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虞舜自从在雷泽与七友、皋陶及八元、八恺等大会之后,即在附近想寻一点生业做做。细细考察,那
雷泽南岸陶丘地方的泥质很宜于制器,于是就住在那里做陶人。这时元恺及七友等均已散去,舜独自一人烘焙
煅炼造胚饰色之法,务必求其坚实,经久耐用,不肯苟且,所以那制成的陶器个个欢迎,人人争买。舜一人的
制造应不了大众之需要,因此舜竟忙得个不了。后来渐渐推销,连远道都闻名,来定货的不少。舜更加忙碌,
请了许多伙友帮忙,但是舜仍旧实事求是,丝毫不苟,而且连价值亦不肯抬高,只求十一之利而已。
一日,有一个远道客人来定货。舜问他住在何处,客人道:“住在羽山相近。”舜道:“这样远道来买陶
器,莫不是便道吗?”客人道:“不是,是专诚来的。”舜诧异道:“难道贵处没有陶人吗?”客人叹道:“
不瞒足下说,敝地接近东夷,陶器亦很多。起初比较还好,后来有人作伪,将陶器外面形式做得很好,而实质
非常脆薄,一用就坏,一碰就碎。大家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用得不小心,再去问他买,他个人竟大发其财了。
他同业的人见他如此得利,争相模仿,弄得来无器不窳,是陶皆劣。但是陶器又是寻常日用所不可缺的东西,
遇到如此,岂不是苦极呢!现在听说足下货色价廉而物美,所以不远千里专诚来买了。盘川水脚加上去,虽则
不免消耗,但是比较起来还是便宜。”舜听了,不胜喟然。客人去后,舜暗想:“一个人达而在上,可以化导
万方;穷而在下,亦应该化导一乡,方算尽到人生的责任。现在东夷之人既然欺诈到如此,我何妨去设法化导
他们呢。”想罢之后,便将陶业统统托付伙友,叫他们仍旧切实制造,自己却孑身往东方而来。
细察那边陶器,果然甚坏。舜于是选择了一块场所,要想制起坚实的陶器,矫正这个恶俗。哪知被当地的
陶人知道了,以为有心来夺他们的生计,就纷纷齐来与舜为难。舜正要想陈说理由,忽然人丛中有人大叫道:
“诸君且慢动手!这个人不要就是都君吗?”众人听了,暂且让开,不动手。只见那大叫的人走到舜面前一看
,就说道:“原来果然是都君,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叫我好想念呀!”说着,拜了下去。舜慌忙还礼,并问
他姓名。那人道:“我的姓名问了亦不会就知道。因历山之下因敬慕都君从各处迁来相依的人多得很呢!我就
是其中之一个。都君哪里记得这许多!”说罢,就将舜的道德学问以及在历山的情形详细说了一遍。众人听了
,像亦都有点知道,渐渐止住喧哗,不想闹了,陆续散去。舜上前再问那人姓名,那人道:“某姓仰,名延。
前数年都君在历山时,某闻到都君大名,便约了几个亲朋都搬到那边去,以便瞻聆都君的言论丰采,又可亲炙
都君的道德品格。不想不到一月,都君就回家去了,叫我们好想呀!不知都君何以来此东夷之地?”舜便将来
意说了一遍。仰延太息道:“此地风俗确系太刁薄了。难得都君肯来化导,真是地方之幸。”舜道:“足下向
住何处?”仰延道:“向住此地,所以和本地人都认识。现在虽迁往历山,但是因为祖宗丘垄关系,仍来看看
,不想又得与都君相遇。”舜听了大喜,又闲谈了一会,仰延作别而去。
于是舜就在此地做他的陶人。出货之后,大家纷纷购买,弄得那旧陶人个个生意清淡,门可张罗。大家气
忿不过,又来和舜滋闹。舜道:“诸位以为我夺诸位的生意吗?但是制货之权在我,买货之权不在我。人家不
来买,我不能强;人家来买,我不能推。诸位试想想,同是一个陶器,何以诸位所做的大家不喜买;我所做的
大家都喜买?这是什么原故呢?”一个人说道:“你所做的坚牢,价又便宜;我们所做松脆,价值又贵。
所以大家买你的,不买我们的了。这岂不是有意和我们反对,夺我们的生意吗?”舜道:“原来如此。试
问诸位:对于人生日用之物都要它松脆,不要它坚牢吗?”
