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思心之不■(1),是谓不圣,厥咎霿(2),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液)之妖(3),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4),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5)。”
(1)■:宽容。(2)霿(mèng,又读méng):晦也。引申为愚蒙。(3)脂液之妖:传说中的脂妖和液妖。(4)眚(shěng):灾异。(5)沴(lì):因气不和而生的灾害。引申为相害、相克。
“思心之不■,是谓不圣。”思心者,心思虑也;■,宽也。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1)!”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霿无识(2),故其咎霿也。雨旱寒奥(燠),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常风伤物,故其极凶短折也。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一曰,凶,夭也;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液)之妖。一曰,有脂物而夜(液)为妖,若脂水夜(液)污人衣,淫之象也。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温而风则生螟螣(3),有裸虫之孽。刘向以为于《易》巽为风为木(4),卦在三月四月,继阳而治,主木之华实。风气盛,至秋冬木复华,故有华孽(5)。一曰:地气盛则秋冬复华。一曰,华者色也,土为内事,为女孽也。于《易》坤为土为牛(6),牛大心而不能思虑,思心气毁,故有牛祸。一曰,牛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疴。土色黄,故有黄眚黄祥。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其极曰凶短折,顺之,其福曰考终命(7)。刘歆思心传曰时则有裸虫之孽,谓螟螣之属也。庶征之常风,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八佾篇》。(2)区(qiū)霿:昏昧。(3)螣(tè):食苗叶的小青虫。(4)巽:《周易·巽卦》。(5)华孽:《补注》引叶德辉曰:“《隋志》引《五行传》云:华者,犹荣华,容色之象也。以色乱国,故谓华孽。”(6)坤:《周易·坤卦》。(7)考终命:寿考而终其命。
釐公十六年“正月,六退蜚(飞),过宋都”(1)。《左氏传》曰“风也”(2)。刘歆以为风发于它所,至宋而高,高蜚(飞)而逢之,则退。经以见者为文,故记退蜚(飞);传以实应著,言风,常风之罚也。象宋襄公区霿自用(3),不容臣下,逆司马子鱼之谏,而与强楚争盟(4),后六年为楚所执(5),应六之数云,京房《易传》曰:“潜龙勿用(6),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其风也,行不解物(7),不长(8),雨小而伤。政悖德隐兹谓乱,厥风先风不雨,大风暴起,发屋折木。守义不进兹谓耄(9),厥风与云俱起,折五谷茎。臣易上政,兹谓不顺,厥风大焱发屋(10)。赋敛不理兹谓祸,厥风绝经纬(11),止即温,温即虫。侯专封兹谓不统(12),厥风疾,而树不摇,谷不成。辟不思道(导)利(13),兹谓无泽,厥风不摇木,旱无云,伤禾。公常于利兹谓乱(14),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弃正作淫兹谓惑(15),厥风温,螟虫起,害有益人之物。侯不朝兹谓叛(16),厥风无恒,地变赤而杀人。”
(1)釐公十六年:前644年。(yì):鸟名,即鹢。一种象鹭鹚的水鸟,能高飞。(2)风也:意谓风速使鹢退飞。(3)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君。名兹父。前650——前637年在位。(4)司马子鱼:公子目夷,宋桓公之子。争盟:谓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子鱼认为小国争盟,乃是取祸。(5)后六年为楚所执:鲁僖公二十一年,楚执宋襄公以代宋,距六鹢退飞凡六年。(6)潜龙勿用:《易·乾卦》初九爻辞。潜:隐也。(7)不解物:谓不能冲散物。(8)不长:谓吹不远。(9)耄:昏乱。(10)焱(biāo):暴风。(11)经纬:指丝帛之类。
(12)侯:诸侯。(13)辟:君也。导利:意谓导民使之有利。(14)公:指上爵之公。常于利,谓常想着利。(15)正:王先谦曰:“《晋志》‘正’作‘政’”。(16)不朝:谓不朝见天子。
文帝二年六月(1),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2),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3),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辟阳侯(4),上赦之,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见异不寤(悟),后迁于蜀(5),道死雍(6)。
(1)(汉)文帝二年:前178年。(2)寿春:县名。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国都于此。(3)淮南王长: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4)辟阳侯:审食其。(5)蜀: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6)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
文帝五年(1),吴暴风雨(2),坏城官府民室。时吴王濞谋为逆乱(3),天戒数见(现),终不改寤(悟),后卒诛灭。
(1)文帝五年:前175年。(2)吴:王国名。都吴(今江苏苏州)。(3)吴王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
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1),毁市门,杀人。是月王戊初嗣立(2),后坐淫削国,与吴王谋反,刑僇(戮)谏者(3)。吴在楚东南,天戒若曰,勿与吴为恶,将败市朝(4)。王戊不寤(悟),卒随吴亡。
(1)彭城:楚王国都。今江苏徐州市。(2)王戊:楚王刘戊。(3)谏者:谓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4)市朝:指争名利的场所。
昭帝无凤元年(1),燕王都蓟大风雨(2),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3),坏城楼。燕王旦不寤(悟)(4),谋反发觉,卒伏其辜(5)。
(1)元凤元年:前80年。(2)蓟:燕王国都。在今北京西南。(3)枚:干也。枝曰条,干曰枚。(4)燕王旦:武帝之子。《武五子传》有其传。(5)以上言恒风。
釐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1)。”刘向以为晦,暝也;震,雷也。夷伯,世大夫,正昼雷,其庙独冥(2)。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专事螟晦(3)。明年,公子季友卒,果世官(4),政在季氏。至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5),正昼皆瞑,阴为阳,臣制君也。成公不寤(悟),其冬季氏杀公子偃(6)。季氏萌于釐公(7),大于成公,此其应也。董仲舒以为夷伯,季氏之孚也(8),陪臣不当有庙。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绝去僭差之类也。向又以为此皆所谓夜妖者也。刘歆以为《春秋》及朔言朔,及晦言晦,人道所不及,则天震之。展氏有隐慝(9),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1)釐公十五年:前645年。九月己卯:九月三十日。晦:晦朔之晦。震:雷电击之。夷伯之庙:展氏祖庙。(2)冥:暗也。(3)将:王先谦曰:《晋》《宋志》“将”下并有“令”字。(4)公子季友卒,果世官:公子季友死后,季友之孙行父仍执政专国,自此以后常为卿。(5)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六月甲午:六月二十九日。是月小。(6)季氏:指季文子。(7)萌:喻草木始生。言其始有威权。(8)孚:信也。(9)慝(tè):邪恶;恶念。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1)。”皆月晦云(2)。
