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传叙述匡衡、张禹、孔光、马宫等人的事迹。这是一篇以名儒居相位而持禄固宠者的类传。匡衡,出身贫苦农家,好学“经明”,以此谋取官位。上书奏对,本于经术,但学问议论与行止操守,判然二物。为丞相,被劾“专地盗土”,罢了官。家世多为博士者。张禹,少喜占卜,长大学经,“经学精习”。成帝时与王凤并领尚书,惧不自安。为相六年,无事可记。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多买田,内奢淫,尽情享乐。又为己请求茔地,为子、婿求官爵。始终不敢得罪外戚王氏。其四子皆高官。孔光,孔子十四世之孙,尤明经学,周密谨慎,不敢强谏净,为相不敢触犯贵戚,惧怕王莽而称疾辞位。子侄多为大官。马宫,官至太师,兼司徒官。为王莽所宽容,任用,卒官。《汉书》本传写出了四人的特点,描写张禹和孔光尤为生动;传末指出他们“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但“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就是说,这些儒宗言行迥异,表里不一,乃挂羊头、卖狗肉之徒。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1)。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2),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3);匡说《诗》,解人颐(4)。”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承(zhèng):县名。在今山东枣庄东南。(2)庸作:被雇作役。(3)鼎:正也;方也。(4)解人颐: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杨树达说)。
衡射策甲科(1),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2),调补平原文学(3)。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4)。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5),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1)射策: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在简策上写出试题,分甲乙科,应试者取策作答,主试者按成绩而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2)不应令:指答策不应令条。太常掌故:官名,掌礼乐制度等故事。属太掌。(3)调:选也。平原:郡名。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南)。文学:官名。犹后世的教官。(4)衡不宜在远方:自“令为文学”至此,文字有倒误。吴恂说:“文有倒误,疑作‘今为文学,就官平原,京师后进皆欲从衡,衡不宜在远方。’”言之成理。(5)萧望之:本书有其传。梁丘贺:《儒林传》有其传。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1),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2):“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3)?彼诚有所闻也(4)。以将军之莫(幕)府,海内莫不卬(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5),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6)。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惑)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7),故随牒在远方(8)。将军诚召置莫(幕)府,学士歙(翕)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9),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10),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11),迁博士,给事中(12)。
(1)外属:外戚。(2)杨兴:倾危之士(见《刘向传》)。(3)令闻休誉:美好的名声。(4)彼:指众庶议论之人。有所闻:谓知史高不荐贤(下文有“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的内容)。(5)忽:疏忽。(6)狐白之裘而反衣(yì):比喻其美不见。衣,穿也。(7)阶:谓升次。(8)随牒:谓随从选补之文书。(9)所有:谓特长。(10)议曹史:议曹的属吏。(11)郎中:官名。属郎中令(光禄勋)。(12)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侍从左右。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悯)愚吏民触法抵禁(1),比年大赦(2),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3)”,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尚)侈靡,廉恥之节簿,淫僻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4),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5)。不改其原(6),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措)而不用也。
(1)触法抵禁:独犯法令。(2)比:频也。(3)“示之以好恶”:见《孝经》。原文是:“陈之以德义而民莫遗其亲”,“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4)疏者:指妻妾之家。内:指同姓骨肉。(5)设:当作“没”。没,谓贪冒(王引之说)。(6)原:本也。
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尚)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2),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3)。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入于罪(4),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见《论语·里仁篇》。意谓能以礼让治国,还有何难。(2)克:与“胜”义同。(3)此意谓上行下效。(4)忮(zhì):嫉恨;固执。