众人听了,一时都回对不出。内中有一个勉强说道:“是的。”舜道:“那么诸位所穿的衣裳是布做的,
假使诸位去买布,卖的人给你松脆的,不给你坚牢的,你要它吗?又譬如买履买冠,给你松脆的,不给你坚牢
的,你要它吗?”那人听了,无话可说。舜道:“我知道诸位一定不要它的。别人所作松脆的物品我既然不要
,我怎样可以做了松脆的物品去卖给人?这个岂不是不恕吗?”众人道:“向来我们所做的大家都要买;现在
你来做了,大家才不要买。可见是你之故,不是货色松脆之故了。”舜道:“这又不然。从前大家要买,是因
为除出诸位所做者之外无处可买,是不得已而买,并非欢喜要买。譬如凶荒之年,吃糠吃草,是不得已而吃,
并非欢喜去吃。现在诸位硬孜孜拿了松脆之物强卖给人,与拿了草根糠屑去强人吃无异,岂不是不仁吗?”众
人道:“我辈做手艺的只知道求富,管什么仁不仁!”舜道:“不是如此。仁字之中才有富字,除去仁字之外
,哪里还有富呢?”众人忙问何故,舜道:“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能互助。互助二字就是仁。我不欺人
,人亦断不欺我。我欺了人,人亦必定欺我。现在诸位因为求富的原故,拿松脆的物品去欺人,但是欲富者,
人之同心。百工之事,假使都和诸位一样的窳陋起来,无物不劣,无品不恶,试问诸位还能够富吗?诸位所做
的只有一种陶器;诸位所不做而须向他人去买的,不可胜计。以一种敌多种,哪里敌得过?
在陶器上虽则多得了些利益,但是消耗于它种的已不知道有多少倍!真所谓间接的自己杀自己,不仁而仍
不富,岂不是不智吗?”众人听到此,似乎都有点感悟,说道:“是呀,这几年来,各项物件似乎都有些不耐
用,不要就是这个原故吗?”舜道:“诸位既然感觉到此,何妨先将陶器改良起来,做个榜样呢。”众人听了
,无语而去。
一日,仰延跑来望舜,看见壁上挂着一张琴,就问道:“都君琴理极佳,可否弹一曲,使我增长见识吗?
”舜答应,就取下来奏了一阕,仰延击节,称赏不已。舜道:“足下必是知音,何妨亦弹一曲,我们可以互相
观摩,交换知识。”仰延道:“某只能鼓瑟,不能鼓琴。”舜道:“亦好,琴瑟音本相通,不过弦有多少,弹
法稍有变换而已。”
过了几日,仰延果然取了瑟来,为舜弹了一曲,非常动听。
舜亦大加称赏,便问他系从何处学得,仰延道:“自幼耽此,不觉成癖,并五师傅,实在不能说学问,只
好说自己遣兴而已。
现在某所知道的音乐大家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天子处做乐官的质,他的音乐真可以惊天地,感鬼神,可惜
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名字叫夔,是个寻常百姓,他的音乐之学与质差不多,到底谁优谁劣,一时真不能定,只
是夔吃亏一点。”舜忙问为什么吃亏,仰延道:“他生出来只有一只脚,走起路来趻踔而行,非常不便。这种
人万万不能列于朝廷,就万万不能与质比较,岂不是吃亏吗?”舜道:“那亦不妨,只要音乐果能精妙,这种
人才决不会理没的。”
过了几日,仰延事毕,要回历山去,问舜何时回历山,舜答以未定。仰延去了,舜独自一人住了多月,那
东夷之人受了舜的化导,果然器不苦窳了。各种什物都是如此坚固耐久,不为欺诈,风气为之一变。舜颇满意
,暗想:“我志愿既遂,不如归去省亲吧。”
这时适值雪融水涨,不能西行,只得绕道向南。路上遇见洛陶,刚从姚墟来,询知父母弟妹都安好,颇为
放心,因此又变计,暂时且不归去,与洛陶盘桓了几日。洛陶问道:“仲华,你到历山去吗?”舜道:“我不
