生皇宫卫队的武士们聚众闹事的乱子。千余名羽林、虎贲集会,抗议政府排抑武人,先在尚书省诟骂,继而闯入征西将军张彝的私第,殴伤主人,烧死其子。事后,北魏政府只惩办几个头目,其余的人一概赦免不问。高欢在洛阳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回到怀朔,他对家人说:“政府腐败无能到这种程度,前途可想而知。天下大乱,钱财能够保得住吗?”于是,他有意识地用钱财去交结那些有志造反的朋友。慢慢地,在高欢的周围聚拢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
北魏末年,北方边镇地区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这里的镇兵、镇民受到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动摇北魏统治的各族人民大起义也首先从这里爆发并向全国波及。高欢和他的一伙,先后参加过两支由六镇兵民为主体的河北义军。高欢参加起义,是带着个人野心来寻找出路的。所以在杜洛周义军,他曾制造过谋杀事件,企图夺取义军的领导权。改投葛荣后不久,他又叛降义军的死敌尔朱荣。
尔朱荣是塞上北秀容川(今山西保德县朱家川一带)契胡族酋长,拥有部落八千余家。北魏内乱,他乘机大肆招纳兵勇,发展武装力量。北魏政府授予尔朱荣车骑将军及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的职务,利用他的兵力镇压起义。尔朱荣兵势日盛,野心逐渐膨胀。高欢迎合他的心理,建议举兵内向,通过武力控制北魏政权。由此高欢深得尔朱荣的信任,被任命为亲信都督(卫队长)。武泰元年(528)二月,尔朱荣以高欢为先锋,长驱下洛,通过血腥的屠杀,制服了北魏朝廷,把持了大权。当年九月,尔朱荣出兵镇压葛荣。高欢利用旧日与河北义军的关系,进行分化瓦解,诱使七个称王的义军首领脱离葛荣,导致河北义军的最后失败。之后,高欢又参与镇压山东的羊侃、邢杲起义,以功累迁为第三镇人酋长、晋州刺史等职,成为尔朱荣最得力的部将。尔朱荣认为,在他的下属中,只有高欢可以代替他统军,是个帅才。
移军河北,另立门户
永安三年(530)北魏孝庄帝不甘心作傀儡,用计将尔朱荣杀死。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统领余众,从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赴洛为叔父报仇。临行前,尔朱兆要高欢与他同行。高欢以汾晋地区的山蜀作乱为借口,滞留晋州(今山西临汾地区)不动。在尔朱氏家族中,高欢只敬畏尔朱荣一人,认为尔朱兆粗鄙狂愚,成就不了大业,不愿意附属于他。尔朱兆兵陷洛阳以后,高欢警告他不要对皇帝下手,否则将会十分被动。然而尔朱兆置之不理,仍将孝庄帝弄到晋阳缢死。这使高欢决意脱离尔朱氏,另立门户。
当年十月,河西牧子费也头部纥豆陵步藩率众南下,在秀容川大破尔朱兆,进逼晋阳。尔朱兆向高欢告急。高欢一面答应救援,一面借口无桥渡河,逗留缓行。当时他的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尔朱兆被费也头消灭,又害怕费也头兵势太强,日后难除。经过再三犹豫,才在尔朱兆反复求援后,与之联兵合击,将费也头打败。
在打败费也头的当天夜里,尔朱兆兴致勃勃地来到高欢的营寨,要来个通夜宴饮。席间,尔朱兆向高欢请教治理他辖下的二十万六镇降户的办法。所谓六镇降户,就是参加河北起义的六镇兵民残余力量。起义失败后,尔朱荣把他们强徙到山西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地区),肆州(今山西忻县地区)一带。由于受到契胡军人的欺凌,无法生活,六镇降户经常起来反抗,前后二十六次造反。尔朱荣、尔朱兆杀死了很多人,但是骚乱仍然不断发生。所以这些六镇降户成了尔朱兆最头疼的问题。而高欢却对他们很感兴趣。他要与尔朱氏分手,苦于兵力不足,而六镇降户正是他所需要的力量。他知道凭借自己同六镇的特殊关系,不但有能力控制他们,而且能把他们训练成一支驰骋天下的劲旅。于是,高欢对尔朱兆说:“二十多万人,怎么能都杀死呢?你应该选个可靠的人把他们编制和统率起来,再有人闹事,你就惩罚这个将领。有人认真管,闹事的人自然会少了。”尔朱兆说:“好主意!可让谁来管呢?”高欢还没有说话,他的一个下属抢着提名高欢。高欢一拳打掉那个下属的牙齿,还要求尔朱兆处死他。高欢演出的苦肉计,居然骗取了尔朱兆的信任。尔朱兆把统率六镇降户的权力移交给他。高欢害怕尔朱兆酒醒后反悔,立即出营向六镇降户宣布尔朱兆的任命,并命令他们到汾水以东的阳曲川集合。六镇降户向来痛恨尔朱兆而对高欢有一定的好感,所以能够比较服从他的调遣。