臣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圣贤之化深(1),故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2);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3);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4);晋侯好俭,而民蓄聚(5);太王躬仁,邠国贵恕(6)。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尚)而已(7)。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臣闻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8)。贤者在位,能者布职(9),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现)。《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10)。”此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11)。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1)《周南》、《召南》:《诗经》有十五《国风》、《周南》与《召南》皆属《国风》。(2)郑伯:指春秋时郑庄公。暴虎:空手搏虎。《诗经·郑风·太叔于田》。(3)秦穆:春秋时秦穆公。参《诗·秦风·黄鸟》。(4)陈夫人:陈胡公夫人,好祭鬼神。参《诗经·陈风·宛丘》。(5)晋侯:指晋昭公。不修道治国而吝啬好财。参《诗经·唐风·山有枢》。(6)太王:指古公亶父。行仁好让。(7)尚:崇尚。(8)非家至而人说之:谓非家家皆到,人人劝说。(9)布:列也。(10)“商邑”翼翼四句:见《诗经·商颂·殷武》。翼翼:繁盛貌。极:准则。后生:后人。(11)鬼方:殷周时西北部族名。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1),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阴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供)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闵(悯)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宫卫(2),罢珠崖(3),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4),绝殷周之衰也(5)。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6),进《雅》《颂》(7),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8),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佚)俗(9),易民视(10),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闻)扬乎疆外(11),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
(1)祲(jīn):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徵象不祥的云气。(2)甘泉:指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建章宫,在长安。(3)珠崖:郡名(前110——前46)。治瞫都县(在今海南省海口市东南)。(4)度:过也。(5)绝:根除。(6)放:放弃。郑卫:指郑卫之音。儒家所谓淫荡之声。(7)《雅》《颂》:《诗经》的两个组成部分(另有《风》)。(8)《六艺》:《六经》。(9)匡:正也。(10)易:变也。视:其下疑有“听”字(宋祁说)。(11)淑闻:好名声。
上说(悦)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1)。
(1)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太子少傅:官名。辅导太子。
时,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入入自以为得上意(1)。又傅昭仪及子定陶王爱幸,宠于皇后、太子(2)。衡复上疏曰:(1)为:此字乃后人所加(王先谦说)。(2)宠:逾也。
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盖受命之生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1),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2),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3),是以上天欲享,鬼神祐焉。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廷止(4)。”言成王常思祖考之业,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1)成王:西周成王。(2)文武:周文王、周武王。(3)休:美也。烈:业也。后:君也。二后:指周文王、武王。(4)“念我皇祖”二句:见《诗经·周颂·命予小子》。
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好邪未禁者,殆论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1),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2),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3),而虚为此纷纷也。愿陛下详览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制扬功,以定群下之心。《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4)。”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5)。”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物之性(6)。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7)。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大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沈)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剂)之以义(8),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9)。唯陛下戒所以崇圣德。
(1)丕:大也。(2)复复(fǜ):又恢复。(3)释:废也。乐成之业:人情所乐的己成的事业。(4)“无念尔祖”二句:见《诗经·大雅·文王》。聿:犹“惟”。(5)“审好恶”三句:《韩诗外传》卷二云:“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6)赞:明也。(7)强:勉也。(8)剂:调和。(9)比周:密切勾结。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1),《礼》本《冠婚》(2)。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閫(阃)内(3)。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適(嫡)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適(嫡)而卑庶也,適(嫡)子冠乎阼(4),礼之用醴(5),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圣人动静游燕(宴),所亲物得其序(6);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7)。”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8)。”
