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新注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说明】本卷表述西汉外戚、恩泽侯者的情况。这个表是新创,以侯者为经,以世系为纬,专记外戚、恩泽之封侯,以明封爵日滥,反映出西汉外戚日益权重、丞相谄媚受封的时代特点。表序指出立表旨趣和主要内容,所论“爵以功为先后,官用能为次序”,“孝景将侯王氏,条侯犯色”,似是讽刺对外戚、宠臣封侯之事,不是因功劳才能,遵故事旧例,而是凭君主好恶,靠裙带关系。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1),修废举逸(2),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3)。世代虽殊,其揆一也(4)。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5),求聘四皓(6),过魏则宠无忌之墓(7),适赵则封乐毅之后(8)。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官用能为次序。后嗣共(恭)已遵业,旧臣继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又畴咨前代(9),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10)。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11)。

  (1)兴灭继绝:兴灭国,继绝世。(2)废:指原先的典章制度。逸:逸民。(3)传称武王克殷等句:师古曰:“《礼记》‘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此其事也。”(4)揆(kuí):尺度,准则。(5)六国:指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六国。(6)四皓:汉初四隐士,名东园公、绮里奇、夏黄公、角里先生。(7)无忌:人名。即魏公子信陵君。(8)封乐毅之后:封乐毅之孙乐叔,号华成君。见《高纪》。(9)畴咨:访问、记求之意。(10)《武帝记》载,元鼎四年,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11)《成帝纪》载,绥和元年,封殷后孔吉为殷绍嘉侯。世:嗣。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1),侯者二人(2)。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3),釐侯犯色(4)。卒用废黜(5)。最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6),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7),浸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8)。

  (1)与:参与。(2)侯者二人:指吕后兄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3)王氏:指景帝王皇后兄王信。(4)釐侯:即条侯周亚夫。犯色:意谓违背君意。(5)卒用废黜:谓景帝默然而沮(杨树达说)。(6)《春秋》褒纪之义:应劭曰:“《春秋》,天子将纳后于纪,纪本子爵也,故先褒为侯,言王者不娶于小国。”(7)《大雅》申伯之意:应劭曰:‘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8)别而叙之:所封不符侯功臣之约,不可附于功臣侯表,故别叙之。

  

  

  

  (1)周吕:济阴郡有吕都县。今武:谥。(2)按例,“佐定天下”下当有“侯”字。(3)鄜:《史表》作“郦”。鄜:冯翊之县。郦:南阳之县。(4)四年:疑误。自高祖九年至高后元年,除封王之年以计之,凡十一年。(5)腄:东菜之县。(6)庀:音pǐ(7)汶:“洨”之误。县名,属沛郡。

  

  

  (1)建成:沛郡之县。(2)六年:上文已有,此衍。四月:《史表》作“正月”,是。是年四月乙卯朔,无丙戌。(3)此格首当标“沛”字参考《史表》。沛,沛郡之县。(4)孝惠二年:“二”当作“三”。吕释之封后九年薨,应在孝惠二年,侯则应嗣于孝惠三年。(5)七年:谓孝惠七年。参考《史表》。(6)国:“园”之误。(7)不其:琅邪之县。(8)汉阳:当作“胡陵”,即湖陵,山阳之县。(9)扶柳:信都之县。(10)襄城:颖川之县。(11)三年:当作“二年”。

  

  

  (1)壶关;上党之县。(2)六年:《史记》作“五年”。(3)昌平:上谷之县。大:即太。(4)二月:其上当补“四年”二字。(5)赘其:临淮之县。(6)滕:沛郡之县。(7)吕成:县名。《地理志》不见。(8)《索隐》云,《汉表》在琅邪。此格脱“琅邪”二字。(9)张释寺人:《史表》作“张泽”。(10)《索隐》云,《汉表》在东海,此格脱“东海”二字。

  

  

  (1)轵:河内之县。(2)七年:当作十年。(3)邬:太原之县。本纪作“靖郭”。(4)章武:勃海之县。(5)定:《史表》作“完”。(6)南皮:勃海之县。(7)二十一年:官本作“二十二年”,是。

  

  