高欢为摆脱尔朱兆的控制,借口并肆地区频岁霜旱,缺少粮食,要求带领六镇降户到太行山以东的今河北地区就食。因为事先买通了尔朱兆的左右,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
在东去的路上,高欢将尔朱荣妻子从洛阳带来的三百匹战马劫走,还杀死了尔朱兆派遣统领降户家眷的部将。这些作法,不但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且进一步得到了降户们的拥护。
普泰元年(531)二月,高欢率军经上党(今山西长治北)穿大王山,到达河北的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驻扎下来。
当时,河北地区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尔朱氏集团和他们的反对派争夺异常激烈。尔朱氏的亲信刘诞和侯渊分别据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县地区)和定州(今河北定县地区),控制殷州(今河北隆尧地区)大权的则是尔朱氏家族的成员尔朱羽生。反尔朱氏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幽州和冀州:幽州(今北京地区)刺史刘灵助自称燕王,声言要为孝庄帝复仇。占据冀州(今河北冀县地区)的河北大族封隆之、高乾、高昂兄弟更与尔朱氏势不两立。他们杀死尔朱兆派来的监军白鹞,并将前来偷袭的尔朱羽生打败。此外还有很多坞堡势力也拒绝与尔朱氏合作。
高欢要实现在河北站稳脚根,最终同尔朱氏决裂的计划,就必须同反尔朱氏的河北大族建立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因此,他一面自称与高乾、高昂兄弟同宗,一面放出进攻冀州治所信都的口信。由于高欢尚未脱离尔朱氏集团,河北大族搞不清楚他的真实用意。高乾特意来到滏口摸底,他劝说高欢与尔朱氏决裂,并邀请他进据冀州。这时,赵郡大族李元忠也赶到滏口。李元忠是殷州西山的大坞堡主,统领堡户多达数千家。他表示有能力控制殷州的局面,并同意归附高欢。同时尔朱氏也想拉拢高欢,通过他们操纵下的北魏政府进封他为渤海王、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等职务。
高欢占据冀州后,开始着手对六镇降户的控制和改造。高欢极意笼络他们,自称是鲜卑人,同他们讲话也一律用鲜卑语。他还千方百计地加深六镇降户对尔朱兆的仇恨。高欢故意散布消息说,尔朱兆要把他们弄到并州去当奴仆,还要征发他们去打仗。一时间,六镇降户人心惶惶,无不切齿痛恨尔朱兆。他们表示拥戴高欢作首领,并决心跟高欢起来造反。高欢看到时机成熟,便向他们讲:“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纪律。一个军队,人数再多,没有法度迟早要垮台的。我当统帅,首先要立下纪律,不许欺负汉族人,不许违犯我的军令。”高欢说完,六镇降户全都跪倒在地,高喊道:“不管生死,一切全听将军的安排。”
高欢为什么向他所统率的六镇军队提出不许欺负汉人的问题呢?原来,自孝文帝从代北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北魏政府对六镇鲜卑采取歧视政策,这就形成了六镇人对汉化和汉人的仇视心理和报复情绪。河北是汉人居住区,高欢要在河北立足,必须解决鲜卑人与汉人的矛盾。所以,高欢经常劝说鲜卑人要加强纪律,尊重汉人。他对鲜卑军人讲:“汉人是你们的奴婢,男人为你们种地,女人为你们织布,让你们得到温饱,你们为什么要欺负他们?”他自己以身作则,行军路过汉人农田的时候,都要牵着马,步行而过,不让军马踏坏庄稼。高欢还规定,汉族老百姓家的东西,一概不许侵犯。
在当时战乱的年代里,象高欢这样能注意申明纪律、约束军队的统帅,可谓是凤毛麟角了。由于高欢治军严明,他的军队的名声最初还是比较好的。
