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具有古典诗词意境,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他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学毕业朱先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本科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1925年8月,朱先生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从此之后,除1931—1932年期间短暂的访学英国,朱自清先生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 他后半生的生活、思考和命运,都与清华大学紧密相连,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系主任,为清华大学乃至整个现代中文学科的奠定和发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文学科影响深远。
今年11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举行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主题展览”。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彭刚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特别强调了朱自清的人格精神和清华精神的联系。他提到,1948年6月朱自清不顾身患严重的胃病,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下签下自己的名字,不到两月之后,朱先生因为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去世,年仅50岁。朱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清华大学师生永远不会忘记,并需要在所有时刻都不断的加以发扬。彭刚说,在今天朱自清先生爱国民主、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纪念和挖掘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一代清华人,没有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主动将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抗上自己的肩膀,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可能仍然是幻想。
朱自清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教授说,没有老一辈学者的奠基性贡献,就不会有今天清华文科的快速发展,其中朱自清先生在清华人文学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强调,朱自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志士,在清华教学期间他弘扬爱国精神,动员学生各尽所能来报效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仍在西南联大心系国事,鼓励学生挺身前进、救亡图存。
清华大学中文系王中忱教授认为,朱自清作为中文学科的构建者和探索者的工作还有待总结、整理和研讨。他谈到,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任教,正值清华学校开办大学院和研究院,这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梁启超当时把这称为“清华第二期事业”,认为此期事业正好发生于现代中国学问界应进入独立的时期。朱自清先生是清华第二期事业的参与者,而他在中文学科的构建方面的作用很重要。自1932年以后,朱自清先生不断的思索着学科的建设问题,直到1947年他还支撑着病体整理闻一多先生的遗作《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言二系机构刍议》,撰文支持闻一多先生这份关于组建包括中文、外文在内的新型文学系的构想。但这个方案因为他们的相继去世而成了无人推行的遗愿。
王中忱指出,闻朱二人不断反思既有学科的体系、边界和内涵的探索精神值得诊视,他希望这份遗产能帮助人们反思今天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和名次排比的学科建设问题。
南开大学退休教授朱思俞代表朱自清家属发言,回忆了其父朱自清生前的故事。他回忆说,“1942年冬天特别冷,父亲身上穿的袍子破了,穿不出去,买了一件昆明赶马的人穿的衣服,穿着上课且不以为意,然后晚上铺在床上。这显示了父亲当年比较通达的性格。” 他还回忆,1946年8月18日,成都举行了悼念闻一多先生的大会,当时特务捣乱,很多人不敢参加,“我父亲不管,去了,在会上报告了闻一多先生生平业绩,很多人受感动。”
回清华以后,朱自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闻一多全集。朱思俞说,“父亲当时这么重的病,他工作还特别勤奋,父亲在清华最后不到两年,1946年10月回来,1948年8月去世了,完成的工作量可是不小,闻一多全集编辑完了,还不断写文章,出版了三本书,我觉得很不容易。”朱思俞说。
“我父亲有所不为,清白做人,抗战时期,国民党中有人劝他到重庆做官被拒绝,后来有人拉票请他选国大代表,他也拒绝,我父亲是这么一个人。在他书桌的玻璃板上压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就是改李商隐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代表他晚年的心态。”朱思俞说。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教授在发言中说,“一生如此短暂,居然有那么多功业,去世多年仍被人挂念与怀想,这很不简单。” 陈平原说,同样谈古论今,陈独秀独断,胡适之宽容,闻一多决绝,朱自清通达。他还提到,《背影》序里朱自清说:“我是大时代的一名小卒,是一个平凡不过的人”,类似的意思他在很多地方都提及,“你以为他矫情,不是的,他真的这么想。”陈平原认为。
陈平原觉得,性情平和的朱自清在现代作家中才气不是很突出的,可是他一直往前走,步步为营,波澜不惊,坦诚、笃实、勤勉,很让人感动。“有人习惯于急转弯,有人擅长回头看,有人喜欢三级跳,而朱先生始终稳扎稳打,有坚守、有追求、有收获,可以这么说,平常心是朱先生最大的特色。”陈平原认为,朱自清和他那批在立达学园、春晖中学、开明书店共同奋斗过的朋友,如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夏丏尊等,都是低调的理想主义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短期看,并非耀眼的明星,但放长视野,不能不佩服其精神与毅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发言中谈到,1929年春季学期,朱先生在清华开了一门课《新文学研究》,还写了中国新文学研究的纲要。根据相关的资料,他上这门课的时候学生非常欢迎的。但是又很难进入当时清华的学术主流,因为在当时的清华、北大讲台上新文学还没有地位,当时国文系课程主要还是古代文学史和语言文献考证,只有短暂历史的新文学没有地位。他还谈到,朱自清特别看好苏曼殊和注重章士钊的小说,甚至要找两者之间的共通点,这个题目放在今天也是很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题目。
据了解,“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暨主题展览”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联合承办,是清华大学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该系列活动还包括系列学术讲座、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的评奖和颁奖以及“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2018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则由文学创作中心与中文系联合举办,经过一年的征稿与评审,从在校学生的191篇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和文学评论奖两名,颁奖礼于11月22日朱自清先生的生日当天颁发,出席活动的著名作家邱华栋与李洱等嘉宾对清华同学的创作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4日和25日两天举行,来自全国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专家分为两个会场对朱自清先生的创作成就、学术贡献以及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相关论题进行深入研讨。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他在扬州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学毕业朱先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本科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1925年8月,朱先生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从此之后,朱老在1931—1932年期间短暂的访学英国,朱自清先生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 他后半生的生活、思考和命运,都与清华大学紧密相连,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系主任,为清华大学乃至整个现代中文学科的奠定和发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文学科影响深远。
据悉,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贺美英,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清华大学宣传部、文科建设处、人文学院、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朱自清先生家属代表、西南联大校友家属代表、清华大学同学代表等约300人参加了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