(1)鄢陵:邑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北。(2)以上言脂液妖。
隐公五年“秋,螟”(1)。董仲舒、刘向以为时公观渔于棠(2),贪利之应也。刘歆以为又逆臧釐伯之谏(3),贪利区霿,以生裸虫之孽也。
(1)隐公五年:前718年。(2)棠:鲁地。(3)臧僖伯:公子,孝公之子。谏:指谏观渔。
八年“九月,螟”(1)。时郑伯以邴将易许田(2),有贪利心。京房《易传》曰:“臣安禄兹谓贪,厥灾虫,虫食根、德无常兹谓烦,虫食叶。不绌(黜)无德,虫食本。与东作争,兹谓不时(3),虫食节。蔽恶生孽(4),虫食心。”
(1)(隐公)八年:前715年。(2)邴:邑名。郑祀泰山之邑。(3)不时:谓夺农时。(4)蔽恶生孽:恶人蔽君之明而生灾孽。
严公六年“秋,螟”(1)。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卫侯朔出奔齐,齐侯会诸侯纳朔(2),许诸侯赂(3)。齐人归卫宝(4),鲁受之,贪利应也。
(1)庄公六年:前688年。(2)先是卫侯朔出奔齐等句:鲁桓公十六年,因卫国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故卫惠公(名朔)奔齐。到了鲁庄公五年,齐侯与宋人、蔡人伐卫而纳惠公。(3)许诸侯赂:许诺贿赂诸侯。(4)齐人归卫主:齐人以伐卫所获之宝送给鲁国。
文帝后六年秋,螟(1)。是岁匈奴大入上郡、云中(2),烽火通长安,遣三将军屯边(3),三将军屯京师(4)。
(1)文帝后六年:前158年。(2)上郡、云中:皆郡名。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云中郡治云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3)三将军屯边:车骑将军令免屯飞狐,将军苏意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都在边地。(4)三将军屯京师:将军周亚夫屯细柳,将军刘礼屯霸上,将军徐厉屯棘门,都在京师(长安)附近。以上言裸虫孽。
宣公三年(1),“郊牛之口伤(2),改卜牛(3),牛死(4)”。刘向以为近牛祸也。是时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5),又以丧娶(6),区霿昏乱。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天犹恶之,生则不飨其祀(7),死则灾燔其庙(8)。董仲舒指(旨)略同。
(1)宣公三年:前606年。(2)郊:祈谷之祭。郊牛:郊祭必先择牛而卜之,吉则养之,然后卜郊祭之日。未卜时谓牛,即卜曰牲。(3)改卜牛:因郊牛口伤,不能使用,于是另择它牛更卜之。(4)牛死:改卜之牛又死。(5)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此鲁文公十八年事。参《左传》文公十八年。(6)以丧娶:鲁宣公元年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此时文公丧制未除。(7)生则不飨其祀:指郊牛伤死,乃天不欲飨其祀。(8)死则灾燔其庙:指鲁成公三年宣公庙灾。
秦孝文王五年(1),斿朐衍(2),有献五足牛者。刘向以为近牛祸也。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阳(3),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4),思心失,逆土气。足者止也,戒秦建止奢泰(5),将致危亡。秦遂不改,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6),未成而亡。一曰,牛以力为人用,足所以行也。其后秦大用民力转输,起负海至北边(7),天下叛之,京房《易传》曰:“兴繇(徭)役,夺民时,厥妖牛生五足。”
(1)秦孝文王五年:疑误。秦孝文王柱在位仅一年(前250),怎有五年?(2)斿:同“游”。朐衍:地名。在今宁夏盐池县。(3)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阳:据《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始都之”。(4)渭、泾:二水名,主要流域在关中地区。(5)建止奢泰:意谓建基于奢泰。(6)阿房: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7)负海:犹言背海。
景帝中六年(1),梁孝王田(畋)北山(2),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刘向以为近牛祸。先是孝王骄奢,起苑方三百里,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纳于邪臣羊胜之计,欲求为汉嗣,刺杀议臣爰盎(3),事发,负斧归死,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祸作。足而出于背,下奸上之象也(4)。犹不能自解,发疾暴死,又凶短之极也(5)。
(1)景帝中六年:前114年。(2)梁孝王:刘武,文帝之子。本书卷四十七有传。(3)爰盎:本书卷四十九有其传。(4)奸:犯也。(5)以上言牛祸。
《左氏传》昭公二十一年春(1),周景王将铸无射钟(2),冷州鸠曰(3):“王其以心疾死乎!夫天子省风以作乐(4),小者不窕(5),大者不摦(6)。摦则不容(7),心是以感(憾)(8),感实生疾。今钟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刘向以为是时景王好听淫声,適(嫡)庶不明(9),思心霿乱,明年以心疾崩,近心腹之疴,凶短之极者也。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2)无射:十二律之一。无射钟:无射律之钟。(3)冷州鸠:乐官曰冷,后遂以为氏。州鸠,名也。(4)省:观察。风:风习;风俗。省风以作乐:意谓观察风俗而作乐以救其弊。(5)小者不窕:谓小乐器而音不细。(6)大者不摦(huà):谓大乐器而音不洪大难入耳。(7)摦则不容:音太响而难容。(8)感:借为憾,不安。(9)嫡庶不明:周太子寿卒,景王立子猛为嗣,后又欲立子朝。
昭二十五年春(1),鲁叔孙昭子聘于宋(2),元公与燕(宴)(3),饮酒乐,语相泣也(4)。乐祁佐(5),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6),皆丧心也(7)。心之精爽(8),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冬十月,叔孙昭子死;十一月,宋元公卒(9)。
(1)昭二十五年:前517年。(2)叔孙昭子:叔孙婼。(3)元公:宋平公之子。(4)相泣:相对而俱泣。(5)乐祁:宋司城子梁。佐:佐酒。(6)哀乐:可乐而哀。乐哀:可哀而乐。(7)丧:丧失。(8)精爽:犹言精明。(9)以上言心腹之疴。
昭帝元凤元年九月(1),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2),往视之(3),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4),鼠舞不休,夜死(5)。黄祥也。时燕刺王旦谋反将败,死亡象也。其月,发觉伏辜。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厥妖鼠舞门。”
