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考古资料 第一节 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第二章 考古资料

  第一节 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殷墟遗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遗址以河南安阳市西北二·五公里的小屯村为中心,包括洹水两岸的后岗、高楼庄、花园庄、四盘磨、孝民屯、侯家庄、武官村、大小司空村等十多个村庄,总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与秦将章邯期约于“洹水南殷墟上”,即指小屯村一带。

  十九世纪末叶,小屯村农民挖出了甲骨,上面有文字,后来经过学者的研究,确定为商代王室占卜用后的刻辞,即甲骨文。驰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就这样发现了。殷墟遗址的发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工作暂停,共经历了十五次发掘。1949年以后,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到今天尚未间断。殷墟发掘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开始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也最丰富。

  通过发掘已经判明,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七十多处版筑房基,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七百多个,有的作为贮藏粮食、器具、甲骨等之用,有的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比较集中分布在宗

  图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代后期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墓,有名的妇好墓就在这里。

  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是王陵区。在这里共发现十三座大墓和千余座小墓、排葬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应该是附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小屯村附近各村都发现有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发掘以来,所获实物资料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将近三万片,铜礼器总数已达五六百件,铜兵器、铜工具等更数以千计,其他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可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现在从殷墟的考古发现中基本上已得到了证实。

  参考书目: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见《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载《考古》1961年2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王都之一。郑州商代遗址是1950年在郑州市东南郊二里岗首先发现的,1952年开始发掘,至今一直在进行。

  遗址以郑州商城为中心,其他如城北的省府、河南饭店、紫荆山、城南的南关外、城东南的二里岗、杨庄、城西的杜岭街、铭功路、人民公园和城东的白家庄等地发现了居住遗址、墓葬和手工业作坊遗址等,总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

  从人民公园发现的地层证明,二里岗的上下两层文化堆积都早于殷墟遗址,从而确定了郑州商城遗址的年代属于商代前期。以前,学术界关于商代的考古知识仅局限于商代后期的殷墟遗址;现在,由于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及其年代的确定,使这方面的知识不仅在空间上扩大了范围,而且在时间上提早了一个阶段。

  郑州商城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早期诸城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约三百万平方米。这个城址提供的有关城墙的结构、宫殿的建造和布局、城内外居民遗址、墓地和手工业作坊等的分布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用来研究我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刻字甲骨和其他文字资料目前还极少发现,但却发现了大批的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和陶器等文化遗物,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前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于郑州商城究竟为商代前期何王所都的问题,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有两说,一说以为是仲丁、外壬二王所居之嚣(或隞)都;另说则认为是成汤至大戊共九王所居的亳都。

  若从郑州商城本身所包含的年代同最近发现的偃师尸乡沟商城相比较而言,其作为亳都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图二河南省郑州市商代前期郑州商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参考书目: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57年1期。

  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隞都》,见《文物》1961年4、5期。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载《文物资料丛刊》1期,文物出版社,1977年。

  邹衡:《论汤都郑毫及其前后的迁徙》,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肆篇,文物出社版,1980年。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是继郑州商城之后在河南省新发现的另一座商代前期大型城址,因其紧靠今偃师县城,并有一条东西横贯城内的低凹地带,当地居民相传称之为尸乡沟,故名。城址绝大部分深埋于地下,1983年春经钻探发现,随即开始发掘,迄今工作仍在进行。

  该城建于偃师县西南洛河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平面北宽南窄,形似切菜刀,面积约一百九十万平方米,即相当于郑州商城的三分之二。现已找到七座城门,若干条大道和三处建筑群基址。位于城南居中的一处建筑群最大,近方形,边长约二百米,四面设有围墙,具有宫城性质。宫城内分布有多处大型建筑物,已发掘其中偏东北的一处。这是一座以正殿为主体,东、西、南三面有庑的封闭式宫殿建筑,附近并有石砌排水沟的设置。在宫城以南的塔庄村曾出土过商代二里岗期铜礼器多件。