同时,高欢还努力加强同河北大族的关系。他称高乾为叔父,并和自己的儿子以子孙之礼拜见他们。高欢注意尊重他们的民族感情,凡是高氏兄弟在场,他同军队讲话都改用汉语,还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军队。为消除对鲜卑军人的对立情绪,他对汉族老百姓讲:“鲜卑人接受你们的粮食和布匹,是受你们雇佣,替你们来打仗,让你们能过上安宁日子的。你们不要恨他们。”这种缓解民族矛盾的做法比较得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高欢在河北立足已稳,遂与尔朱氏彻底决裂。这年六月,高欢授意李元忠攻打殷州城,同时派高乾以救援为名,将尔朱羽生诱出城外杀死。高欢委任李元忠为殷州刺史,并上表宣布尔朱氏罪恶。不久,他在信都拥立北魏宗室元朗为帝,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大行台等职,公开和尔朱氏操纵下的洛阳政府相对抗。
韩陵之役大捷
高欢的突然反戈,极大地激怒了尔朱氏一家。八月,尔朱兆亲率大军攻打殷州,李元忠支持不住,败退信都。尔朱兆进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与自徐兗进屯阳平(今山东馆陶)的尔朱仲远大军形成对冀州犄角之势。高欢了解尔朱氏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巧施离间计,使尔朱仲远不战而还。他乘机在广阿大破尔朱兆,俘获甲士五千余人。接着,又连陷殷州、相州,生擒刘诞,迁都城于邺(今河南临漳县西南)。
高欢的节节胜利,迫使迭相猜贰的尔朱氏一家暂时一致起来。在掌握朝政的尔朱世隆策划之下,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等人分别从晋阳、关中、徐兗等地调集大军,气势汹汹地扑向邺城,准备一举消灭高欢。
普泰二年(532)闰三月,集结在洹河南岸的各路尔朱氏军达二十万人。形势对高欢十分不利,尔朱氏军队不但数量多,而且以剽悍雄健的契胡族骑兵为主。而高欢的军队则是步骑交杂,全军战马尚凑不足二千匹,步卒也不满三万人。双方实力悬殊。
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高欢采取了集中兵力、破釜沉舟的战术。他留下少量军队守护邺城,把大部队调到邺城东南方的韩陵山下、摆成一个圆阵。他命令将士用绳索把许多牛、驴牲畜系好,连结在一起,将去往邺城的归路堵死。高欢的部署用意十分明显,向全军将士表明:现在背靠大山,又没有退路,只有决一死战,战胜敌人才能生存。
战斗开始后,高欢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中路冲向敌阵。河北大族高昂率领三千名由他的乡里部曲组成的私兵担任左翼部队,高昂的弟弟高岳指挥右翼部队。尔朱军仗着兵多将众,从四面包抄过来。他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高欢的中军,企图活捉或杀死高欢。这样,高昂和高岳的左右两军受到压力反而不大。高岳发现受到敌人重点攻击的中军形势危急,当机立断,马上从右军中抽调五百名精锐的六镇鲜卑铁骑,对准敌军前驱部队的主帅尔朱兆猛扑过去。高昂也亲率一千名汉人骑兵,横击尔朱军的左右翼。高欢手下的另一将领斛律敦乘机绕到敌后,攻击敌人的后应部队。骄傲轻敌的各路尔朱军想不到会突然同时受敌,一时懵头转向,不知所措,纷纷溃败逃跑。高欢看见敌军阵角大乱,立即抓着战机,指挥军队迅猛冲杀。尔朱军抵挡不住,很快土崩瓦解。几个尔朱军的将领干脆放下武器投降了。尔朱兆见大势已去,勉强收拾起残兵败将,狼狈地窜回晋阳。他的几个叔叔、兄弟也抛下军队各自逃生去了。在决定命运的韩陵之战中,高欢靠智慧和勇敢打败了敌人。