(1)元凤元年:前80年。(2)燕有黄鼠等句:此事已见本志中上卷,引京房《传》亦同。(3)往:其上脱“王”字。(4)夫人:王念孙据上文记此事,以为“夫人”乃“酒”之误。陈直以为,“根据材料来源不同,似不必如王念孙说,夫人二字有误字。”(5)夜死:《纪》《传》作“一日一夜死”。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1),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2),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是岁,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始用事;又封凤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庶弟谭等五人赐爵关内侯(3),食邑三千户。复益封凤五千户,悉封谭等为列侯,是为五侯。哀帝即位,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4)。杨宣对曰(5):“五侯封日,天气赤黄,丁、傅复然。此殆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京房《易传》曰:“经称‘观其生’(6),言大臣之义,当观贤人,知其性行,推而贡之,否则为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日上黄光不散如火然,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异至绝世也。经曰‘良马逐’(7)。逐,进也,言大臣得贤者谋(8),当显进其人,否则为下相攘善(9),兹谓盗明,厥咎亦不嗣,至于身僇(戮)家绝(10)。”
(1)建始元年:前32年。四月辛丑:四月八日。(2)壬寅:九日。(3)谭等五人:谭、商、音、根、逢时凡五人。(4)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据《外戚传》,傅太后弟子喜封高武侯,晏封孔乡侯,商封汝昌侯,同母弟子郑业为阳信侯,丁太后兄明封阳安侯,子满封平周侯。六侯中有傅氏、丁氏、郑氏,而无周氏。周寿昌:“注引傅氏封三人,郑氏封一人,丁氏封二人,已是六人。当时外戚并无周氏,或因丁明子满封平周侯,而误衍‘周氏’,两字也。《晋志》引此无周氏,井无郑氏。”(5)杨宣:谏大夫。(6)“观其生”:《易·观卦》上九爻辞。谓观它国之庶官。(7)“良马逐”:《易·大畜》九三爻辞。(8)得贤者谋:言得贤者与谋。(9)攘:却也,(10)以上言黄祥。
史记周幽王二年(1),周三川皆震(2)。刘向以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3):“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4);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5),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6);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7);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8),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9),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10)。”
(1)周幽王二年:前780年。(2)三川:指泾、渭、洛(即漆沮)三水。(3)伯阳甫:周太史。(4)过:《史记》、《国语》并作“失”。(5)阴迫而不能升:谓阴迫阳而使之不能升。(6)原:泉源。(7)演:犹“润”。(8)伊、洛:二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9)原:《国语》“原”上有“川”字。(10)纪:纪年的单位,若干年循环一次为一纪。
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1),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2),废其正后(3),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4)。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5)。”
(1)幽王:姬宫涅,前781——前771年在位。(2)褒姒:传说是个貌美而行为不正的女子。(3)正后:指申后。(4)犬戎:古时族名。处于今陕北地区。(5)名水:有名之水。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1),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霸)贤君新没(2),周襄王朱道(3),楚穆王杀父(4),诸侯皆不肖,权倾于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5)。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6),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7),兹谓不顺,厥震动丘陵,涌水出。”
(1)文公九年:前618年。九月癸酉:九月无祭西。(2)二霸:齐桓公、晋文公。贤君:鲁僖公。新没:死了不久:(3)失道:谓避叔带之难而出奔,失为君之道。(4)楚穆王杀父:楚穆王杀父成王。(5)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鲁文公十六年宋人杀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杀恶,鲁宣公二年晋赵盾杀其君夷皋。鲁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鲁宣公四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十年陈夏徵舒杀其君平国,鲁文公十八年齐人杀其君商人。(6)大经:谓五行之常经。经,法也。辟:同“僻”,坏也。(7)专禄:其上当有“臣”字。王念孙曰:“《御览·咎徵部》七引此‘专禄’上有‘臣’字,是也。此言嗣子无德而臣专禄则地震,故上文云‘臣事虽正专必震’也。臣专禄,故曰不顺。若无臣字,则义不可通。”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1)”。刘向以为先是鸡泽之会,诸侯盟,大夫又盟(2)。是岁三月,诸侯为溴梁之会(3),而大夫独相与盟(4),五月地震矣。其后崔氏专齐(5),栾盈乱晋(6),良霄倾郑(7),阍杀吴子(8),燕逐其君(9),楚灭陈、蔡(10)。
(1)襄公十六年:前557年。五月甲子:五月十三日。(2)鸡泽:卫地;在今河北邯郸市东。据《左传》,鲁襄公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己未(二十三日),同盟于鸡泽。戊寅(七月十三日),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3)溴:景祐本作“浿”是也。浿梁:浿水之堤梁。约在今河北济源县西。(4)大夫独相与盟:据《春秋》诸大夫盟,谓晋、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国之大夫。(5)崔氏:谓齐卿崔杼。(6)奕盈:即栾怀子,晋大夫栾桓子之子,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奔楚,二十二年复入晋作乱。(7)良霄:郑大夫伯有。于鲁襄公三十年作乱而死。(8)阍:守门者(越人,被吴俘虏而为阍)。吴子:余祭。鲁襄公二十九年,余祭观舟,阍以刀杀之。(9)燕:北燕国。鲁昭公三年冬,燕大夫杀其君之外劈,燕公惧而奔齐。(10)楚灭陈蔡:鲁昭公八年,楚师灭陈。十一年楚灭蔡。
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季氏将有逐君之变。其后宋三臣、曹会皆以地叛(2),蔡、莒逐其君(3),吴败中国杀二君(4)。
(1)昭公十九年:前523年。五月己卯:五月十六日。(2)宋三臣:指宋华亥、向宁、华定。鲁昭公二十年,宋三臣出奔陈。二十一年自陈入宋南里以叛。曹会:曹大夫公孙会。鲁昭公二十年曹会自■(曹会之邑)出奔宋。(3)蔡、莒逐其君:鲁昭公二十一年,蔡人逼迫蔡侯朱出奔楚。鲁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被国人所逐,出奔鲁。(4)吴败中国杀二君:鲁昭公二十三年七月,吴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髠、沈子逞灭。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周景王崩,刘、单立王子猛,尹氏立子朝(2)。其后季氏逐昭公,黑肱叛邾(3),吴杀其君僚(4),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5)。