  (1)魏其:琅邪之县。(2)盖:泰山之县。(3)元光:《史表》作“元狩”,是。(4)顷侯充:《史表》作“侯偃”,嗣于元狩三年,免于元鼎五年。夏燮曰:“侯受者,即偃之异名也。其顷侯充一世。疑借简。”按《汉表》必有失误。(5)武安:魏郡之县,食邑在鄃。(6)恬:《史表》作“梧”。(7)周阳:在河东郡闻喜东北。(8)祖:《史表》作“彭祖”。(9)三年:《史表》作“二年”,是。

  

  

  (1)长平:汝南之县。(2)《史表》在“朔方”下有“河南”二字。(3)二月:景佑本、《史表》作“三月”。(4)二十三年:“三”当作“二”。卫青自元朔二年至元封五年薨,止二十二年。(5)宜春:汝南之县。(6)五年:据《卫青传》卫伉嗣侯,六年,坐法免。(7)完:疑作“■”。(8)阴安:魏郡之县。(9)发干:东郡之县。(10)三百七十三户:《传》作六百五十户。(11)度:《史表》作“庆”。(12)高城:勃海之县。

  

  

  (1)冠军:在南阳郡。(2)嬗薨元封元年夏,见《郊祀志》。(3)乐平;东郡清县之聚邑所分置。(4)冠阳:《史表》仍作“冠军”。《地理志》无“冠阳”。(5)置:《史表》作“买”。(6)长社:颍川之县,盖析为周子南君邑。后为周承休县。,仍属颖川郡。(7)四年:自建昭三择阳朔元年,凡十三年。

  

  

  (1)郑:当为“邟”。参考《平纪》。(2)戊辰:《后汉书·光武纪》作“庚辰”。(3)卫公:据此表,姬武乃常之子,而《光武纪》以更为卫公为姬常。(4)观:东郡之县。(5)高平:临淮之县,乐通。析高平置,后省并。(6)丁丑:疑误。据《百官表》石庆为相在元鼎五年九月丙申。是年九月丙子朔,丁丑为二日,丙申为二十一日,封侯不应在为相之前。(7)平原:平原之县。牧丘,析平原置。(8)《史表》作“击匈奴,不至质,诛死,国除”。(9)蕲:沛郡之县。

  

  

  (1)博陆:博大陆平之意,嘉名。(2)北海、河间、东郡:初封于北海,食邑在此,后兼食河间、东郡。(3)景祐本在“桑乐侯安”上空一格,是也。(4)汤阴:河内之县。桀所食邑。(5)千乘:安所食邑。(6)十八年:“十”字衍。自元延元年至建平二年,止八年。(7)忠:《史表》作“贲”。(8)谭:《史表》作“翁君“。(9)四年:当作“二年”。(10)汝南:安平乃豫章之且,非汝南。

  

  

  (1)阳都:城阳之县。(2)敞:当为“勃”。(3)三十六年:“三”乃“二”之误,自建始四年嗣至绥和二年薨,止二十六年。(4)武始:魏郡之县。(5)今见:班氏自言作表时,此侯见在。(6)阳平:东郡之县。(7)四年:百衲本作“三年”,《宣纪》、《百官表》同。(8)八月辛未:有疑。据《宣帝纪》,封赏功臣霍光等二十余人,中有营平、平丘、昌水、阳城、爱氏五侯,皆在本始元年春,而此皆云“八月辛未”,未知孰是。(9)据《赵充国传》,元始中,修功臣后,复封赵充国曾孙■为营平侯。此表脱■世次。

  

  

  (1)《史作》作“坐受诸侯王金钱财,漏洩中事,诛死”。(2)肥城:泰山之县。(3)期:谓所期约之地。(4)於陵:济南之县。(5)盗都内钱:盗窃都内所藏之钱。都内令属大司农。(6)便:“史”之误。《杜周传》作“史乐成”,是。《霍光传》作“使乐成”,“使”为“史”之误,此“便”由“使”而误。(7)单父:山阳之县。(8)扶阳、萧,并沛郡之县。据此注,扶阳乃分萧所置。(9)湛:《传》作“沈”。

  

  

