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穆斯林的葬礼》

  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

  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

  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

  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

  1990年获建国40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穆斯林的葬礼》发表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近两年来,精力不济,杂事不少,读的文学作品不多;但是像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样的作品,能一口气看下来不能舍手,读得很流畅,被作品中一些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所吸引,为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死忧患所感染,人物性格的特征与其内心世界逐渐生动鲜明的表现而终于留下一些难忘的形象,读后不能不引起许多思考……这确是我这两年来极少有的情况。

  我个人觉得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安慰。探索与创新是必须鼓励与支持的。关键还在于探索与创新,不论是反映现代题材、当代题材,也不仅是表现方法、形式与风格、文学语言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更根本的还是通过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所揭示的性格悲剧的真实,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魅力,激发人们思考,感人肺腑,作品既有深刻的内涵又使读者获得很大的审美需求。

  ——著名学者陈荒煤

  第一次接触异族题材的小说,并没有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阅读上的障碍。20世纪末是一个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不断翻新的年代。《穆斯林的葬礼》自创作以来已十多个春秋,今天来看,它依然有着许多闪亮的东西,尤其在女性形象刻画上,既带有民族时代特征,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些与其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作者在用心感悟生活,用真情触碰生命。真情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

  ——著名作家李海娥

  一本奇书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女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一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个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冰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