打算再去。”洛陶听了,诧异道:“为什么不打算再去?”舜道:“现在那边的人无端叫我做都君。我是一个
匹夫,敢当此称号吗?所以不打算再去。我想就在此地左近找一块地耕种吧。”洛陶听了,点点头。过了一日
,洛陶别去,舜就选了一块地方住下,操他的耕稼旧业。
过了几个月,忽然洛陶、秦不虚、伯阳三人匆匆寻来,向舜说道:“我们看这个时局不对呢!”舜道:“
怎样?”不虚道:“当今天子任命崇伯治水,已有好几年了,可是那崇伯的政策仍旧是孔壬的故智,以土挡水
。听说他从大别山以东筑了一道长堤,直通到海,在它后面大陆泽相近又筑一道长堤,要想拦阻海水的上溢与
山水的下注。你想这种工程哪里能持久呢!前两年水势稍退,大家方且颂他的功,我就知道这是侥幸一时,要
闯大祸了。果然,前月堤决了一角,海水直灌进堤来,人民财产淹没了不少。幸而抢护得快,赶紧合陇,较远
的地方未遭波及。然而崇伯的技能只有这一种,依旧是筑他的堤,万一明朝大决起来,我们住的姚墟地势不高
,接着雷泽,又是低下之地,恐怕要大受其害。所以我们寻来和你商量,怎样想个方法才好。”伯阳道:“我
刚才到冀州去,经过从前的旧居,那边水已尽退,并没有受什么灾害,我想还是搬回旧居去吧。
”舜道:“姚墟地势不好,我早已虑及。为今之计,自以伯阳兄的话为不错。事不宜迟,我们就此回去吧
。”
当下舜就舍弃了他未竟之耕业,与洛陶等即刻起身。舜道:“我们且慢归家,先去看看那崇伯的堤工形势
,再定方法。”
三人都以为然。于是直到北方,沿堤察看,那堤足足有五六丈高。洛陶道:“仲华,你看何如?”舜摇头
道:“危险危险!
我们且快回去吧。”于是四人沿堤而行,自东北而西南,恰是到姚墟之路。哪知性急,反走过头了,计算
已在姚墟之西。当下改道而东行。至一处,舜忽指着一地向三人道:“此处地势比前数年低得多了,莫不是地
陷吗?”三人忙问:“何以知之?”舜道:“我前数年经过的时候,没有这许多湖泊,现在沮洳纵横,而且很
深,不是地陷是什么?此地离姚墟甚近,此地既陷,姚墟难保不受影响,可怕可怕!”
于是四人急急而行,到了姚墟,舜和洛陶等说道:“某不能见信于父母。这次搬家之事,倘由某去和家父
家母说,是一定不能相信的。最好请三位府上,联合其他邻居的人,先迁移起来,再将这番情形和家父家母说
明,方才有效,某只好种种奉托了。”说着,向三人深深行礼。三人慌忙还礼,说道:“我等自应效劳,仲华
何必多礼呢!”说时,已到家门。舜别了三人,即进去叩见父母。瞽叟夫妇虽不拒绝,待遇却很冷淡。
独有小妹敤首问长问短,非常亲热。这时敤首已过及笄之年,聪明秀美,兼以慈祥,而且善画,瞽叟夫妇
极钟爱她。
隔了一日,象从田间归来,舜忙叫“三弟”,象似理不理的应了一声,即忙转身,走到后面,他母亲亦跟
从进去。象道:“往回他来,必在秋收之后,现在正在长夏,他就跑来,我想必有道理。”他母亲点头道:“
我亦如此想,我们留心就是了。
”这日晚上,既不叫舜做事,亦不与他谈话,又不给他备饭,又不指定寝处。舜料知父母之心仍未转移,
在此亦站不住,胡乱过了一夜。次日将供给父母的甘旨和分赠弟妹的物品统统取出,献送了,便叩辞父母,别
了弟、妹,出门来访不虚等。不虚道:“你如何便来了?”舜道:“昨夜我想想,这事甚急,我早走为是,一
切务请兄等代为进行。”不虚道:“你现在到何处去?”舜道:“尹老师家在王屋山上,多年不见,想先去访
他,再作计较。”
是日午后,舜别了不虚等,就向冀州而来。上得太行山,走了两日,只见路旁一个大坟隆然高起,坟前树
着一块大碑,上大书“炎帝神农氏之陵”七个大字。舜看了诧异,暗想:“炎帝的坟听说在衡山之南荼陵地方
,如何这里又有一个陵?”