  关于此城的年代和性质,学术界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其年代可早到二里头文化三期,此城应该就是《汉书·地理志》所云汤都尸乡即西亳。另外的意见则定其始建年代为二里岗期下层,认为该城是早商别邑桐或桐邑,亦即《晋太康地记》所云亳坂东之城,为太甲所放处桐宫。从目前发现的材料来看,该城的年代不会超出二里岗期;又若与郑州商城相比较而言,当以后说为是。

  参考书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载《考古》1984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8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载《考古》1984年10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5年4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8年2期。

  邹 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4 期;《西毫与桐宫考辨》,见《北京大学考古学丛书》第1号,文物出版社,1990年。

   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境内洛水南岸,西距“洛阳北魏故城”郭城东南角约二华里的二里头村。遗址以二里头村一疙垱头村为中心分布地区,包括洛水以南的四角楼村、北许村和喂羊庄之间的范围在内,总面积约四平方公里。1959年考古调查发现后,同年开始发掘,以迄于今,发掘工作未曾间断。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特征和年代都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商代前期文化之间,其文化性质尚未最后确定,在考古学上通常称之为二里头文化。

  在遗址的中心部位现已发掘出两座宫殿遗址,其规模和结构略似商代前期的。考古学者据此推断:二里头遗址应该是一大都会。至于为何代何王所都,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商代成汤所都西毫:另一种则以为是夏都之一。若与郑州商城和偃师尸乡沟商城联系起来考虑,则后一种意见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就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参考书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载《考古》1961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74年4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载《考古》1975年5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载《考古》1983年3期。

  邹 衡:《试论夏文化》,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叁篇,文物出版社,1980年。

   周原遗址

  “周原”最早见于《诗·大雅·绵》,是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在今陕西西部,包括武功、眉县、扶风、岐山、凤翔、宝鸡等地的一部分台地(“原”),范围约二百余平方公里。其中心地区紧靠岐山的南麓,或曰岐邑,今扶风县西北的黄堆和岐山县东北的京当二乡之间,面积约七至八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即当其地。这里大概就是亶父迁居之处;西周初年又曾为周、召二公食采之邑。

  早在西汉时期,周原就出土了西周铜器。到了清代,不少有名的铜器,例如《大丰簋》、大小《孟鼎》、《毛公鼎》等都在周原相继出土。在本世纪,周原更屡有西周窖藏铜器成批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已达五六百器,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直接史料。

  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经多次在周原作过调查发掘,特别是1976—1977年,更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云唐、庄白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的宫殿基址、内涵丰富的骨器作坊遗址和贮藏大量青铜器的窖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凤雏宫殿基址的窖穴中,还发现了近三百片刻字的甲骨,有的记载祭祀商王的情况,有的记下楚、蜀、巢等地名,据此可以了解周人早年与商王朝以及其他方国的关系。

  参考书目: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载《考古》1963年12期。

  罗西章:《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载《文物》1979年10期。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丰、镐遗址

  丰、镐是周王之二都,在今陕西西安市的西郊。《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文王作邑于丰,武王宅镐京。郑玄笺:“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现在沣河犹存,丰、镐二京当在其两岸。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就曾在洋水两岸作过调查;1949年以后继续在这一带作了调查与发掘。现已基本上查明,丰、镐的位置大体可以确定在沣河的中游地区。

  沣河西岸,在客省庄、张家坡、西王村和冯村之间,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普遍地发现了先周和西周的居址、墓地,有的地方还发现了铜器、陶器、骨器等作坊遗址。在张家坡的东面还曾发现几处已经被破坏的房屋基址,有的还有下水陶管道装置。附近有两个窖藏坑,出土了七八十件铜器。从这些发现来看,这里显非一般住址,很有可能是丰邑的中心地区。