(1)(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八月乙未:八月二十六日。(2)刘、单:刘蚠、单旗。王子猛:周景王子。尹氏:周朝世卿。王子朝:周景王之长庶子。(3)黑肱:邾大夫。鲁昭公三十一年,黑肱以滥(邾邑)奔鲁。(4)吴杀其君僚:鲁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吴王僚。(5)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鲁定公十年、十一年,宋大夫辰、仲它、石、公子地、乐大心相继以叛。鲁定公十三年,晋荀寅、士吉射入朝歌以叛。
哀公三年“四月甲午,地震(1)”。刘向以为是时诸侯皆信邪臣,莫能用仲尼(2),盗杀蔡侯(3),齐陈乞弑君(4)。
(1)哀公三年:前492年。四月甲午:朔日。(2)仲尼:孔子之字。(3)盗杀蔡侯:鲁哀公四年,公孙翩射杀蔡昭侯。(4)陈乞:齐大夫陈僖子。鲁哀公六年,陈乞杀其君茶(齐景公之子安孺子)。
惠帝二年正月(1),地震陇西(2),厌(压)四百余家。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3),地震,厌(压)杀人。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4),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5),北海琅邪坏祖宗庙城郭(6),杀六千余人。元帝永光三年冬(7),地震,绥和二年九月丙辰(8),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9),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1)惠帝二年:前193年。(2)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3)征和二年:前91年。八月癸亥:八月二十日。(4)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壬寅:四月二十九日。(5)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6)北海、琅邪:皆郡名。北海郡治营陵(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琅邪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7)永光三年:前41年。(8)绥和:上脱“成帝”二字(王念孙说)。绥和二年:前7年。九月丙辰:九月二十一日。(10)京师:指长安。
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1)”。《榖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2),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霸)道(3),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霸)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4),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悟),天子蔽晦(5)。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6),晋败天子之师(7),莫能征讨,从是陵迟(8)。《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霸)道将移于晋文(9),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10),晋怀公杀于高梁榖。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12),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1)鳌公十四年:前646年。八月辛卯:八月五日。沙麓,山名。或以为沙山之麓。在今河北大名县东。(2)属:连接。(3)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4)逮:及也。(5)蔽晦:谓被掩蔽而暗。(6)二大夫:指召伯、毛伯。(7)晋败天子之师:晋败天子之军于贸戎。(8)陵迟:衰败。(9)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10)釐公二十四年:前636年。(11)晋怀公:谓子图,晋惠公之子。被杀于高梁(晋地)。(12)小人剥庐:《易·剥卦》上九爻辞。剥庐:击毁庐舍,言凶也。
成公五年“夏,梁山崩,(1)。《榖梁传》曰壅河三日不流(2),晋君帅(率)群臣而哭之(3),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4),厉公以弑(5)。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宁出卫献(6),三家逐鲁昭(7),单、尹乱王室(8)。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9);崩,弛崩也(10)。古者三代命祀(11),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12)。是岁岁在鹑火(13),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1)成公五年:前586年。梁山:中国梁山有多处。此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市东,离黄河不远之处。(2)壅河:堵塞黄河。(3)晋君:晋景公。(4)三卿:指郤犨、郤锜、郤至。(5)厉公以弑:晋厉公杀三卿,而栾书、中行偃又杀厉公。事在鲁成公十七年。(6)孙、宁:孙林父,宁殖,皆卫大夫。卫献:卫献公,名■,定公之子。孙、宁逐出卫献公,事在鲁襄公十四年,(7)三家:指鲁国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鲁昭公。三家逐鲁昭公,事在鲁昭公末年。(8)单、尹:指单旗、尹氏。单、尹乱周室,即争立王子猛、王子朝事。(9)望:遥望而祭之称。(10)弛崩:逐渐汰散。(11)三代:夏、商、周。(12)周必复:谓终而复始的循环。(13)岁:岁垦(即木星)。古人发现岁星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将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次)。岁星一年在一次,据此以纪年。鹑火:十二星次之一。
高后二年正月(1),武都山崩(2),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3),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4),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5)。贾谊、鼌错谏(6),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7),齐楚七国起兵百余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8),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1)高后二年:前186年。(2)武都:郡名。治武都(在今甘肃武都东北)。(3)文帝元年:前179年。(4)此处有脱文。王念孙曰:“案:此依《汉纪·孝文纪》作‘齐楚地震,山崩,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此因地震,故山崩而水溃出也。且上下文皆纪山崩之事,则此亦当有‘崩’字明矣。《文纪》亦云‘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5)悼惠王庶子六人: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晧、济南王辟光。(6)贾谊、鼌错:本书均有传。(7)景帝三年:前154年。是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8)春秋四国:指宋、卫、陈、郑四国。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1),犍为柏江山崩(2),捐江山崩,皆壅江水(3),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元延三年正月丙寅(4),蜀郡岷山崩(5),壅江(6),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7),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8),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9),从参至辰(10),殆必亡矣。其后三世无嗣,王莽篡位(11)。