(1)《诗》始《国风》:《诗经·国风》第一篇名《关雎》,赞美女子之德。(2)《礼》本《冠婚》:《仪礼》开首是《士冠礼》、《士婚礼》。本:始也。(3)阃(kǎn):门槛。(4)阼(zuò):东阶。古代宾主相见,宾升自西阶,主人立于东阶。(5)醴:甘酒,贵于其它的酒。(6)物:犹“各”。序:次序。谓尊卑、亲疏之序。(7)“于以四方”:见《诗·周颂·桓》。言欲治四方,先当能定家,内及外。(8)“正家而天下定”:见《易·家人卦》之彖辞。何焯曰:“衡为少傅数年。乃迁光禄勋,时建昭元年也。则疏时在初元三四年间。元帝初立,萧望之、周堪辅政,选白刘更生、金敞拾遗左右,劝导以古训,多所欲匡正,以中书政本,欲更置士人。中书令弘恭、石显与车骑奖军史高表里,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衡本因高进,此疏所谓遵制扬功者,盖与高,显等阴为唱和,务坚帝以率由宣帝故事,所谓‘释乐成之业,虚为纷纷,’‘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皆堵塞堪、更生复进之路。如得其情,虽夷之诵《六艺》以文奸言可也。复杂言慎妃后、别嫡长,则以身为师傅,祸福共之。石显又常佣佑太子,高子丹帝命护太子家,故衡敢以为言。且两事并陈者,尤不之疑耳。”
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附)经以对(1),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2),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3),代韦玄成为丞相(4),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1)附:附着;依附。(2)任:堪也。(3)建昭三年:前36年。(4)韦玄成:韦贤之子。《韦贤传》附其传。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曰:陛下秉至孝,哀伤思慕不绝于心,未有游虞(娱)弋射之宴,诚隆于慎终追远(1),无穷已也。窃愿陛下虽圣性得之,犹复加圣心焉(2)。《诗》云“茕茕在疚(3)”,言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能平也,盖所以就文武之业(4),崇大化之本也。
(1)慎终:慎孝道之终。追远:谓不忘本。(2)虽圣性得之,又复加圣心:虽天性已然,又当加意。(3)“茕茕在疚”:见《诗经·周颂·悯予小子》。茕茕(qióng):孤独貌。疚:病也。(4)就:成也。
臣又闻之师曰:“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1)。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2),后夫人之行不佯乎天地(3),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4)。”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5),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6),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以)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7)。
(1)遂:成也。(2)太上:指居尊上之位。(3)俟:等也。(4)“窈窕淑女”二句: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容颜美好貌。淑:品德善良。仇:《毛诗》作“逑”,配偶。(5)介:间厕。(6)形:表现。(7)技能:指奇技淫巧。
窍见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1)。臣衡材驽,无以辅相善义(2),宣扬德音。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3)。故审《六艺》之指(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4)。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5)。
(1)乐:(yuè):音乐。(2)相:助也。(3)悖:乖也。(4)易:变也。(5)究:尽也。
臣又闻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有节文(1),以章人伦。盖钦翼祗栗(2),事天之容也;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正躬严(严)恪(3),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悦),飨下之颜也(4)。举锗(措)动作,物遵其仪,故形为仁义,动为法则。
孔子曰:“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5)。”《大雅》云:“敬慎威仪,椎民之则(6)。”
诸侯正月朝觐天子,天子惟道德(7),昭穆穆以视(示)之(8),又观以礼乐,飨醴乃归。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今正月初幸路寝,临朝贺,置酒以飨万方,传曰“君子慎始(9)”,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10),以立基桢(11),天下幸甚!
(1)物:事也。(2)钦:敬佩。翼:辅助。祗(zhi):恭敬。粟:畏惧。(3)严格:庄严恭敬貌。(4)飨:宴飨。(5)“德义可尊”等句:《孝经》载孔子之言。则:效法。象:似也。(6)“敬慎威仪”二句:见《诗经·大雅·抑》。(7)惟:思念。(8)昭:明也。穆穆:端庄盛美貌。(9)“君子慎始”:《大戴礼记·保傅篇》有此语。(10)休:美也。(11)桢:支柱。
上敬纳其言。顷之,衡复奏正南北郊(1),罢诸淫祀,语在《郊祀志》。
(1)南北郊:指祭天地。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1),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2):“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缓。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加非于君,朕甚闵(悯)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3)。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4)!’君其察焉。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因赐上尊酒、养牛(5)。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默默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1)甄谭;当作“张谭”。参《百官表》、《王尊传》。(2)王尊劾奏:本书卷七十六《王尊传》记载较此为详。(3)烛:照也;明也。(4)“礼义不愆”二句:《左传》昭公四年引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杜注:逸诗。愆:过也。恤:忧也。(5)上尊酒:上等酒。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1),醉杀人,系诏狱(2)。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3)。事发觉,衡免冠徒跌待罪(4),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5),衡竟坐免。
(1)越骑校尉:武官名。掌越骑。(2)诏狱:奉诏令关押犯人之狱。(3)篡:夺取。(4)徒跣:赤着脚。(5)专地盗土:擅自兼并土地。