  (1)平恩:魏郡之县。(2)二十二年:自初元元年至建始四年,止二十年。(3)二十九年:自鸿嘉二年至建国三年,凡三十一年。(4)地节:此二字衍。壬戌:《百官表》作“壬辰”,是。地节三年六月丙戌朔,无壬戌。(5)弘:《史表》作“宾”。(6)柘:淮阳之县。高平,盖析柘县置。(7)平昌:平原之县。(8)帝舅:王无故、王武二人,皆史皇孙王夫人之弟。(9)三十八年:自鸿嘉元年至建武五年,共四十九年。王获在此期间,似有失爵事。(10)复获:师古曰:“以其失爵复之也。”此可证获曾失爵。⑾汝南:乐昌乃东郡之县,非汝南。又一说,徐广云:汝南郡细阳之池乡,汉之乐昌。

  

  

  (1)四年:上已出“四年”,此衍。(2)庆忌与飒之间,疑脱世次,或中绝;居摄时复封,故不相接。(3)乐陵:临淮之县。见《地理志》。(4)十一年:百衲本、官本作“十一年”,是。(5)郯:武阳、郯,并东海县。武阳,乃析郯而置。(6)初元二年:据《外戚传》,当作初元三年。(7)济阴:王先曰:“山阳有郜成者,盖即邛成之误,先属济阴者。”

  

  

  (1)安平:当作“平安”,见《史记·将相表》、《外戚传》。(2)癸卯:据《元帝纪》“癸卯”一脱“三月”二字。(3)五年:据《宣帝纪》,当是元康三年封,下平台、博望、乐成、博阳四侯同时封。此脱“元康三年”四字。(4)博望:南阳之县。(5)敞:《史表》作“延年”。

  

  

  (1)平氏:平氏、匀成,并南阳之县。乐成盖析平氏置。(2)元康三年:这四字,当置于将陵哀侯史曾栏内,此衍。二月:乃“三月”之误。(3)南顿:南顿、博阳,并汝南之县。博阳盖析南顿置。(4)赏:当作“辅”。定陶太后立号事,在建平元年,正辅为侯之时。(5)三年:景祜本、殿本作“四年”,是。(6)辅:当作“忠”。(7)甲子:《百官表》作“甲午”,是。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无甲子。(8)二十四年:自永光四年至阳朔四年,止二十年。“四”字衍。

  

  

  (1)据《霍光传》,宣帝封霍云为冠阳侯,此表漏载。(2)禁:《史表》名“杰”。(3)永光二年:据《外戚传》,禁薨于永光二年,凤嗣应在永光三年。(4)阳朔三年:据《成帝纪》,凤薨于阳朔三年,襄嗣应在阳朔四年。(5)安成:汉代侯国,有两安成,一属汝南,一属豫章;有两王崇,一建始封,一元始封。(6)述:《外戚传》作“术”。述、术、古通。(7)成都:《志》作“城都”。(8)四年:景祐、殿本作“二年”,似是。如此元延二年至绥和二年计,正四年;而河平二年至元瞎元年也正十六年。

  

  

  (1)三十年薨:据《王莽传》,立与仁同时为王莽所杀。此表但“三十年薨”,疑有脱误。(2)曾孙:“曾”字疑衍。据《外戚传》,丹为立少子,则泓乃立之孙。(3)高平侯:自平阿侯至此侯,所谓王氏五侯同晶封者是也。(4)置:《外戚传》作“买之”。

  

  

  (1)褒新:钱大昭曰:莽改汝南新蔡曰新迁。信、新古通。然则褒新亦即新蔡。(2)赏都:在汝南宜禄。王莽后更宜禄曰赏都亭。(3)南阳:《王莽传》云,国在新野之都乡,因为新都县属南阳郡。(4)七年:当作“六年”。(5)四年:《百官表》作“三年”,是。(6)僮:临淮之县。乐安,本是乡名,析置为县。(7)建平二年:据《张禹传》,禹薨于建平二年,则宏嗣应在建平三年。(8)二十八年:自建平三年至地皇四年,实二十七年。

  

  

