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无锡博物院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将于11月3日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临时展厅开幕。“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从无锡博物院获悉,此次展览主要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一百余件套,通过对西夏文字、西夏工艺、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的展示,让观者领略西夏这个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所创造的灿烂而独特的文明。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6日。
彩绘绢质《上师图》唐卡
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军力强劲,立国于西陲,雄霸于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经十主,历时189年。近两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它经历了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力主文教,发展经济,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20世纪以来,凝聚了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了西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被大量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方正繁缛的西夏文字、美轮美奂的金属制品,都是对党项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的记忆,也是对汉藏民族文化丰厚底蕴的又一有力诠释。
彩绘泥塑佛头像
西夏历代诸王均崇信佛教,除自宋朝请经及翻译、雕印佛经之外,并致力于寺塔的建设,故境内寺院林立。由于佛教在西夏境内的繁荣和发展,相对刺激了西夏艺术的进步。西夏的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成就,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西夏的艺术珍品,来自西夏佛事活动的用品。在西夏笼罩着崇佛的气氛下,艺术上为佛教所用,或染上佛教的色彩是十分自然的。无论在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还是考古发掘的文物遗存,都可以看出,西夏佛教的艺术品在整个西夏艺术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西夏佛教艺术创作不乏精品。除了敦煌壁画中的佛窟壁画之外,还如展览中的彩绘绢质《上师图》唐卡、《彩绘泥塑佛头像》、《鎏金寒山铜造像》、《彩绘泥塑罗汉像》等。
佛教影响了西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西夏所特有的文化特色也融入到了佛教题材的创作理念之中。因此,它有一般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的色彩。
展览中,还会看到西夏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扁壶。这种扁壶在西夏时期产量较大,主要源于党项民族的游牧生活。他们长期生活于马背上,流动性比较大,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故而成为了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褐釉扁壶(海原)
众所周知,西夏制瓷业则是在西夏王朝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并且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扁壶的制作还是非常精美的。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西夏扁壶的工艺造型、纹饰内容、装饰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造型新颖,风格独特;其二,纹饰精湛,寓意深刻;其三,边塞文化,古瓷之美。
西夏扁壶的釉色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即基本以黑、白釉为主。据史料记载,党项民族崇尚黑白为贵。李元昊于1038年建国,国号“大夏”,其意思就是“大白高国”、“大白上国”。《西夏书事》卷十一记载,西夏太子“冠黑冠”、“张青盖”、“衣白衫”、“戴白毡”,视黑色为尊贵、崇高;白色为万世兴隆的根本,并且在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中对色彩的尊贵和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表现了西夏人以黑、白为尊的审美观念。
无角琉璃套兽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编构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此一文字被西夏定为“国书”。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西夏文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如佛教经卷的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如西夏碑文;行草常用于手写,如经卷的抄写。
部分展品
西夏文残碑
此块残碑由砂岩雕凿,阴刻楷书,所刻碑文笔画匀称,刀法工整,字形繁复,撇捺笔较多,笔力遒劲厚重,点划穿插有序,构字和运笔十分讲究,是不可多得的西夏书法艺术珍品。
西夏文字多为比较工整的楷书,大概是借鉴了唐代成熟的楷书风格。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局部)
木活字印本,通篇笔画流畅,印制精良,具有木活字版印本特点,与泥活字版有明显区别。1996年11月6日据文化部组织鉴定委员会鉴定,该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
印婴戏莲纹绢
西夏建国后,朝廷专门设立“织绢院”和“绣院”等,管理棉、麻和丝纺织业的生产,能生产出绢、纱、罗、绮、绫、锦、缂丝和刺绣等许多精美的丝织品,这件绢制品是西夏丝织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极好见证。
黑釉剔刻牡丹花四系扁壶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为西夏人所喜欢的用具,扁壶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鎏金寒山铜造像
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初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的一位奇士。《全唐诗》收有他的诗文三百余首,其诗文朴实自然,禅意深邃,风格独特。《五灯会元》载其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称得上是维摩诘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禅宗史、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彩绘泥塑罗汉像
此像体态丰满,神态怡然,形神兼备,纹饰线条流畅,技法运用纯熟。
绿琉璃屋脊兽
口大张呈90度,舌卷起成“S”状,两角竖起,两耳直立于后,造型夸张,极富动感。在西夏陵历次的调查、发掘中,采集和出土的文物数以千万计,其中建筑构件数量最多,它是一个时代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锡博新展丨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无锡博物院
时间:2018年11月3日——2019年1月6日
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