初,衡封僮之乐安乡(1),乡本田隄(提)封三千一百顷(2),南以闽陌为界(3)。初元元年(4),郡图误以闽佰(陌)为平陵佰(陌)(5)。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陌)以为界(6),多四百顷(7)。至建始元年(8),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9):“主薄陆赐故居奏曹(10),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11)。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12)。”衡曰:“顾当得不耳(13),何至上书(14)?”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15):“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陌)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陌)为界,解何(16)?”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憧,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17)。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18):“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值)十金以上(19)。《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20),所以壹统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21),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狠举郡计(22),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23),终于家。
(1)僮:县名。在今安徽泗县东北。(2)提封:举封界内之总数。(3)闽陌:阡陌名。下文“平陵陌”,也是阡陌名。(4)初元元年:前48年。(5)郡:指僮县所属之临淮郡。图:指土地图。平陵陌:它在闽陌南。(6)真:“直”字之误。直,当也。(吴恂说)(7)多四百顷:在闽陌与平陵陌之间有地四百顷。匡衡受封乐安,南以平陵陌为界,故多四百顷。(8)建始元年:前32年。(9)所亲吏:平素亲近的官吏。(10)主簿:官名。掌文书簿籍、印鉴等,为掾史之首。汉代皇朝各机构及地方郡县皆有之。此指丞相主簿。曹:官署或部门。(11)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陆赐举发上计之簿,令郡改定平陵陌为实界。(12)家丞:官名。汉制,列侯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13)顾:念也。(14)何至:犹今言何必。(15)属:指集曹之属吏。(16)解何:犹言何解。(17)千余石:罗振玉排印本《敦煌残卷子本汉书》作“九千余石”。(18)司隶校尉:官名。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骏:王骏。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忠:张忠。时为少府,后为御史大夫。廷尉:官名。掌刑狱。(19)十金:只合二万钱(汉代言金,大部分指银而言)。汉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陈直说)。(20)诸侯不得专地:参见《公羊传》桓公元年。(21)领计簿:敦煌残卷本作“统领计簿。”(22)猥:曲也。(23)丞相免为庶人:据《公卿表》,匡衡免相在建始三年(前30)十二月。
子咸亦明经(1),历位九卿。家世多为博士者。
(1)咸:匡咸,字子期。元始三年为左冯翊(见《公卿表》)。
张禹字子文(1),河内轵人也(2),至禹父徙家莲勺(3)。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蓄布卦意(4),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5):“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雕受《易》(6),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7),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8),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9)。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10)。奏寝,罢归故宫。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11),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论语》(12)。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13)。
(1)字子文:敦煌残卷本作“字文子”。(2)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南武涉西南)。轵(zhǐ):县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南。(3)莲勺:县名。在今陕西蒲城南。(4)别:分也。蓍:草名。古代用蓍草茎占卜。(5)父:此字下疑有“曰”字。(6)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施雠:字长卿,沛人。(7)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胶东:王国名。治即墨(在今山东即墨西北)。(8)甘露: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3——前50)。(9)问:奉诏策问。(10)试事:试以职事。(11)初元: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48——前44)。(12)善:敦煌残卷本作“善说”。(13)东平:王国名。其治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北。内史:王国官名。掌治民。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1),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2)。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3),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向)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4),欲避流言?朕无闻焉(5)。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孜孜)(6),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7),太官至餐(8),侍医视疾(9),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10),封安昌侯。
(1)诸吏:加官。得举法。(2)领尚书事:又称录尚书事,西汉后期始置。(3)帝舅:敦煌残卷本作“长舅”。(4)雅素:平素。指平素之恩情。(5)无闻:谓没有听到毁短之言。(6)孜孜:谓勤勉。(7)养牛:官府养的公牛。上尊酒:上等酒。(8)太官:官名。掌官皇帝饮食。(9)侍医:服侍天子的医生。(10)河平四年:前25年。王商:字子威,蠡吾人。元帝时为丞相。
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1),上加优再三,乃听许。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2),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1)鸿嘉元年:前20年。(2)特进:官名。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