韩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高欢以三万之众打败了七倍于己的敌人,这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分不开的。首先,高欢知己知彼。他在尔朱氏的军队中生活过,对于这个军队内情十分熟悉。尔朱军不但内部矛盾尖锐,而且麻痹轻敌。而自己军队中的鲜卑人既对尔朱氏的军队有着刻骨的仇恨,又英勇善战。根据敌我双方的这些情况,高欢制定了一个正确的作战方案。他以断绝自己军队退路、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以死拚搏的斗志。这是高欢以少胜多的第二个原因。最后,高欢比较好地处理了内部关系。他尽量调和和消除汉人和鲜卑人之间的矛盾。在战争开始之前,高欢曾担心高昂率领的汉族军队战斗力不强,想派一千名鲜卑兵协助他们。但是高昂认为两族人在一起不便指挥,拒绝了这个建议。在这种情况下,高欢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就使得高昂心情比较舒畅,战斗中十分勇敢,还能与其他各部注意配合,互相支援。
韩陵战后,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尔朱氏各派势力很快被高欢消灭了。除晋阳的尔朱兆尚在苟延残喘外,其余的人不是被杀,就是逃到南朝去了。这年四月,高欢进入洛阳,废杀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及原来的傀儡元朗(只因他是魏宗室的疏属),另立元修为皇帝,是为北魏孝武帝。高欢自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等职,把北魏政府的实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七月,高欢兵发三路,亲率十万大军杀向晋阳。尔朱兆仓皇舍弃晋阳,退到北秀容。次年正月,尔朱兆兵败自缢而死。
建立东魏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欢集中精力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他发现晋阳一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是个极好的屯兵之地。于是,高欢在晋阳建置大丞相府,长期住在那里,遥控洛阳。他还把手下的鲜卑人从河北迁到了并州、汾州一带,并分别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县)、寿阳城(今山西寿阳西)、受阳县(今山西文水东)设置恒、燕、云三州侨州政府;又把六镇改为朔、显、蔚三州,分别在六壁城(今山西孝义西南)、邬县(今山西平遥西北)等地设置侨州政府。侨州政府不受当地政府管辖,直属大丞相府。高欢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六镇鲜卑很多特殊的照顾,规定他们以打仗为主要职业,不从事生产,衣食供给都仰承于汉族人民。六州鲜卑拱卫在晋阳的四周,既有利于高欢对军队的调发和使用,又成为他重要的兵源。
永熙三年(534)五月,魏孝武帝下诏调发河南诸州兵,声言要亲自进攻南方的萧梁王朝,而实际上是想突袭晋阳,搞掉高欢。
魏孝武帝同高欢关系紧张,发生在一年以前。几个对高欢专权不满的朝臣向孝武帝建议加强禁卫军,以防备晋阳。本来就不愿受高欢摆布的孝武帝,很快按照他们的意见设置了都督部曲,并大量选拔骁勇,增允武直,还把一部分军国大权转移到高欢的反对派手里。同时,他还秘密地和拥兵关陇的贺拔岳建立联系,任用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都督荆州等七州的军事。不久,孝武帝杀死在朝中任司空官职的高乾,撤销高欢亲信韩贤建州刺史的职务,将高欢安插在洛阳的党羽一一地清除掉。
高欢识破孝武帝的用心,立即调集二十四万大军,声称应诏南讨,分兵四路,大举南下。七月,高欢引军渡河,迫使孝武帝丢弃洛阳,亡命长安,投奔到贺拔岳的继任者宇文泰那里。八月,高欢占据洛阳,大肆屠杀反对派。但孝武帝的西走,也使高欢失去了政治资本。他前后写过四十多封信件,请求孝武帝东还,均遭拒绝。十月,高欢改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魏孝静帝。不久,他以洛阳处以四战之地,难以为都,下令北迁邺城。高欢命令下达后三天,洛阳城民四十万户被驱出家园狼狈就道。高欢留在洛阳处理后事,事毕还晋阳,从此军国大权一概归入相府。北魏被一分为二,以邺城为都的北魏王朝居于宇文泰制下的北魏长安王朝的东方,故史称东魏。
东西对峙,败多胜少