(1)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丙戌:二月二十七日。(2)犍为:郡名。治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东)。(3)柏江、捐江:今不知其为何水,大约在今四川彭山县、乐山县一带。沈钦韩曰:“《水经注》江水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竟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也。”(4)元延三年:前10年。正月丙寅:正月十日。(5)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岷山:今岷山。(6)江:今岷江。(7)岐山: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8)蜀汉:蜀郡、汉中郡。(9)星孛(bèi,又读bó):星芒四出扫射的现象。摄提、大角:皆星名,均属亢宿。(10)参:星宿名。在西方。辰:心宿。在东方。(11)以上言金木水火沴土。
传曰:“皇之不极(1),是谓不建,厥咎眊(2),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1)皇极:帝王统治的原则。(2)眊:目不明。引申为昏愦,糊涂。
“皇之不极,是谓不建”,皇,君也。极,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视听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失在眊悖(1),故其咎眊也。王者自下承天理物。云起于山,而弥于天(2);天气乱,故其罚常阴也。一曰:上失中,则下强盛而蔽君明也。《易》曰“亢龙有悔,贵而亡(无)位,高而亡(无)民,贤人在下位而亡(无)辅”(3),如此,则君有南面之尊,而亡(无)一人之助,故其极弱也。盛阳动进轻疾(4)。礼,春而大射(5),以顺阳气。上微弱则下奋动,故有射妖。《易》曰“云从龙”(6),又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7)。阴气动,故有龙蛇之孽。于《易》,乾为君为马,马任用而强力,君气毁,故有马祸。一曰,马多死及为怪(8),亦是也。君乱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诛,则有篡弑之祸,故有下人伐上之疴。凡君道伤者病天气,不言五行沴天,而曰“日月乱行,星辰逆行”者,为若下不敢沴天,犹《春秋》曰“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败之者,以自败为文,尊尊之意也。刘歆皇极传曰有下体生上之疴。说以为下人伐上,天诛已成,不得复为疴云。皇极之常阴,刘向以为《春秋》亡(无)其应。一曰,久阴不雨是也。刘歆以为自属常阴。
(1)悖:惑也。(2)弥:满也。(3)《易》曰等句:引文见《易传·乾卦》。亢龙:比喻统治者居高贵之位。意谓统治者无人君之德,民不拥护,朝无贤臣,故动而有悔。(4)疾:速也。(5)大射:君将祭,与群臣射,谓之大射。(6)云从龙:《易传·乾卦》九五文言。(7)又曰等句:引文见《易传·系辞下》。此言龙蛇屈以求伸。蛰,潜藏。(8)马多死及为怪:沈钦韩曰:“《隋志》引《洪范五行传》曰:逆天气,故马多死。又曰:马者,兵象,将有寇戎之事,故马为怪。”
昭帝元平元年四月崩(1),亡(无)嗣,立昌邑王贺(2)。贺即位,天阴,昼夜不见日月。贺欲出,光禄大夫夏侯胜当车谏曰(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欲何之(4)?”贺怒,缚胜以属(嘱)吏(5),吏白大将军霍光(6)。光时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7)。光让安世(8),以为泄语,安世实不泄,召问胜。胜上《洪范五行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不敢察察言(9),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读之,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数日卒共废贺,此常阴之明效也。京房《易传》曰:“有霓、蒙、雾,雾上下合也。蒙如尘云。霓,日旁气也。其占曰:后妃有专(10),霓再重,赤而专,至冲旱(11)。妻不一顺,黑霓四背,又白霓双出日中,妻以贵高夫,兹谓擅阳,霓四方,日光不阳,解而温(12)。内取(娶)兹谓禽(13),霓如禽,在日旁,以尊降妃,兹谓薄嗣,霓直而塞,六辰乃除(14),夜星见而赤。女不变始(15),兹谓乘夫,霓白在日侧,黑霓果之(16),气正直。妻不顺正,兹谓擅阳,霓中窥贯而外专。夫妻不严兹谓媟(17),霓与日会,妇人擅国兹谓顷(倾),霓白贯日中,赤霓四背。適(嫡)不答兹谓不次(18),霓直在左,霓交在右。取于不专,兹谓危嗣,霓抱日两未及。君淫外兹谓亡,霓气左日交于外。取不达兹谓不知,霓白夺明而大温,温而雨。尊卑不别兹谓媟,霓三出三已,三辰除(19),除则日出且雨。臣私禄及亲,兹谓罔辟(20),厥异蒙,其蒙先大温,已蒙起,日不见(现)。行善不请于上,兹谓作福,蒙一日五起五解。辟不下谋,臣辟(僻)异道,兹谓不见(现),上蒙下雾,风三变而俱解。立嗣子疑,兹谓动欲,蒙赤,日不明。德不序兹谓不聪,蒙,日不明,温而民病,德不试(21),空言禄,兹谓主窳臣夭(22),蒙起而白。君乐逸人兹谓放,蒙,日青,黑云夹日,左右前后行过日。公不任职,兹谓怙禄(23),蒙三日,又大风五日,蒙不解。利邪以食,兹谓闭上,蒙大起,白云如山行蔽日。公惧不言道(24),兹谓闭下,蒙大起,日不见(现),若雨不雨,至十二日解,而有大云蔽日。禄生于下,兹谓诬君,蒙微而小雨,已乃大雨。下相攘善,兹谓盗明,蒙黄浊。下陈功,求于上,兹谓不知,蒙,微而赤,风鸣条,解复蒙,下专刑兹谓分威,蒙而日不得明。大臣厌(压)小臣兹谓蔽,蒙微,日不明,若解不解,大风发,赤云起而蔽日。众不恶恶兹谓闭(25),蒙,尊卦用事(26),三日而起,日不见(现)。漏言亡(无)喜,兹谓下厝用(27),蒙微,日无光,有雨云,雨不降,废忠惑佞兹谓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兹谓不明,蒙浊,夺日光。公不任职,兹谓不绌,蒙白,三辰止,则日青,青而寒,寒必雨。忠臣进善君不试(28),兹谓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众在位,兹谓覆国,蒙微而日不明,一温一寒,风扬尘。知佞厚之兹谓庳(29),蒙甚而温。君臣故粥兹谓悖(30),厥灾风雨雾,风拔木,乱五谷,已而大雾。庶正蔽恶,兹谓生孽灾,厥异雾。”此皆阴云之类云(31)。
(1)元平元年:前74年。(2)昌邑玉贺:本书《武五子传》附传。(3)夏侯胜:本书卷七十五、八十八有其传。当:遮阑;阻当。(4)何之:往哪去。(5)嘱吏:交给官吏(审处)。(6)白:报告。霍光:本书有其传。(7)张安世:张汤之子。本书《张汤传》附传。(8)让:责备。(9)察察:辨明;分析。(10)专:贝也。(11)霓再重,赤而专,至冲旱:孟康曰:“若五月再重,赤而员,至十一月旱也。”(12)解而温:蒙气解而温(服虔说)。(13)取:通“聚”。禽:迷乱。(14)六辰:谓从卯至申,即卯、辰、巳、午、未、申。(15)女不变始:始贵高于夫,终行此不变。(16)果:当读为“裹”(杨树达说)。(17)媟(xiè):狎慢;不恭敬。(18)嫡不答:意谓妻有承顺之心,而夫不报答。适:通“嫡”。正妻。答:报也。或曰答,对也。(19)霓三出三巳,三辰除:韦昭曰“若从寅至辰也。霓旦现西,晏则雨。”(20)周:欺也。辟(bì):国君。(21)试:任用。(22)窳(yǔ):愚劣。夭:屈抑。(23)怙(hù):倚仗,依靠。(24)惧:疑作“拒”。王先谦曰:“‘惧’,疑‘拒’,声近而讹。拒下使不言道,所谓闭下也。作‘惧’则无义。”(25)恶(wū)恶(è):憎恨邪恶。(26)尊卦:有二说。一说指乾、坤卦(孟康说)。一说谓之方伯卦,指震、兑、坎、离等卦(臣瓒说)。(27)厝(cuò):通“错”。错杂。(28)试:任用。(29)知佞厚之:知邪佞而优待之。庳:痹“”之误。盖知佞而不能远,近于麻痹不仁也。(杨树达说)(30)弼:违背。悖:惑也。(31)以上言恒阴。