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止。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1),极膏腴上贾(价)。它财物称是。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2)。
(1)泾、渭:二水名。即今陕西境内的泾水、渭水。(2)丝竹管弦:指各种管弦乐器或音乐。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1),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2)。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悌)多智(3),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4)。
(1)淮阳:王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彭宣:字子佩,阳夏人。大司空: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2)戴崇:字子平。(3)恺悌:言性和乐而简易。(4)各自得:戴崇以禹为亲之,彭宣以禹为敬之,故各自得(顾炎武说)。
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1),又近延陵(2),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3):“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4),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徒坏旧亭,重非所宜。孔子称‘赐爱其羊,我爱其礼(5),’宜更赐禹它地。”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归诚,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6),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7)。又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8),给事中。
(1)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肥牛:地名。亭部:汉人称亭为亭部(陈直说)。(2)延陵:汉成帝陵,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3)根:王根,字稚卿。元后王政君庶弟。(4)衣冠:指昭帝的衣冠。汉制,帝死,其衣冠每月出游一次。(5)“赐爱其羊”二句:见《论语·八俏篇》。赐:子贡。孔子的弟子。(6)张掖:郡名。治■得(在今甘肃张掖西北)。萧咸:萧望之之子。《萧望之传》附其传。(7)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8)黄门郎:官名。属少府。
禹虽家居,以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永始、元延之间(1),日食地震尤数,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上惧变异数见,意颇然之,未有以明见(2),乃车驾至禹弟(第),辟(避)左右,亲问禹以天变,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平,恐为所怨,禹则谓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或为诸侯相杀,或夷狄侵中国。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故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3)。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4),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应之,与下同其福喜,此经义意也。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上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后曲阳侯根及诸王子弟闻知禹言,皆喜说(悦),遂亲就禹。禹见时有变异,若上体不安(5),择日洁斋露蓍(6),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则献其占,如有不吉,禹为感动忧色。
(1)永始、元延:皆汉成帝年号。永始共四年(前16——前13),元延共四年(前12——前9)。(2)未有:其前当有“而”字,敦煌残卷本有之。(3)圣人:指孔子。《论语·子罕篇》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又《述而篇》云:“子不语怪、力、乱、神。”(4)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冶长篇》云: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若:或也。(6)择日:敦煌残卷本作“常择日”。露蓍:将蓍草露于晚间星宿下,次日用以占卜。
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1),谥曰节侯。禹四子,长子宏嗣侯(2),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三弟皆为校尉散骑诸曹。
(1)建平二年:前5年。(2)宏:张宏,字子夏,平帝元始二年为太常。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1)。”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
(1)“欲为《论》,念张文”:欲治《论语》,当想起张子文。张文:张子文。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1),孔子生伯鱼鲤(2),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3),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4).箕生子高穿。穿生顺(5),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6),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7)。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安国至临淄太守。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8),高密相(9)。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10)。
(1)十四世:王鸣盛曰:“‘十四世’连前后并及身总言之。”(2)伯鱼鲤:名鲤,字伯鱼。杨树达曰:名字连举,必先字后名,此古书通例。(3)帛:《史记·孔子世家》作“白”。(4)子真箕:《史记》作“箕,字子京”。(5)顺:《史记》作“子慎”。(6)陈涉:即陈胜。本书有其传。(7)襄生忠三句:此处疑有误。宋祁曰:浙本、监本云“襄生忠武及安国、忠武生延年”。齐召南曰:“《史记》云‘武生延年及安国’,世次不同。必有一误。”安国:孔安国。《儒林传》有其传。(8)詹事:官名。掌皇太子家事。成帝省并大长秋。(9)高密:王国名。治高密(在今山东高密西)。(10)诸侯王相在郡守上:钱大昭曰:汉制,王国相统众官,尚有内史治国民,故在郡守上;至成帝时省内史,而令相治民,则与郡守等矣。