天平二年(535),高欢镇压了并、汾地区的刘蠡升起义。孝昌年间(525—527),受六镇起义的影响,居住在离石(今山西离石)以西,安定(今甘肃泾川)以东广大山区的稽胡族人民不堪政府压迫,在刘蠡升领导下举行起义。刘蠡升自称天子,在汾州境内的云阳谷一带建立政权。刘蠡升力量日益发展,对以并汾为基地的高欢造成严重威胁。高欢先后三次发重兵进行讨伐,甚至不惜采取欺诈手段,终于将义军战败。赵蠡升被杀,五万多户胡汉人口被高欢俘获。
魏孝武帝逃到长安后不久,与宇文泰发生矛盾,被毒死。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以丞相的职务控制大权。西魏同东魏比较,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高欢建立东魏后,有志消灭西魏统一北方,开始频繁地向西部用兵。
天平三年(536)正月,高欢亲自率领一万骑兵袭击西魏的夏州(今内蒙乌审旗南),逼降其刺史斛拔俄弥突。不久,高欢又派兵将准备投降的西魏灵州刺史曹泥、凉州刺史刘丰解救到东魏。两次战争高欢共虏获西魏一万多户人口。
西魏大统二年(东魏天平三年)是关中地区的大灾年,“人相食,死者什六八”(《资治通鉴》卷一五七)。高欢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在当年年底大举进攻宇文泰。他以大都督窦泰趋潼关,以司徒曹昂包抄蓝田,自己亲率主力进屯蒲坂。次年正月,宇文泰抓着东魏军队骄傲轻敌的弱点,潜军出小关,突袭窦泰。攻潼关的东魏军没有防备,结果全军覆没,窦泰兵败自杀。高欢听到窦泰的败讯,急忙拆掉为渡河而建置的浮桥,撤军而还。不久,高昂也身受重伤,返回东魏。
天平四年(537)九月,高欢不甘心小关的失败,选择宇文泰东出潼关到恒农(今河南灵宝北)“就谷”之机,一面派高昂围攻恒农,截断宇文泰的归路,一面亲率十万大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西)而西,先后渡过黄河、洛水,屯军许原,准备一举攻陷长安,消灭西魏政权。但是,高欢没有想到,宇文泰会很快摆脱高昂,引兵入关,又轻骑渡渭,将大军隐蔽在渭曲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一带。高欢的部将由于地理环境不熟,且又麻痹轻敌、纪律涣散,结果二十万之众竟然被不足一万的西魏人马打败。这一战是高欢统兵历史上所遭遇的最惨重的失败,全军将士死伤八万余人,各类武器、铠甲损失十八万多件。
沙苑之战后,宇文泰在关中陇上地区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高欢逐渐丧失对西魏的战略优势,靠东魏的力量统一北方的目标已很难实现。东西魏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高欢退军后,西魏乘胜攻占了蒲坂和洛阳的金墉城。元象元年(538)七月,高欢得知宇文泰与魏文帝要来洛阳祭拜园陵,遂命令侯景、高昂率军反攻金墉城,自己亲率大军担任后继部队。宇文泰亲自赶来救援守城的西魏军队,在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被侯景打败,几乎被俘。但西魏大军及时赶到,反败为胜。高昂全军覆没,本人为追兵所杀。河桥一役,东魏将士被俘一万五千余人,落水而死的近万人。
高欢在同西魏的几次大战中连续告败,具体原因因战争而异,各不相同,但都是次要的原因。政治上的逐渐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东魏境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东魏立国之初,高欢也想对北魏末年泛滥成灾的腐败吏治予以廓清。天平二年(535),他为在邺城的文武百官规定了给禄标准,并派人检查各州郡县政府官吏执法的情况。但是,随从高欢起家的鲜卑族权贵不顾禁令,依然肆意贪污,高欢无可奈何。有个叫杜弼的行台郎中实在看不过去了,要求高欢惩办贪官污吏。高欢对他说了实话:“官场上贪污的风气,由来已久。武将中有很多人因家眷在关中,受到宇文泰的招诱,去留未定。江南的萧衍专搞礼乐制度,对汉族士大夫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如果对他们过分强调纲纪,不予宽容的话,一旦都离我而去,我怎样立国呀?”等到杜弼再来提建议时,高欢则翻了脸。他命令士兵把弓拉开,刀竖起来,让杜弼从刀锋箭头中间钻过去,然后对杜弼说:“箭也不射你,刀也不砍你,你还害怕。我的军人们却是真刀真枪,百死一生,功劳这么大,贪污点算什么!”高欢以放纵贪污立国,使东魏的吏治、官风腐败到了极点。