严公十八年“秋(1),有蜮”。刘向以为蜮生南越。越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曰蜮。蜮犹惑也,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处,甚者至死。南方谓之短弧(2),近射妖,死亡之象也。时严将取齐之淫女(3),故蜮至。天戒若曰,勿取(娶)齐女,将生淫惑篡弑之祸。严不寤(悟),遂取之。入后淫于二叔,二叔以死,两子见弑,夫人亦诛。刘歆以为蜮,盛暑所生,非自越来也。京房《易传》曰:“忠臣进善君不试(4),厥咎国生蜮。”
(1)庄公十八年:前676年。蜮(rù):即螣。一种食禾苗的害虫。或谓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2)短弧:师古曰,“即射工也,亦呼水弩。”(3)严:庄公。(4)试:任用。
史记鲁哀公时(1),有隼集于陈廷而死(2),楛矢贯之(3),石砮(4),长尺有咫(5)。陈闵公使使问仲尼(6),仲尼曰:“隼之来远矣!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蛮,使各以方物来贡,肃慎贡咫矢(7),石砮长尺有咫。先王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毋忘服(8),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9)。刘向以为隼近黑祥,贪暴类也;矢贯之,近射妖也;死于廷,国亡表也。象陈眊乱,不服事周,而行贪暴;将致远夷之祸,为所灭也。是时中国齐晋、南夷吴楚为强,陈交晋不亲,附楚不固,数被二国之祸。后楚有白公之乱(10),陈乘而侵之(11),卒为楚所灭(12)。
(1)鲁哀公:春秋时鲁君。前494——前468年在位。(2)隼(sǔn):乌纲、隼科各种类的通称。陈:春秋时陈国。廷:殿廷。(3)楛(hù)矢:以楛木做干的矢。楛木,荆类。贯:射穿。(4)咫(nú):石制的箭镞。(5)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曰咫。(6)陈闵公:名周,陈怀公之子。《国语·鲁语》作“陈惠公”,疑误。(7)肃慎:古族名。在今东北地区。(8)服:事也。(9)求之故府,果得之:意谓陈国库藏中果然还有楛矢。(10)白公:名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建遇谗,奔郑而死。胜在吴,称白公。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因而作乱。事在鲁哀公十六年。(11)陈乘而侵之:陈国乘白公之乱而侵楚。事在鲁哀公十七年。(12)为楚所灭:鲁哀公十八年,陈被楚所灭。以上言射妖。
史记夏后氏之衰,有二龙止于夏廷,而言“余,褒之二君也(1)”。夏帝卜杀之,去之(2),止之(3),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4),乃吉。于是布币策告之(5)。龙亡而漦在,乃椟去(弆)之(6)。其后夏亡,传椟于殷周,三代莫发(7),至厉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廷,不可除也。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8),漦化为玄鼋(9),入后宫,处妾遇之而孕(10),生子,惧而弃之。宣王立,女童谣曰:“檿弧萁服,实亡周国(11)。”后有夫妇鬻是器者(12),宣王使执而漻(戮)之。既去,见处妾所弃妖子,闻其夜号,哀而收之,遂亡奔褒(13)。后褒人有罪,入妖子以赎,是为褒姒,幽王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王废申后及太子宜咎,而立褒姒、伯服代之。废后之父申侯与缯西畎戎共攻杀幽王(14)。《诗》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15)。”刘向以为夏后季世(16),周之幽、厉,皆悖乱逆天,故有龙鼋之怪,近龙蛇孽也,漦,血也,一曰沫也。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女童谣者,祸将生于女,国以兵寇亡也。
(1)褒:古部落名。(2)去:驱逐。(3)止:拘留。(4)漦(lí):涎沫。(5)布币策告之:奠币为礼,读策辞而告之。(6)椟:柜。去:通“弆(jǔ)””,藏也。(7)发:打开。(8)噪:疑为“澡”。漦为沫水,妇人裸体而洗澡,在情理之中。(9)玄:黑色。鼋(yuán):俗称“癞头鼋”。或谓蜥蜴。(10)处妾:宫中之处女(童女)。(11)檿(yǎn)弧:以山桑制成的弓。萁:草名。似获而细,可以织服,萁服:以萁草编织的箭袋。(12)鬻(yù):卖。(13)亡:逃也。(14)缯:古国名。畎戎:即大戎。(15)《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正月》赫赫:盛貌。宗周:镐宗。(16)季世:末世。
《左氏传》昭公十九年(1),龙斗于郑时门之外洧渊(2)。刘向以为近龙孽也。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3),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4)。是时子产任政(5),内惠于民,外善辞令,以交三国,郑卒亡(无)患,能以德消变之效也。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厥妖龙斗。”
(1)昭公十九年:前523年。(2)郑:春秋时郑国。时门:城南门。洧渊:潭名。洧水源于阳城山(今河南登封县东北),流经密县,过新郑县南,为洧渊潭。(3)摄:夹处。(4)不能修德三句:意谓如果不修德,则面对三个强国,必然危亡。(5)子产:郑国的贤臣。
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1),有两龙见(现)于兰陵廷东里温陵井中(2),至乙亥夜去(3)。刘向以为龙贵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诸侯将有幽执之祸。其后吕太后幽杀三赵王(4),诸吕亦终诛灭。京房《易传》曰:“有德遭害,厥妖龙见井中(5)。”又曰:“行刑暴恶,黑龙从井出。”
(1)惠帝二年:前193年。正月癸酉:正月四日。 (2)现于兰陵廷东里温陵井中:《孝事纪》作“现兰陵家人井中。”温陵:人姓名。(3)乙亥:(正月)六日。(4)三赵王: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5)《易传》曰等句:沈钦韩曰:“此下脱成帝时黑龙现东莱事。”
《左氏传》鲁严公时有内蛇与外蛇斗郑南门中,内蛇死(1)。刘向以为近蛇孽也。先是郑厉公劫相祭仲而逐兄昭公代立(2)。后厉公出奔(3),昭公复入(4)。死,弟子仪代立(5)。厉公自外劫大夫傅瑕(6),使僇(戮)子仪(7)。此外蛇杀内蛇之象也。蛇死六年,而厉公立。严公闻之,问申曰(8):“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亡(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故有妖。”京房《易传》曰:“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国门斗。”
(1)鲁严(庄)公:春秋时鲁君。自前693年至前662年在位。(2)郑厉公:春秋时郑君。前70O——前697年在位。祭仲:祭封人仲足。(3)出奔:出奔于蔡,(4)昭公复入:昭公于鲁桓公十五年六月复归郑。二年死。(5)弟子仪代立:此鲁桓公十八年事。(6)傅瑕:郑大夫。(7)使戮子仪:郑厉公使傅瑕戮子仪,复立。事在鲁庄公十四、十五年。(8)申:鲁大夫。
《左氏传》文公十六年夏(1),有蛇自泉宫出(2),入于国(3),如先君之数(4)。刘向以为近蛇孽也。泉宫在囿中,公母姜氏尝居之,蛇从之出,象宫将不居也。《诗》曰:“维虺维蛇,女子之祥(5)。”又蛇入国,国将有女忧也。如先君之数者,公母将薨象也。秋,公母薨。公恶之,乃毁泉台。夫妖孽应行而自见(现),非见(现)而为害也。文不改行循正,共(恭)御厥罚,而作非礼,以重其过。后二年薨,公子遂杀文之二子恶、视(6),而立宣公(7)。文公夫人大归于齐(8)。
(1)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2)泉宫:此宫在郎(邑名,在曲阜南郊)。(3)国:指鲁都曲阜。(4)先君:指鲁文公之前的鲁国,自伯禽至僖公凡十七君。为先君之数:即谓十七条蛇。(5)《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斯干》。虺(huǐ):毒蛇。虺蛇是阴类,故象徵女子。(6)恶:即子赤。视:子赤之母弟。(7)宣公:春秋时鲁君。前608——前591年在位。