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1),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第一区,徒名数于长安(2)。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大过,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3),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4),策赠以列侯礼,谥曰烈君。
(1)褒成:意谓尝为帝师,教之成就,后来王莽溢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之名源于此。(2)名数:户籍。(3)三:敦煌残卷本作“三日”。
(4)东园秘器:东园乃汉官署名,掌管王公贵族墓内器物的制作,故称棺木为东园秘器。
霸四子,长子福嗣关内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诸曹。光,最少子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1),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2),左迁虹长(3),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赈)赡流民,奉使称旨(4),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5),尚书令(6)。有诏光周密谨慎,(7)未尝有过,加诸吏官(8),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数年,迁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赐黄金百斤,领尚书事。后为光禄勋,复领尚书,诸吏给事中如故。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旨)苟合(9);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10),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11),兄弟妻子燕(宴)语,(12)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13)?”光默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光帝师傅子,少以经行自著,进官早成。不结党友,养游说,有求于人。既性自守,亦其势然也。徙光禄勋为御史大夫(14)。
(1)方正:又称贤良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科目之一。(2)不合:不合皇帝之意。(3)虹:县名。在今安徽五合县西北。(4)旨:当作“意”(宋祁说)。(5)仆射:官名。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根据所领职事定称号,意即首长。(6)尚书令:官名。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7)有诏:其下当有“以”字(宋祁说)。(8)诸吏:加官。(9)希旨:迎合君主旨意。(10)奸(gān):通“干”,求也。奸忠直:谓求忠直之名。
(11)沐日:假日。(12)宴语:闲谈。(13)温室:指未央宫温室殿。(14)徒光禄勋:谓由光禄勋徙。
绥和中(1),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2)。定陶王好学多材,于帝子行(3)。而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私事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4),故皆劝上。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5),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6),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定陶王,故遂立为太子。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
(1)绥和:汉成帝年号,共二年(前8——前7)。(2)同产:同母所生。(3)行(háng):辈也。(4)傅太后、赵皇后、昭仪:《外戚传》各附传。(5)翟方进:本书有其传。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6)殷之及王:殷盘庚为阳甲之弟,受位于兄,所谓兄终弟及。为比:作为比较之虫例。
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1),长小妻迺始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及长事发,丞相方进、大司空武议(2),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3),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迺始等见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5)。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迺始等,或更嫁,义已绝,而欲以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
(1)淳于长:《佞幸传》有其传。(2)方进:翟方进。武:何武。(3)法时:谓犯法之时。(4)讫:止也。(5)解:免也。
是岁,右将军褒、后将军博坐定陵、红阳侯皆免为庶人(1)。以光为左将军,居右将军官职,执金吾王成为右将军,居后将军官职。罢后将军官。数月,丞相方进薨,召左将军光,当拜,已刻侯印书赞(2),上暴崩,即其夜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3)。
(1)褒:廉褒。博:朱博。定陵、红阳侯:淳于长、王立。朱博坐王立党友免。廉褒坐淳于长免。(2)已刻侯印:两汉侯印皆铸款,此因仓猝需用故改为刻款(陈直说)。书赞:谓书赞辞于策。(3)大行:谓刚去世的皇帝。
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1),有诏问丞柏、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导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预)政事,不欲令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2):“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3)。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与大司空师丹奏言(4):“诏书‘侍中驸马都尉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陛下以变异连见(现),避正殿,见群臣,思求其故,至今未有所改。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应天戒。”卒不得遣,复为侍中。胁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1)国邸:指定陶王邸。(2)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3)不得直道:不能依正直之道。(4)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指(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1)。上重违大臣正议(2),又内迫傅太后,猗(倚)违者连岁。丹以罪免,而朱博代为大司空。