  沣河东岸,在斗门镇以北,直至洛水村,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西周遗址。汉以来的史书都明确记载:镐京在汉武帝所凿昆明池附近。以上遗址正靠近昆明池遗址的西北部,或被该池破坏了一部分。因此,镐京的位置应该就在这里。

  参考书目: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载《考古》1963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洛邑(王城)与成周遗址

  洛邑(王城)与成周是西周的东都和东周的王都,在今河南洛阳市及其东的远郊区。据《尚书·洛诰》记载:洛邑(王城)在瀍水之西;成周在瀍水之东。今瀍水在洛阳市东部,故此二都的方位大体可定。

  十九世纪以来,洛阳古墓多被盗掘,两周铜器屡有出土,“臣辰”、“矢令”诸器和金村古墓器群即其著者。洛阳地区的科学考古工作是在1949年以后才开展起来的,三十多年来,曾经多次进行发掘,其重点在寻找王城。

  五十年代初,先在涧河东岸,即今洛阳火车站西南发现了汉河南县城。据《诗·王风谱》、《左传》杜注和《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河南县即周王城。以此为线索,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汉河南县城的外围又找到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城。从这座古城的年代、方位和规模等来看,应该就是东周王城。在此城的南部曾发现大型建筑残迹,估计当为东周的宫殿宗庙之类。另外在穿过此城的今中州路一带又发现了一批小墓,其时代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战国晚年。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王城的建置情况是有一定意义的。

  七十年代,在瀍水西岸的北窑村一带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房基、墓地以及祭祀坑等;同时,这里还有一处规模不小的铸铜作坊遗址。这些发现为寻找西周早期的洛邑提出了新线索。

  参考书目:郭宝钧:《洛阳古城勘察简报》,载《考古通讯》创刊号,1955年。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59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窖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简报》,载《文物》1981年7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载《考古》1983年5期。

   曲阜鲁故城遗址

  《史记·周本纪》载:西周初年,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鲁周公世家》载: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以上说明鲁国之始封地在今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然《世本》却说“煬公徙鲁”,则曲卑并非鲁始封地,到伯禽

  图三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之子煬公才迁曲阜。不过,此后史书并不见鲁再有迁都事,是曲阜鲁城一直为鲁之国都。

  本世纪四十年代,日本考古者曾在鲁城作过调查,但其所获多为两汉遗存。1949年以后,这里曾几次出土周代铜器,并有西周遗址和墓葬发现。1977—1978年开始大规模钻探和重点试掘,现在对于鲁故城的年代和建置情况已经初步有了眉目。

  鲁故城规模很大,城垣周长近十二公里,现已探出十一座城门,城内还有宫城,并有大型宫殿基址的分布。据地层推断:故城始建时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朗,东周时期继续沿用。在城内又发掘了西周至战国中期的墓葬百余座,有的墓随葬有带铭文的铜器,记明为鲁国所铸,从而证实此为鲁国故城无疑。

  参考书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张学海:《浅谈曲阜鲁城的年代和基本格局》,载《文物》1982年12期。

   临淄齐故城遗址

  齐故城在今山东临淄县城及其附近。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从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献公由薄姑迁都于临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为止,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共达六百三十余年之久。

  1949年以前,考古者曾在临淄采集到封泥和瓦当之类。六十和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才有计划地连续勘察和发掘了齐故城。据判断:现在保存的故城主要属于东周时期,秦汉时期继续沿用,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荒废。

  齐故城分大小二城,小城套筑在大城内的西南隅,总面积达三十余平方公里。现已探出城门十一座(其中小城五座、大城六座),十条道路和两处排水系统。在城址范围内共发现冶铜和铸铁遗址各二处、冶铁遗址六处以及制骨器作坊遗址等。

  大城内还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东北部,大概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墓。在此曾发掘了一座大墓,殉马竟达二百余匹。另一处在南部,曾发掘一座春秋未年的墓葬,有九个殉葬人。