这时,原已缓和的民族矛盾又重新尖锐起来。天平四年(537),治河的民伕死去不少,鲜卑贵族竟讲:“一钱不值的汉人,随他们死去吧。”一个汉族将领听到后气坏了,准备杀死他。汉族、鲜卑族将领之间常因民族关系紧张而发生火并。高昂之死也是由于东魏鲜卑族将领见死不救造成的。
武定元年(543)月,东魏与西魏再次发生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叛降西魏。宇文泰亲至洛阳接应,用兵包围了河桥。高欢匆匆从晋阳赶到黄河北岸,在挫败西魏烧桥的船队后,渡河占据了邙山。两军合战,宇文泰战败,险些被擒。这一仗,西魏军损伤三万余众。第二天,两军又发生战争,宇文泰仍未能取胜,只好引兵入关。这次战争,史称邙山之战。
邙山之战虽以高欢的胜利而告终,但也暴露了东魏内部的许多问题。部将的贪财好利,军纪败坏,严重地损耗了军队的战斗力,一度干扰了高欢的军事部署。当时宇文泰兵败几乎遭擒,大将彭乐接受一口袋黄金的贿赂,竟然将敌军主帅放跑了。
由于平素对下属放纵惯了,高欢感觉到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局面。他开始采用扶植儿子高澄的办法,试图对不法权贵稍加约束。武定二年(544)三月,高欢把高澄的职务从吏部尚书提升到大将军、领中书监,并将掌管机要的权力从门下省转归中书省。高欢企图以此削弱邺中四贵的权力。邺中四贵,是高欢原来安插在邺城控制东魏朝政的孙腾、司马子如等四人。他们凭借权势,专恣骄贪,成为不法权贵的领袖人物。高澄起用汉族士人崔季舒为中书侍郎,崔暹为御史中尉,授意他们对司马子如等人进行弹劾。高澄下令将司马子如下狱、免职,并当众羞辱孙腾,同时还处死、黜免一大批贪赃枉法的贵族官僚。一时满朝肃然,颇有成效。事后,高欢出面极力安抚司马子如等人,并下书给邺城诸贵说:“崔暹等人居宪台,象司马子如这样同我亲密的人,我都不能救。请你们大家谨慎小心一些。”
为了扩大剥削对象,增加租税赋役收入。高欢在统治区域内多次清查户籍,搜括人口。早在元象元年(538),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长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国家编户成为免除租税赋役的僧尼。武定元年(543),高欢亲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对核实河北地区的户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孙腾、高隆之为括户大使,分行诸州,前后共清查出无籍人口六十多万户,并强迫大量流离、侨寓人口返回本乡。
北魏末年,原本已衰落下去的柔然汗国,由于参与镇压六镇起义遂渐强盛起来。东西魏分裂以后,高欢和宇文泰无暇北顾,竞相与柔然通好,遂使柔然可汗阿那瑰称雄漠南,势力无故。武定四年(546),西魏与柔然合谋连兵进攻东魏。高欢得知后,一面在幽、安、定三州的北边险要关口修建防御工事,一面派臣下出使柔然为儿子高澄求婚。柔然可汗拒绝将女儿嫁与高澄,强迫高欢自娶。高欢被迫将其妻匹娄氏处于别居,纳柔然公主为正室。高欢屈辱妥协讨好柔然,以换取北边的和平,全力对付西魏。
这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玉壁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南,处于汾水的下游。西魏设在这里的要塞对东魏的晋州威胁很大。高欢命令士兵昼夜攻城,企图拔掉这个钉子。但是他遇到了西魏守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东魏军队苦攻五十余日,士卒死病七万余人,始终未能破城。高欢智力皆尽,在身染重病之后,解围退军。
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武定五年(547)正月死去,终年五十二岁。北齐建立后,高欢被追谥为献武帝,后改谥为神武帝。