  (1)十年:自永始四年至绥和元年,止六年。(2)东莞:高阳乃析东莞置,属琅邪郡。(3)安阳:汝南之县。(4)和新公:据《王莽传》,舜薨于建国三年,王莽以其父子延袭爵,为安新公,与此表异。(5)新息:新息、成阳,并属汝南。分新息置成阳。(6)穰:南阳之县,分置新成。

  

  

  (1)绥和二年:据《成帝纪》及《百官表》,翟方进薨于绥和二年二月壬子,如按表例,宣嗣应为绥和三年。(2)汝南:定陵,汝南、颖川皆有之。《水经·汝水注》以为淳于长国在颖川,疑误。(3)吉嫡子:孔吉之嫡子何齐。(4)二月甲子:据《成帝纪》,孔何齐、冯参二侯封于二月癸丑。未知孰是。(5)宋公:据《哀帝纪》,绥和元年封侯,元始四年更为宋公,与此表异。(6)沛:孔何齐封在新郪县,属汝南郡,非沛郡。

  

  

  (1)薨:据《何武传》,莽篡位,免況为庶人。按表例,当云“王莽时绝”。(2)南阳:《何武传》,先食琅邪不其。哀帝改南阳犨之博望乡为侯国。(3)顺阳:博山乃南阳之县,故顺阳,见《地理志》。(4)阳安:汝南之县。(5)夏丘:沛郡之县。(6)湖阳:南阳之县。

  

  

  (1)癸巳:疑误。元始三年二月丁未朔,无癸巳。(2)新野:南阳之县。高乐,析新野置。(3)乐海:义阳,食邑在厚丘中乡,析置义阳。厚丘,东海县。(4)杜衍:南阳之县。(5)杨乡:《传》作“阳乡”。(6)湖陵:庐江之县。(7)三年:自建平三年至建平四年,止二年。(8)阳谷:《志》无阳谷县,疑“谷阳”倒误。谷阳,沛郡之县,析置汝昌。(9)阳新:《杜邺传》《外戚传》俱作“阳信”。信、新,古通用。

  

  

  (1)建平四年:此四字不当重出。(2)朱扶;疑有误文。《志》无高安县。(3)龙亢:沛郡之县。(4)杜衍:南阳之县。(5)济南:长平乃汝南之县,非济南。(6)凡十八人:钱大昕曰:新都侯王莽,成帝时封,《表》于成帝随父十八人之内,此又见于哀帝下,误矣。德侯刘勋见《王子侯表》,营陵侯刘旭生见《荆燕吴传》,而《表》不书,史之脱漏。又成都侯王邑,以建平二年绍封,汝昌侯傅昌,以元寿二年绍封,亦当在随父之例,而此失数之。(7)赣榆:琅邪之县。

  

  

  (1)二月癸巳:据《王传》,广阳、承阳二侯同日封,“二月”是,癸巳、癸卯必有一误。(2)南阳:广阳有广阳县,此南阳盖别置。(3)三月:当为“二月”。(4)汝南:承阳乃长沙之县,时封刺王子景;此盖别隶汝南之阳,而后并省者。(5)南阳平:疑是“南平阳”之误。褒鲁,即泰山郡之桃山(莽曰褒鲁),析南平阳所置。(6)瑕丘:山阳之县。(7)闰月:是年闰五月。丁丑:“丁酉”之误。平晏与刘歆、孔永、孙迁等同日封。(8)红休:乃红、休二地合为一。红,即虹,沛郡之县。

  

  

  (1)南乡:《续汉志》南阳有南乡县。(2)章乡:勃海之县。(3)卢乡:东莱之县。

  

  

  (1)成武:山阳之县。(2)闰月丁酉:居《平纪》及《王莽传》元始五年闰月丁酉封者,为刘歆等四人,王恽等八人;此表又增孙建、侯辅二人。(3)闰月丁酉封:夏燮疑此有误,曰:“若侯辅以明为人后一统之义,媚莽得封,似当在莽母功显君薨时,为莽居摄之三年。”(4)师古曰:“据《功臣表》及《王子侯表》,平帝时无红侯,唯周勃玄恭以元始二年绍封绛侯。疑‘红’字当为‘绛’,转军者误耳。又《功臣表》作‘童乡侯’,今此作‘章乡’,二表不同,亦当有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