  从城内文化层的堆积和墓葬的时代来看,齐故城遗址的年代最早似乎为西周后期,大体相当于齐献公时代。至于西周前期的齐国遗址,即齐国始封地“营丘”,目前尚在探寻之中。

  参考书目: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载《考古》1961年6期。

  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载《文物》1972年5期。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间殉人墓》,载《考古学报》1977年1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载《文物》1984年9期。

   燕国都城遗址

  燕建国约九百年,曾几迁其都。据《世本》所载,春秋时“桓侯徒临易”,宋忠以为河间易县。按汉之易县非今河北易县,应在今雄县境。《水经·易水注》乃谓文公徙易,即当春秋早期;又谓战国时昭王始城下都。燕下都遗址在今河北易县县城东南,早在三十年代已作过考古勘察。1949年以后又经过多次复查与发掘,并已初步查明为东西二城,时代稍有早晚,但大体属于战国时代,实即燕国晚期国都。

  关于燕国早期的国都,据文献所载和近人的考证,多谓在今北京市及其附近,但具体地点一直不很清楚。清代末年据说在北京南郊,或说在芦沟桥一带曾出土“匽■”(即“燕侯”)铜器。六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以此为线索,在北京与拒马河之间进行了考古普查,发现了一批西周遗址,其中尤以房山县琉璃河遗址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引起学术界广泛的注意。

  经过多次发掘判明:琉璃河遗址分布范围约四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董家林城址和黄土坡墓地以及刘李店等一般居民区。城址的详细情况还有待继续探查。黄土坡墓地现已发掘出一批西周墓葬和车马坑,并出土不少珍贵铜器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带有“匽■”铭文的铜器中,有一件记载“太保”活动的情况。此“太保”即召公奭,“匽■”应为召公之子,有可能是燕国的第一代诸侯。据《太平寰字记》记载:汉良乡县即燕之中都。今董家林城址距汉良乡城址仅数里,其为燕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

  参考书目: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房山县考古调查简报》载《考古》1963年3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65年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琉璃河考古工作队:《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载《考古》1974年5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晋国都城遗址

  晋立国始自西周初年,从战国开始,已分为魏、赵、韩三国,即所谓“三晋”。历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对山西夏县的安邑魏故城、河北邯郸市的赵王城和河南新郑县的郑韩故城分别作过考察与试掘,积累了不少资料。

  关于晋国的考古工作,主要是从1956年山西侯马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开始的。在侯马市现已发现六座城址,其中“牛村”。“台神”、“平望”、“马庄”、“呈王”等五座古城大体均属春秋战国时代;“白店古城”的年代可能稍早。在这些古城附近,发现了铜器、货币、骨器、陶器、石器等手工业作坊区和祭祀、盟誓遗址,有的还用人祭。另外在古城区外围的上马、柳泉和平望并发现三处墓地。在侯马盟书的载辞中出现了“子赵孟”的名称,据考证,此“赵孟”应该就是赵鞅即赵简子。这样就给盟誓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物证。

  《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景公曾采纳了韩献子的意见迁都汾浍之间的新田,即新绛。今侯马遗址正处汾浍相汇处,且其年代主要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年,因此,晋国晚期国都新田,应该就在这里。

  近年来,在侯马遗址东北二十五公里,即翼城、曲沃两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一带,正在发掘另一处范围约九平方公里的晋国遗址。据初步推断,遗址的年代主要属于西周早期至春秋初期,正好与侯马遗址衔接,为探寻晋国始封地和早期都城遗址提出了重要的线索。

  参考书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载《考古》1963年9期。

  长甘:《“侯马盟书”丛考》,载《文物》1975年5期。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载《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3期。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载《文物》1982年7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赵都邯郸故城调查》,载《考古学集刊》1984年4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呈王古城》;《山西侯马上马墓地3号车马坑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3期。

   秦国都城遗址

  秦立国在西方,其都城曾屡经迁徙。在陕西境内,经过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秦国都城遗址主要是雍城、栎阳和咸阳三处。

