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专设墙体的巨幅涂鸦,到借助川西民居传统建材青瓦打造的艺术装置《弧》,再到借助竹子与水流形成的“大瀑布”……这是这些天由成都IFS主办的首届成都Parcours艺术节展出的中外艺术作品。
巴黎圣日耳曼Parcours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将当代艺术装置在兼具文艺氛围与现代魅力的街区呈现,让公众与艺术产生关联、引发思考。今年6月在巴黎的第 18 届圣日耳曼 Parcours 艺术节邀请了不少四川艺术家参与。对于Parcours艺术节落户成都,巴黎圣日耳曼Parcours艺术节创始人安妮女士(Anne-Pierre d’Albis)在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说:“艺术应该直面公众,Parcours艺术节源自浪漫的巴黎左岸。此次它第一次跨越万里来到中国,落地与巴黎有着相似气息的成都,我的愿景就是让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直面街区,直面公众。”
Parcours艺术节创办人Anne
澎湃新闻:您是2000年创办圣日耳曼Parcours艺术节的,最初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将它设定为一个街区的艺术节?在这18年的发展中,Parcours艺术节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
Anne:首先我本人也是一位艺术家,是学艺术出身的。在我毕业之后,我在当代美术馆工作了5年时间之后,去做了Giorgio Armani在商场的顾问。
我所在的街区是巴黎左岸圣日尔曼,刚开始这是一个文人聚集的地方,当地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在这一区域活动。随着这个街区的发展,有很多奢侈品牌入驻了这个街区,比如Dior、Giorgio Armani、Louis Vuitton,他们的入驻部分取代了这个街区里原来很有名的书店、艺术馆。所以,我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来保留当地的艺术和文化氛围。
当时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在巴黎左岸圣日尔曼德佩这个街区,有政府单位愿意支持我们这个活动。我就跟他们沟通,我在这里创办Parcours艺术节是真正希望在这个地区推广艺术,让公众能够有机会接触艺术,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街区里面展出艺术品,这样人们就可以在街区里面体验艺术。
Parcours艺术节一开始的时候只有15个展出点位,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街区的40多个不同位置同时展出,有更多艺术作品,也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我们。
在这18年间,我们前三届艺术节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始给艺术节设定特有的主题,比如说以纸为主题,或者是以雕塑为主题来举办艺术节。在举办艺术节展览的时候我遇到过的挑战首先就是资金。我们一开始是有一些品牌资助方会给我们大量的支持,但是后来在巴黎左岸的一些门店倒闭了,我们就失去了一部分的合作伙伴,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商家入驻,我们可能会发掘一些新的合作伙伴来共同举办这个艺术节以及艺术节的展览。
中国艺术家作品在巴黎Parcours艺术节现场
澎湃新闻:今年早些时候四川的艺术家也到巴黎Parcours艺术节展出了作品,您觉得这次在成都举办的Parcours艺术节跟巴黎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们在中国的街区举办艺术节,和中国艺术家的融合与以前相比有没有一些突破?
Anne:首先,今年四川艺术家去巴黎展出的艺术装置都非常有趣,那些装置本身就带着四川当地的文化,而且所有展出的艺术装置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这些装置都使用了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说竹子、青瓦片。当时的作品让很多巴黎人感受到了四川文化,对巴黎人来说也是一次小的探索,相当于挖掘到了一个小的宝藏,所以之前四川艺术家的艺术品展出完美地融入了巴黎左岸这个街区。而这一次艺术节的艺术装置所处的场景是完全不同的。这次我们的展出是在一个大商场里面,是在一个大城市里面,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生活场景。但因为这次这些四川艺术家的艺术装置本身携带了文化力量,它本身就蕴含了很多四川文化、四川人的哲学,都能够明显且直接地表达出艺术家最真实的想法。
澎湃新闻:艺术节上,你如何看待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还有您对哪一件艺术装置印象最深?
Anne: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个艺术装置是《流光之间》(Reflecting Holons),它整个泡泡的造型和灵动的画面都非常吸引人。除此之外,就是在Chopard门店外展出的《永续花园》(Eternal Garden),那个作品由很多植物组成,也让我觉得印象深刻。
成都Parcours艺术节参展作品《流光之间》
关于艺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艺术有的时候就是要直面公众,虽然这个过程很困难。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但是艺术家必须要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去看公众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有的时候可能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观众或者是比较保守的观众可能不喜欢,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艺术品也有可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所以有机会能让艺术家能够看到观众的反应,让艺术家看到公众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艺术,能否理解自己艺术背后的含义,这也是非常有趣的地方。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艺术能够引发人们思考,能够让人们提问题,能够让人们展开对话,这也是艺术和人之间最大的一种互动。
澎湃新闻:您认为本次成都Parcours艺术节的亮点有哪些?
