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喧哗与骚动》

  世界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

  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一部讲授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部世界经典著作之一”

  人们谈论意识流小说,就不能不谈他的《喧哗与骚动》,谈论福克纳虚构的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就无法回避《喧哗与骚动》。该书以“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正如康普生家庭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福克纳用扑朔迷离的叙述手法为他心爱的南方描绘了一幅色调惨淡而又凄凉无比的夕阳晚景,既体现了南方的必然崩溃,又表达了他本人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喧哗与骚动》发表之后,赢得了评论界的极大褒扬,1949年福克纳因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这部经典的意识流作品读起来较为晦涩,结构复杂,寓意较深,是对读者耐心的较大考验,但其繁复的小说结构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让人惊叹,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福克纳有一个信念,或者更恰当地说有一个希望:每个人迟早都会接受应得的惩罚。而自我牺牲不仅随之带来个人的幸福,而且也增加了全人类的善行。

  ——摘自1949年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辞

  读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福克纳申辩,我以为有人没有正确地而是歪曲地理解了福克纳这个杰出的大师。福克纳在艺术上确实有新的创造。

  ——著名作家刘白羽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和概括能力。

  ——著名翻译家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

  那个叼着烟斗的福克纳

  偏爱到一种固执,甚至宗教感。

  我得到的第二本《喧哗与骚动》是书的译者李文俊先生送给我的。李先生在书的扉页上写着“送给喜欢它的赵玫”。我当时非常感动,当即复了李先生的信。我再度倾述这本书之于我的生命的重要性,这里没有一丝夸张。我确实一直视这本书为生命中的一部分,那很重要的部分。我最早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1986年,不那么早了。但我却在那个时刻震颤起来,我感觉得到那种身体的抖动,几乎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我只读了一遍,但我随手即可翻到我所想要找到的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应当感谢李先生为大陆的作家们翻译了这本书。这样我们就了解了福克纳的那杰出的方式,并感受到那心脏、那脉搏的跳动。这个叼着烟斗的美国南方的老头儿,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的财富和骄傲。在他的一切的先锋性的探索后面,我们看到了他所要极力表现的那种生命的疼痛和意义。如此深刻的倾诉使这个老头儿永远站在前卫的位置上。

  福克纳的完善在于福克纳的精神是属于诗的。我之所以不敢轻易作诗,是因为我一直以为诗是个太高的境界。我渴望那个诗的境界才选择了福克纳,而在选择了福克纳的同时也就是选择了生存的方式。让生命中充满追逐、失落和由此而诞生的苦痛。如此深刻的苦痛,这苦痛甚至是无法说出来的,于是只伤残自身。有时候我竟然仇视写作,因它使我学会了一种转述苦痛的方法。不说那个真实的现象,而是虚伪出一个他人的故事来,以浇心中块垒。因那苦痛是说不出来的。比如你总不能一一道出那些你想爱却又不能爱的男人的名字吧。他们如烟雾般,只在你的散文中无形地飘。然后,惟有那苦痛幻化成一种哀而怨的精神。

  为了什么?

  我其实并不喜欢这样。

  人便是这样地慢慢地被异化着。我,变成非我。我的爱,变成他人的爱。我的苦痛,也变成别人的苦痛。很多很多的人物,他们共同来分担你的痛苦,真是一桩深刻的事业。那么你还用痛苦吗?你痛苦天生是为了要别人分担的,那么如此长久下去,你难道不会麻木吗?坚持下去,生存下去,也就是写作下去,这是那个命。我像绑在战车上的轮子,我本不想打仗不想上战场,已经不可能不写作。

  我一直想,步入老年直至七八十岁,依然手不颤抖,思路敏捷,行云流水。

  福克纳已经放弃掉了一种生之苦痛生之凄惨,而只留下了精神。于是你相信了他的精神不死,因你随时可从书架上取下他的书,并触到他的灵魂。

  于是还是写作,在各种嘈杂的空间里,在琴声中,在沮丧的时候,在和他争吵以后,在哭泣的那个瞬间刚刚逝去。

  尽管我同福克纳相隔遥远。(赵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