(8)文公夫人:即哀姜。大归:妇女出嫁后,又归于娘家,称大归。哀姜本齐女,出而归齐,故曰大归。
武帝太始四年七月(1),赵有蛇从郭外入(2),与邑中蛇斗孝文庙下,邑中蛇死。后二年秋,有卫太子事(3),事自赵人江充起(4)。
(1)太始四年:即公元前93年。(2)赵:西汉时王国名。郭:城郭。(3)卫太子:武帝卫皇后生,名据。本书《武五子传》有传。(4)事自赵人江充起:江充与巫蛊事件,见本书《卫太子传》。以上言龙蛇之孽。
《左氏传》定公十年(1),宋公子地有白马驷(2),公嬖向魋欲之(3),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予之(4)。地怒,使其徒抶而夺之(5)。魋惧将走,公闭门而泣之(6),目尽肿。公弟辰谓地曰:“子为君礼(7),不过出竟(境),君必止子。”地出奔陈,公弗止。辰为之请,不听。辰曰:“是我■(诳)吾兄也(8),吾以国人出,君谁与处?”遂与其徒出奔陈。明年俱入于萧以叛(9),大为宋患,近马祸也。
(1)定公十年:前500年。(2)公子地:宋景公之庶母弟。驷:四马曰驷。(3)公:指宋景公。劈(bì):爱宠幸的人。向魋(tuí):宋司马桓魋。(4)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5)抶(chì):击也。(6)泣之:向魋哭泣以挽留之。(7)子为君礼:谓您待君之札。(8)■(guàng,又读kuáng):通“诳”。诳骗。(9)萧:宋邑: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史记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马生人(1),昭王二十年牡马生子而死(2)。刘向以为皆马祸也。孝公始用商君攻守之法(3),东侵诸侯,至于昭王,用兵弥烈(4)。其象将以兵革抗极成功,而还自害也。牡马非生类,妄生而死,犹秦恃力强得天下,而还自灭之象也。一曰,诸畜生非其类,子孙必有非其姓者,至于始皇,果吕不韦子(5)。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亡(无)天子(6),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
(1)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2)昭王二十年:前287年。牡马:公马。(3)商君:商鞅:(4)弥:更加。烈:猛烈。(5)始皇,果吕不韦子:关于秦始皇为吕不韦子,事详《史记·吕不韦列传》。(6)无天子:其上当有“上”字。钱大昕曰:“《搜神记》作‘上无天子’。”玉念孙曰:“《开元占经·马占》引此‘无’上有‘上’字,是也。‘上无天子’,语出《公羊传》。”沈钦韩曰:“《续汉志》及《晋志》引京房有‘上’字,此脱。”
文帝十二年(1),有马生角于吴(2),角在耳前,上乡(向)。右角长三寸,左角长二寸,皆大二寸。刘向以为马不当生角,犹吴不当举兵乡(向)上也,是时,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3),内怀骄恣,变见(现)于外,天戒早矣。王不寤(悟),后卒举兵,诛灭。京房《易传》曰:“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兹谓贤士不足。”又曰:“天子亲伐,马生角。”
(1)文帝十二年:前168年。(2)吴:西汉时吴王国。(3)吴王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四郡:东阳郡、鄣郡、会稽郡、吴郡。楚汉之际,会稽郡析出吴郡。
成帝绥和二年二月(1),大厩马生角,在左耳前,围长各二寸。是时王莽为大司马,害上之萌自此始矣。哀帝建平二年(2),定襄牡马生驹(3),三足,随群饮食,太守以闻。马,国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后侍中董贤年二十二为大司马(4),居上公之位,天下不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5),收贤印绶,贤恐,自杀,莽因代之,并诛外家丁、傅(6)。又废哀帝傅皇后,令自杀,发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祸也(7)。
(1)绥和二年:前7年。 (2)建平二年:前5年。 (3)定襄:郡名。治成乐(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4)董贤:本书《佞幸传》有其传。(5)王太后:元后王政君,王莽之姑。(6)诛外家丁、傅:事详本书《外戚传》。(7)以上言马祸。
文公十一年(1),“败狄于咸”(2)。《榖梁》、《公羊传》曰,长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鲁(3),一者之齐(4),一者之晋(5)。皆杀之,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6)。何以书?记异也。刘向以为是时周室衰微,三国为大,可责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礼义,大为夷狄之行,将至危亡。其后三国皆有篡弑之祸(7),近下人伐上之疴也。刘歆以为人变,属黄祥。一曰,属裸虫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凡人为变,皆属皇极下人伐上之疴云。京房《易传》曰:“君暴乱,疾有道,厥妖长狄入国。”又曰:“丰其屋(8),下独苦。长狄生,世主虏。”
(1)文公十一年:前616年。 (2)狄:古族名。咸:鲁地。(3)一者之鲁:指侨如,伐鲁时为叔孙得臣所获。(4)一者之齐:指荣如。齐襄公二年代齐,为王子成父所获。(5)一者之晋:指焚如。宣公十五年,晋灭潞国而灭之。(6)轼:车前横木。(7)三国皆有篡弑之祸:鲁文公薨,襄仲弑恶、视而立宣公;齐国连称、管至父弑襄公而立无知;晋国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而立悼公。(师古说)或谓齐襄公之弑在鲁庄公八年,去文公远矣,此当谓邴歜阎职弑懿公事。(陈景云说)(8)丰其屋:《易·丰卦》上六爻辞。丰:大也。
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1),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2)。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奢淫暴虐,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3),经数千里。故大人见于临洮,明祸乱之起。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陈胜发(4)。
(1)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2)临洮:县名。今甘肃岷县。(3)辽东:郡名。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4)陈胜:本书有其传。
史记魏襄王十三年(1),魏有女子化为丈夫。京房《易传》曰:“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厥咎亡。”一曰,男化为女,宫刑滥也;女化为男,妇政行也。
(1)魏襄王十三年:前343年。
哀帝建平中(1),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2),嫁为人妇,生一子。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无)继嗣,自相生之象。一曰,嫁为人妇生一子者,将复一世乃绝。
(1)建平:哀帝年号,共四年(前6——前3)。(2)豫章:郡名。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1),山阳方与女子田无啬生子(2)。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收养。