正在不解,后来问到土人,才知道炎帝从前曾经在此地播种五谷,后人感激他的恩德,所以在此地又造一
个陵,以留敬仰,并不是真的。现在山下还有黍田二畔:一畔在水南阴地,所种的黍都是白色。一畔在水弱阳
地,所种的黍都是红色,就是炎帝的遗迹了。舜听了这话,不禁肃然敬仰。可惜此时正是大暑时候,黍正在播
种,无从实验它的颜色,不免怅怅。
一日,炎威有点难当,遥见前面一个大泽,询之旁人,知道它名叫濩泽。泽边大树参差,非常凉爽,就在
那树下石上休息一会。细看那大泽中波光潋滟,将旁边的山影倒矗其中,时有小舟荡漾,风景颇堪入画。舜暗
想:“如此炎威,奔走不易,不如在此渔钓几日再走吧。”想罢,就从行李中取出鱼钩,又在道旁折了一枝小
竹作为钩竿,于是就在此钓了多日,方才起身。
到得王屋山,寻访尹寿,据土人说:“多年前早已搬去了。
当今天子亦屡次来访,但是总不知道下落。”舜听了,不胜惆怅,于是又到诸冯山来访他的旧居。但见一
片茫茫,都在水浸之中,只是东面高地并没有水浸。如今还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
舜暗想:“当时我可惜不在家,否则迁徙何必这样远?寻点较高之地就好了。”又想:“那洪水的来源是
在孟门壶口山上,究竟不知怎样情形,我且去看看。”当下决定主意,就向稷山而来。
那时稷山除出东部与霍山相连外,其余可说全在水中。北面的汾水下流与西南的山海连成一片,已看不出
河流湖水了。
舜想到孟门山去,但是陆路不通。水路呢,因为孟门山上的水冲激得太历害,舟子都不肯去。舜只得望洋
而叹,雇舟南渡,到了一个高阜之下泊住了。细看那高阜,南接雷首山,东西北三面兀立于水中,人户甚多,
可怜都是从洪水中逃来的。米谷等虽有官厅支配接济,而器具很感缺乏。舜于陶业本来极有经验,至此就择地
土制造陶器,以利民用,自己亦可行十一之利,一面再想设法去考察孟门山的水势。
一日,制造之余,出外闲走,只见两条大汉随着一个童子向水滨而来,意欲雇船到孟门山去望望。舟子执
意不肯去,说道:“那边甚是危险,而且无可游玩。”童子道:“我并非要去游玩,我是去考察水势的,我多
给你些酬劳吧。”那舟子道:“考察水势,莫不是想治水吗?这个水灾闹了几十年,前回共工,现在崇伯这班
大人先生都治不好,何况你这个童子!我看不如省省吧,性命要紧,酬劳要它做什么?”那童子听了,叹口气
,向同行的那两个大汉说道:“此地的船又不肯行,我们走哪里呢?”
那两个大汉沉思了一会,一时亦答不出来。舜看那童子年纪不过十几以外,生得虎鼻、河目、(齿并)齿
、鸟嘴,相貌不凡,不觉有点诧异,便上前去向他施礼,请教姓名,并问他要考察水势的原因。那童子将舜上
下一看,亦觉非常震惊,便说道:“某名叫文命,字高密。因为家父崇伯身膺治水之职,累载无效,不揣愚陋
,要想帮帮家父之忙。适才从霍太山那边考察了一会,觉得水患之源不在那边,所以想到孟门山上去考察一番
,究竟此洪水是从何处来的。不料各处舟人都不敢渡,真是苦死了。敢问先生高姓大名?”舜听了,便拱手道
:“原来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某姓姚,名舜,字仲华。某到此地来,亦为想考察水势,但是几个月来亦正
没法过去。现在公子与某宗旨相同,正可谓同志,茅屋不远,何妨请过去谈谈呢。
”文命大喜,就跟了舜走。舜问文命后面跟的两个大汉是何人,文命便将真窥、横革二人亦介绍了。
后来到了茅屋中,舜与文命两人就细谈起来,舜就问文命治水的方法。文命道:“包围在群山里面的这许
多水,总要给它一个出路最好的出路,就是海了。泛滥在平地上面的这许多水,总要给它一个贮藏的所在最好
的贮藏所在,就是地中了。
但是要放去山中之水,必须将山凿开,要将地上面的水贮藏于地中,必须掘地。这二事是否可行?有无流
弊?均须切实研究过,才有把握。不过某现在的意见是如此,还请指教。”舜听了这番话,与自己平日的理想
相合,非常佩服,便说道:“极是极是。天下非常的大灾,必须用非常的方法去救治它才可成功,墨守旧时古
法是无益的。”
当下舜又逐一考问他各种的政见,文命对答如流。舜觉得他的才力远在皋陶、柏翳等之上,暗想:“我前
番所说可以总搅全局之人,这个人真可当之而无愧了!”’于是倾心吐胆,两人遂结为至交。
第七十七回 制陶器舜化东夷陶河滨舜禹相遇
上古秘史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