  雍城是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史记·秦本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括地志》说大郑宫城即“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今雍水以北,凤翔县城南数里即其所在地。这里现已发现古城一座,总面积约九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的姚家岗和马家庄都发现大型宫殿基址,其年代可早到春秋时期。在此二址之间并发现汉代“年宫”和“棫”字瓦当,秦“蕲年宫”和“棫阳宫”的旧址亦应在此。另外,在城内的高庄和八旗屯都分布有秦墓群;南指挥村则是秦公的陵园所在。因此,秦故都雍城遗址基本上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栎阳遗址在今临潼县武屯镇东三百五十米,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此作过初步勘察。遗址范围约四平方公里,现已探出夯土城墙五百余米、六个城门、三条街道和七处建筑基址,其年代可早到战国时期。据《秦本纪》所载:献公二年城栋阳,至孝公十二年迁咸阳。秦于此立都共三十四年(公元前383—350年),与考古材料大体相符。

  咸阳是秦国最后的国都,也是秦统一中国后的首都。据文献记载:孝公始都之咸阳在渭北,至秦始皇时乃渐次向渭南扩展。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渭北和渭南作过多次调查与发掘,其重点是在渭北今咸阳市东北十五公里的窑店公社一带。

  在这里发现了范围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秦国遗址,并有夯土墙和大型宫殿基址的分布,估计应为秦都咸阳的中心地区。

  参考书目:王国维:《秦都邑考》)见《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载《文物》1976年11期。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2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85年3期。

   楚国都诚遗址

  楚立国在南方,很早就同中原的周王朝发生了联系。据《史记·楚世家》所载:西周初年,楚的祖先熊绎曾受到周成王的分

  图四湖北省江陵县楚郢都纪南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封,居丹阳。春秋时期,楚文王乃迁都郢:楚昭王又徙都鄀。战国末年,楚考烈王最后徙都寿春。

  楚迁都寿春以前,曾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县境;又曾迁于钜阳,或云在今安徽太和县东。楚都淮阳的时间短暂,通过最近的考古发掘,大体得到了一些证实。

  寿春即今安徽寿县。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寿县朱家集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楚王墓,出土了成套的楚王室铜器等。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寿县城内外进行普查和试掘,找到了有关楚都的一些线索。

  关于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地望,历来众说不同;七十年代以来,学术界结合考古发现又展开了讨论,主要有湖北和河南两说。持湖北说者,谓丹阳在秭归县境,或谓在枝江和当阳县境;持河南说者则谓丹阳在河南西南部的丹水和浙水会合之处。除此二说外,还有安徽当涂县境之说。以上诸说,虽各有文献根据,但皆缺乏足够的考古材料证明,尚无定论。

  楚都的考古工作多年以来比较集中在湖北江陵县纪南城遗址。此遗址位于县城北五公里,地面上尚保存了规模宏大的夯土城垣,周长一万五千五百零六米,城内总面积约十六平方公里。据推断:现存城垣大约兴建于春秋晚期;城内东南部小城可能更早。城内保存有多处夯土台基,有的具宫殿基址规模,附近并发现制陶、铸造手工业作坊遗址,并已发现水井四百余口,说明当时居民密集的情况。城外四周分布有楚墓地数十处,已发掘的楚墓在千座以上,其中最早者为春秋早期。

  《汉书·地理志》南郡江陵县自注云:“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徒(东)[陈] 。”杜预注《左传》桓公二年曰:“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今从纪南城址的规模、地望与年代来看,其为楚国的郧都大致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参考书目:李景耼:《寿县楚墓调查报告》,载《田野考古报告》1936年第一册。

  刘彬徽:《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载《江汉考古》1980年1期。

  曹桂岑:《楚都陈城考》,见《中原文物》1981 年特刊。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下)》,载《考古学报》1982年3、4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