(1)建平四年:前3年。 (2)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方与:县名。在今山东鱼台县西,稍北。田无啬:姓田,名无啬。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1),朔方广牧女子赵春病死(2),敛棺积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见夫死父(3),曰:“年二十七,不当死。”太守谭以闻。京房《易传》曰:“‘干父之蛊,有子,考亡(无)咎,(4)。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遑)(5),亦重见先人之非(6),不则为私,厥妖人死复生。”一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
(1)元始元年:即公元1 年。(2)朔方:郡名。治朔方(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广牧:县名。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3)夫死父:夫之故父。(4)《易传》曰等句:引文为《易·蛊卦》初六爻辞。原意谓匡正父不正行为,有子如此,则父自无咎。(5)皇:通“遑”。闲暇:有暇。(6)重:犹“难”。
六月,长安女子有生儿,两头异颈面相乡(向),四臂共匈(胸)俱前乡(向),尻上有目长二寸所(1)。京房《易传》曰:“‘睽孤,见豕负涂,(2),厥妖人生两头。下相攘善,妖亦同。人若六畜首目在下,兹谓亡(无)上,正将变更。凡妖之作,以谴失正,各象其类。二首,下不壹也(3);足多(4),所任邪也;足少,下不胜任,或不任下也。凡下体生于上,不敬也;上体生于下,媟渎也;生非其类,淫乱也;人生而大,上速成也;生而能言,好虚也。群妖推此类,不改乃成凶也。”
(1)尻(kāo):脊骨的未端;臀部。(2)《易传》曰等句:引文为《易传·睽卦》上九象辞。腰孤:即遗腹孤儿。睽,目不相见。即出生时未见其父。孤,无父曰孤。负:疑借为“伏”。涂:读为“途”。道路。(高亨说)(3)下不一:当作“上不一”。王念孙曰:“‘下不一’,当为‘上不一’。人首在上,故上下专一,则人生二首,上文所谓各象其类也。今作‘下’者,涉上下文诸‘下’字而误。《汉纪》作‘二首,上不一也’,是其证。”(4)足多:当作“手多”。王念孙曰:“‘足多,当为‘手多’。此承上文“四臂共胸’而言,故曰手多。今作‘足’者,亦涉下文足字而误。《汉纪》作‘手多,下僭滥也’。《开元占经·人占篇》引此《志》作‘手多,所任邪也’,是其证。”
景帝二年九月(1)、胶东下密人年七十余(2),生角,角有毛。时胶东、胶西、济南、齐四王有举兵反谋,谋由吴王濞起,连楚、赵(3),凡七国。下密,县居四齐之中(4);角,兵象,上乡(向)者也;老人,吴王象也;年七十,七国象也。天戒若曰,人不当生角,犹诸侯不当举兵以乡(向)京师也;祸从老人生,七国俱败云。诸侯不寤(悟),明年吴王先起,诸侯从之,七国俱灭。京房《易传》曰:“冢宰专政(5),厥妖人生角。”
(1)景帝二年:前155年。(2)胶东)王国名。治即墨(在今山东莱西县西南)。下密:县名。今山东昌邑县。(3)楚、赵:皆王国名。(4)四齐:胶东、胶西、济南、齐四王国,本故齐地,故谓之四齐。(5)家宰:周代官名。掌邦治,统百官。
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1),京师相惊,言大水至。渭水虒上小女陈持弓年九岁(2),走入横城门,入未央宫尚方掖门(3),殿门门卫户者莫见(4),至句盾禁中而觉得(5)。民以水相惊者,阴气盛也。小女而入官殿中者,下人将因女宠而居有宫室之象也。名曰持弓,有似周家■弧之祥。《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6)。”是时,帝母王太后弟凤始为上将(7),秉国政,天知其后将威天下而入宫室,故象先见(现)也。其后,王氏兄弟父子五侯秉权,至莽卒篡天下,盖陈氏之后云。京房《易传》曰:“妖言动众,兹谓不信,路将亡(无)人,司马死。”
(1)建始三年:前30年。十月:“七月”之误。参考《成纪》。七月丁未:七月二十八日。是年十月己酉朔,无丁未。(2)虒(sí)上:地名。(3)尚方:官署名。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掖门:宫中的旁门。(4)门卫:宫门卫士。户者:司户之人。(5)句盾:官署名。属少府。禁中:宫中。觉得:发觉而捕得。(6)《易》曰等句:引文见《易传·系辞下》。(7)王太后:元后王政君。
成帝绥和二年八月庚申(1),郑通里男子王褒衣绛衣小冠(2),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3),上前殿,入非常室中(4),解帷组结佩之(5),招前殿署长业等曰(6):“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褒故公车大谁卒(7),病狂易(8),不自知入宫状,下狱死。是时王莽为大司马,哀帝即位,莽乞骸骨就第(9),天知其必不退,故因是而见(现)象也。姓名章服甚明,径上前殿路寝,入室取组而佩之,称天帝命,然时人莫察。后莽就国,天下冤之,哀帝征莽还京师。明年帝崩,莽复为大司马,因是而篡国。
(1)绥和二年:前7年。八月庚申:是年八月丙寅朔,无庚申。 (2)郑:县名。今陕西华县。通里:里名。(3)入北司马门殿东门:入司马门,又入殿之东门。(4)非常室:室名。在未央宫中。(5)帷:帷帐。组:用丝织成的阔带子。佩:佩带。(6)前殿署长:主管前殿之官。属少府。(7)公车大谁卒:公车令之卫土(陈直说)。沈钦韩曰:“案,掌门卫者,见人辄呵问曰‘谁’,故取以为名。大谁长,属公车司马令。”(8)狂易:疯狂失常。(9)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或借它故请求退职的用语。言使骸骨得归葬其故乡。就第:回归故居。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1),民惊走,持稿或棷一枚(2),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披)发徒践(3),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4)。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阡)佰(陌),设张博具(5),歌舞祠西王母(6)。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是时帝祖母傅太后骄,与(预)政事(7),故杜邺对曰(8):“《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筹,所以纪数。民,阴,水类也。水以东流为顺走,而西行,反类逆上。象数度放溢,妄以相予,违忤民心之应也。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弈,男子之事。于街巷仟(阡)佰(陌),明离■内(9),与(预)疆外。临事盘乐,炕阳之意。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门,人之所由;枢,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10)。今外家丁、博并侍帷幄,布于列位。有罪恶者不作辜罚,亡(无)功能者毕受官爵。皇甫、三桓(11),诗人所刺,《春秋》所讥,亡(无)以甚此。指象昭昭,以觉圣朝,奈何不应!”后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临朝,王莽为大司马,诛灭丁、傅。一曰丁、傅所乱者小,此异乃王太后、莽之应云(12)。
(1)建平四年:前3年。(2)稿:禾秆。棷(zōu):通“菆”。麻杆。(3)徒践:谓徒跣。赤足步行。(4)京师:指长安。(5)博具:博戏之具。
(6)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7)与:读曰“预”。干预。(8)杜邺:本书卷八十五有传。(9)■(niè):门橛,门中央所竖的短木。(10)其:当为“甚”。王念孙曰:“‘其’当为‘甚’。谓所陈灾异之象甚明甚著也。《汉纪·孝哀纪》作‘甚明著’,是其证。”(11)皇甫: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所刺的“皇父卿士”。皇甫,人名。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三桓:春秋时鲁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皆鲁桓公之后)。《春秋》多处讥之。(12)以上言下人伐上之疴。
汉书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新注
施丁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