高欢的一生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从出身低贱的兵户之子成为一名统帅,并建立了强大的东魏王朝。他擅长分析和把握客观形势,并能作出决断。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但是在他的后期,由于没有勇气对其营垒中的腐败风气进行斗争,他徒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也终未能有大的建树。在东西魏长期的战争中,高欢占据着实力上的优势。东魏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败多胜少。另外,高欢明知下属侯景专兵一方,不易驾驭,却又不在生前及时处理,导致侯景在他死后作乱,使东魏丧失河南四州之地,国力大伤。
高欢诸子
高欢共有十五子。
长子高澄(521—549),字子惠。十一岁时被封为渤海王世子,次年加封侍中等职。东魏建立后,先后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武定二年(544)以大将军、中书监之职居邺,受父命控制朝政。高欢死后,继任大丞相,专擅东魏大权。河南大行台侯景将兵十万反叛东魏。高澄派慕容绍宗等人南下镇压,大破侯景。武定七年(549)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突然为邺城“膳奴”蓝京杀死,时年二十九岁。北齐建立后,追谥为文襄帝。
次子高洋(529—559),字子进。父兄执东魏朝政期间,先后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等职。高澄被杀后,进爵为齐王,受封为使持节、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等职。武定八年(550)废东魏皇帝自立,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在位期间,重用汉族官僚杨愔等人,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打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齐,拓地至淮南。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遂国势转衰。天保十年(559)病死,时年三十一岁。谥号为文宣帝。
六子高演(535—561),字延安。兄高洋在位期间,封常山王,历任并省尚书令、司空、大司马、录尚书事等职。高洋死,子高殷嗣位。乾明元年(560)三月,高演在鲜卑权贵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死汉族大臣杨愔等人,自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管朝廷大权。八月废高殷,称帝改元。次年马惊坠地,伤肋而死,年二十七岁。谥号为孝昭帝。
九子高湛(537—569),兄高洋、高演在位期间,封长广王,历任尚书令、司徒、太尉、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大傅、录尚书事、右丞相等职。高演死,大宁元年(561)十一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间,督修律令,成《齐律》十二篇、令四十卷。颁行新的均田令和租调法,并对三长免役特权作出新的调整。清河四年(565)四月,禅位于子高纬,称太上皇。天统四年十二月(569年1月)病死,年三十二。谥号为武成帝。
①关于高欢的族属,《魏书·高湖传》、《北齐书·神武帝纪》皆记其世系出于渤海名门高氏。清人王鸣盛最早提出怀疑。周一良教授推论高欢本非汉人,王仲荦教授也持此说。缪钺教授更认为高欢乃塞上鲜卑或汉人久居塞上而鲜卑化者,既贵之后,伪造世系。谭其骧教授则考证出高欢的族属出于高丽。
第十九章 高欢、宇文泰、北周武帝 第一节 高欢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