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怦傅太后指(旨),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曰:“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恭)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既不明,灾异重仍(3),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君前为御史大夫,辅翼先帝,出入八年,卒无忠言嘉谋,今相朕,出入三年,忧国之风复无闻焉。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而百官群职旷废,奸轨(宄)放纵,盗贼并起,或攻官寺,杀长吏。数以问君,君无怵惕忧惧之意,对毋能为(4)。是以群卿大夫咸情哉莫以为意,咎由君焉。君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上无以匡朕之阙,下不能绥安百姓。《书》不云乎?‘毋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5)。’於(呜)呼!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绶,罢归。”
(1)持:坚持。(2)重:难也。(3)重仍:频繁。(4)毋能为:言盗贼无能力害。(5)“毋旷庶官”:见《尚书·咎繇谟》。颜师古曰:“位非其人,是为空官。言人代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材。”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太后指(旨)妄奏事自杀。平当代为丞相(1),数月薨。王嘉复为丞相(2),数谏争(诤)忤指(旨)。旬岁间阅三相(3),议者皆以为不及光。上由是思之。
(1)平当: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2)王嘉: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复”下当有“代”字(宋祁说)。(3)旬岁:犹言满岁。指建平二年四月至三年四月。阅:犹“历”。三相:指朱博、平当、王嘉(施之勉说)。
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1),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2),问日蚀事。光对曰:“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阴道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书》曰‘羞用五事’,‘建用皇极(3),’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荐臻,六极屡降(4)。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谓眺、侧匿(5),甚则薄蚀是也。又曰‘六诊之作(6)’,岁之朝曰三朝(7),其应至重。乃正月辛丑朔日有蚀之,变见三朝之会。上天聪明,苟无其事,变不虚生。《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8)’,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臣闻师曰,天左与王者(9),故灾异数见(现),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10)。《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11)!’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12)。’皆谓不惧者凶,惧之则吉也。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己,延见群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13),退去贫践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天下幸甚。《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14)’,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15)’,言有诚道,大辅之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孜孜)而已。俗之祈禳小数(16),终无益于应天塞异,销祸兴福,较(皎)然甚明,无可疑惑。”
(1)元寿元年:前二年。(2)公车:官著名。设公车令,掌管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工作。(3)“羞用五事”等句:见《尚书·洪范》。羞:进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皇:大也。极:中也。(4)六极:六种凶恶的事。《尚书·洪范》云:“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二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5)棐(tiǎo):晦而月见于西方。侧匿:朔日而月见于东方。(6)六沴(lì):指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7)三朝(zhāo):正月一日,是一年岁、月、日之始,称三朝,或称三始。(8)“惟先假王正厥事:见《尚书·高宗肜日》。言先代至道之王必正其事。(9)左:背离;不协调。(10)其至可必:谓凶罚必至。(11)“敬之敬之”三句:见《诗经·周颂·敬之》。维:是也。显:明察。思:语气词。命不易:指天命难于常保不变。(12)“畏天之威”二句:见《诗经·周颂·我将》。(13)援:引也。断断:专壹之貌。介:谓一介之人。(14)“天既付命正厥德”:见《尚书·商书·高宗肜日》。谓既受天命,宜正其德。(15)“天棐谌辞”:见《尚书·周书·大诰》。棐:辅也。谌:诚也。
(16)祈:求也。禳:除祸。
书奏,上说(悦),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位次丞相。诏光举可尚书令者封上,光谢曰:“臣以朽材,前比历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今复拔擢,备内朝臣,与(预)闻政事。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耋(1),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2)。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能(3),不相逾越。尚书仆射敞,公正勤职,通敏于事。可尚书令。谨封上。”敞以举故,为东平太守(4)。敞姓成公,东海人也(5)。
(1)耋(dié):老也。 (2)报:报答。称:称职。(3)踔:高远也。(4)东平:汉原为王国,建平年间因王有罪国除,一度为郡,敞为郡守,正当其时。(5)成公:复姓。当是汉复姓十五氏之一。(施之勉说)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
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1),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力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2),复免傅嘉,曰:“前为恃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乂)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3)。’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
