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葡萄生产的现状
我国的葡萄生产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如扦插、压条、嫁接、搭架、整形修剪、施肥、灌水、采收和贮藏加工等,还选育出许多适宜我国栽培的名贵品种,如河北宣化的牛奶、龙眼等。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葡萄生产成了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葡萄栽培面积大幅度增加。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80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为3.17万公顷,年产葡萄11万吨;1985年栽培面积为6.42万公顷,年产葡萄29.38万吨;1996年栽培面积为15.35万公顷,年产葡萄188.3万吨;1997年栽培面积为18万公顷,年产葡萄218.69万吨。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苹果和柑桔之后排第三位。但是,我国的葡萄生产与世界葡萄种植面积1000多万公顷,年产葡萄6000万吨相比,仅占世界葡萄总面积的1.8%,葡萄年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3.38%。尤其按人均葡萄生产占有计算,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1.5公斤(1990年),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1.8公斤(1997年);葡萄酒世界人均占有量为7升,我国只有0.3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葡萄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葡萄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葡萄的用途
葡萄果实营养丰富,不仅含有葡萄糖、果糖、多种有机酸、矿物质及20多种氨基酸、芳香物质、纤维素等。近年研究表明,葡萄含有白黎芦醇和多种维生素,对防治癌症和心血管病有良好的作用。葡萄已成为人们公认的重要保健果品。
葡萄用途很广,除了果实可以鲜食、酿酒、制汁、制干、制罐头外,还可以加工葡萄果浆和葡萄果冻。葡萄种子可提炼单宁和高级食用油。葡萄根可入药,葡萄叶也是一种良好的饲料,所以,葡萄全身都是宝。
(三)生态环境条件对葡萄栽培的影响
对葡萄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直接影响的主要因子是温度、热量、降水量、光照、大气、风、霜、冰等生态条件,所以发展葡萄生产时,首先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条件,并且要进行细致的调查。
1.温度
葡萄属于喜温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要求不同,春季当气温达到7~10℃时,葡萄根系开始活动,温度达到10~12℃时开始萌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花芽分化的适宜温度为25~30℃;低于10℃时新梢不能正常生长,低于14℃时葡萄不能正常开花和授粉受精。葡萄66成熟的最适温度是28~32℃,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浆果的糖分积累和有机酸的分6解。低于14℃时,果实6成熟缓慢,高于35℃时,呼吸强度大,营养消耗过多,浆果内含物生化过程受阻,品质下降。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对有效积温的要求有所差异,早熟品种如乍娜等有效积温需要2500~662900℃,中熟品种如玫瑰香、巨峰等需要2900~3300℃,晚熟品种如红地球等需要3300~3700℃。
2.降水量和水分
年降水量在350~1500毫米的地区都能栽培葡萄。水分对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在葡萄生长期,如土壤过分干旱,根系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葡萄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低,制造养分少,也常导致植株生长量不足,易出现老叶黄化,甚至植株凋萎死亡。因此,在早春葡萄萌芽、新梢生长、幼果膨大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使土壤含水量达70%左右为宜。在葡萄开花期,如果天气连续阴雨低温,就会阻碍正常开花授粉,引起幼果脱落。果实成熟期雨水过多,会引起葡萄果实糖分降低,出现裂果,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3.光照
葡萄是喜光植物,对光反应敏感。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叶色绿,叶片厚,光合效能高,花芽分化好,枝蔓中积累有机养分多。如果光照不足,新梢节间细而长,叶片黄而薄,花器分化不良,花序瘦弱,花蕾小,落花落果严重,果实品质差,枝蔓不能成熟,越冬时,枝芽易受冻害。
4.土壤
葡萄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除了沼泽地和重盐碱地不适宜生长外,其余各类型土壤都能栽培。葡萄最适的是土质疏松、肥沃、通气良好的沙壤土和砾质壤土,葡萄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幅度较大,一般在pH值6.0~7.5时葡萄生长最好。南方丘陵山地黄红壤土pH值低于5时,对葡萄生长发育有影响。海滨盐碱地pH值高于8时,植株易产生黄化病(缺铁等)。因此,要重视对土壤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压绿肥。对酸性土掺石灰,碱性土掺石膏加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含量。
一、概论
珍稀水果种植技术
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办公室科教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