(1)嘉:王嘉。(2)过:责也。(3)“谗人罔极”二句:见《诗经·小雅·青蝇》。
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会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帝。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初,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所欲搏击,辄为草(1),以太后指风(讽)光令上之,睚眦莫不诛伤。莽权日盛,光忧俱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徒光为帝太傅,位四辅(2),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3),省服御食物(4)。明年,徒为太师,而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领城门兵。莽又风(讽)群臣奏莽功德,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导)于帝。今年替有疾,俊艾(乂)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闭焉。《书》曰‘无遗耆老(5)’,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6),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7),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
(1)草:文书之草稿。(2)四辅:王莽托古改制。设置四辅,又为其子置师疑、传承、阿辅、保弼之官。(3)行内:行在所之内,犹言禁中。(4)省:视察。(5)“无遗耆老”:见《尚书·周书·召诰》。谓不遗老成之人。(6)灵寿:木名。(7)十七物:十七种食物。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1),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2),举大义云。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冀)得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其公如此。
(1)三世:三代。(2)大生:犹言高足。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1)。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傅山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张(帐),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使护丧事,博士护行礼。太后亦遣中谒者持节视丧。公卿百官会吊送莽。载以乘舆輼輬及副各一乘(2),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余两(辆),道路皆举音以过丧(3)。将作穿复土(4),可用卒五百人(5),起坟如大将军王凤制度。谥曰简烈侯。
(1)元始五年:公元5年。 (2)辒辌:辒辌车。本为安适的卧车,后因载丧,便是丧车。(3)举音以过丧:丧车到处,人皆哀哭,过去乃止。(4)将作:将作大匠。官名。职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穿复土:谓建造坟墓。(5)可:疑“以”字之误(陈直说)。
初,光以丞相封,后益封(1),凡食邑万一千户。病甚,上书让还七千户,及还所赐一弟(第)。
(1)益封:其上当有“再”字(宋祁说)。
子放嗣(1)。莽篡位后,以光兄子永为大司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始光父霸以初元元年为关内侯食邑。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2),奉夫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莽更封为褒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
(1)放:当作“收”。陈直曰:“隋大业八年河阳都尉孔神通墓志(拓本)云:‘孔霸子光封博山侯,子收袭爵,汉平帝改封收男均为博山侯。’放、收二字,形近易误,当以墓志作孔收为是。”(2)鲁:县名。今山东曲阜。
马宫字游卿,东海戚人也(1)。治《春秋》严氏(2),以射策甲科为郎,迁楚长史(3),免官。后为丞相史司直。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廷尉平(4),青州刺史(5),汝南、九江太守(6),所在见称。征为詹事(7),光禄勋,右将军,代孔光为大司徒,封扶德侯。光为太师薨。宫复代光为太师,兼司徒官。
(1)戚:县名。今山东微山县。(2)严氏:当作“颜氏”。周寿昌曰:“《儒林传》:眭孟弟子以严彭祖、颜安乐为明;安乐授淮阳泠丰,丰授马宫。《春秋》自分严氏、颜氏两家学。此当云‘治《春秋》颜氏’,不当云‘严氏’也。”(3)楚长史:楚王国的长史。(4)廷尉平:官名。廷尉属官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宣帝置。(5)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省北部。(6)汝南、九江:皆郡名。汝南郡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具)。(7)詹事:官名。职掌皇后、太子家。
初,宫哀帝时与丞相御史杂议帝祖母傅太后谥,及元始中(1),王莽发傅太后陵徙归定陶,以民葬之,追诛前议者。宫为莽所厚,独不及,内惭惧,上书谢罪乞骸骨。莽以太皇太后诏赐宫策曰:“太师大司徒扶德侯上书言‘前以光禄勋议故定陶共(恭)王母谥,曰‘妇人以夫爵尊为号,溢宜曰孝元傅皇后,称渭陵东园。’臣知妾不得体君(2),卑不得敌尊,而希指(旨)雷同,诡经辟(僻)说,以惑误上。为臣不忠,当伏斧绒之诛,幸蒙洒(洗)心自新,又令得保首领。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复望闷廷,无心复居官府,无宜复食国邑。愿上太师大司徒扶德侯印缓,避贤者路。’下君章有司,皆以为四辅之职为国维纲,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鲜明固守,无以居位。如君言至诚可听,惟君之恶在洒(洗)心前,不敢文过,朕甚多之(3),不夺君之爵邑,以著‘自古皆有死’之义(4)。其上太师大司徒印绶使者,以侯就弟(第)。”王莽篡位,以宫为太子师,卒官。
(1)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2)臣:疑作“诚”(钱大昭说)。(3)多:犹“重”。(4)“自古皆有死”:《论语·颜渊篇》载孔子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姓马矢(1),宫仕学,称马氏云。
(1)马矢:两汉习见的复姓。宫以矢有马粪之嫌,故改称马氏。
赞曰: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1),服儒衣冠(2),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3),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4),乌能胜其任乎(5)!
(1)公孙弘及蔡义等人,本书皆有其专传。(2)儒衣:方领逢掖之衣(孟康说)。(3)酝籍:宽容含蓄。(4)古人之迹: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绳:谓抨弹之。(5)乌:何也。
汉书新注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汉书新注
施丁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