Anne:巴黎的Parcours艺术节总共有40多个艺术家参与,他们带来了40件作品,就像一次艺术之旅,参观者会有一张地图,在这个地图上标出了40个艺术装置所在的地方。参观者跟着地图走,到每一个地方可能就会发现一个新的作品。但是,这次在成都举办的Parcours艺术节展品更加分散,当大家来到商场或者是大家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就撞见了这个艺术节,可以给人们更大的惊喜,也带来了不一样的影响力。
我昨天看到了很多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对我们的艺术作品反应都是非常好的。有很多观众在我们的艺术作品前拍照,也想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有什么样的含义,他们都是充满着好奇心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能够让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产生不同的反馈和思考。
关于成都Parcours艺术节的亮点,我觉得FENDI的系列展就很有意思,但是,它的位置可能比较隐蔽,我希望成都市民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慢慢探索,如果发现了这个FENDI展一定是值得一看的。
除此之外,这次艺术节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涂鸦艺术家MadC和马锟合作的80米长的涂鸦装置。我觉得这件艺术装置非常精美,晚上被灯光点亮更显流光溢彩。这个装置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完全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让来往的行人通过这件艺术装置看到这次艺术节直接把欧洲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连接在一起,而这种中西方交流也是这次艺术节的重点。
Parcours艺术节参展作品《成都印记》
澎湃新闻: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展会放在商业中心举行,你有什么看法?
Anne:我觉得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很多博物馆可能是一些私人收藏家管理的,或者是一些公共的博物馆,他们都有自己的体制。他们选择展出的展品可能是针对他们特有的受众,是针对那些具备更多艺术教育背景的人,那些展品可能并不完全适合公众去观赏。而商业中心一般都是私有的,他们在进行展出的时候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且他们可以建立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联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全球化,越来越多元了,而且我们整个艺术行业的从业者都是紧密联系且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时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音乐家、表演艺术家、当代艺术家,他们都生活在城市中,他们每天都能看到我们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职业也能直接接触到这些公众。他们如果能够聚集起来一起合作,并在城市中心创作,可能这个作品会更能让公众接受,并且也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去理解这些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澎湃新闻:在办艺术节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nne: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展览本身。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我也是这个艺术节的创始人,所以我最希望做的事情是支持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但是这个往往就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要让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在我们的艺术节中有机会展出自己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但是我们的展览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场馆内有自己的体系的。所以说我的挑战就是要拿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全新创作去跟我们的商业合作方去谈,让他们能够接受我们的展览,然后展出,并且让观众有机会看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这种去说服各方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再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希望把展品带到一些品牌门店的橱窗里,这些橱窗是需要花钱的,但是整个艺术展是免费的,向公众开放的,这之间会产生问题,所以盈利确实也是一个挑战。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我们希望把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带到街区中,而且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情。这也是我大的愿景和坚持。
—————————————————
相关延伸|参展艺术家观点
MadC( 德国涂鸦艺术家,《成都印记》主创作者)
Madc 在创作Parcours艺术节参展作品《成都印记》
我想说我对这次的创作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和书法艺术家合作。虽然这次我的涂鸦作品是结合了中国书法元素进行创作的,但表现手法还是以涂鸦为主。这次我来到中国,看到了很不一样的中国文字。因为语言的关系,我虽然读不懂这些书法符号,但我觉得它非常优美。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马锟老师合作。
在来之前,我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作品,因为这对我和书法家马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实验,一个全新的尝试,但是我们还是着手开始合作了。我们从最简单的设计开始,在一边做的过程中一边有新的想法,然后不断地推进这个工作。
我希望未来在中国能有更多涂鸦创作的机会,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但是,我真的希望能在中国做更多的涂鸦作品,因为我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中国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国家,中国的乡村特别美丽,我也很喜欢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创作。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点是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之所以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创作,也是因为在这个新的环境里我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会愿意尝试创造一些新的作品,而且当来到一个我从来没有来过的国家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创造力更加丰富了,就好像思路都被打开了一样。
我使用喷涂罐作画有22年的经验了。一开始做完涂鸦的时候是没有想到涂鸦会变成我日后的一个事业,所以,很难说这份事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一开始是想以涂鸦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一个辅业,主要的方向可能还是去大学学设计或美术。但是最后发现涂鸦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大部分的艺术创作都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我第一次的涂鸦作品也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之后,我这些涂鸦作品可能才进入到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而在那之前我都是在街头进行创作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们要有机会全程参与进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周围不仅要有艺术家,还要有不是艺术领域的人,他们没有专业的眼光来评价艺术,但是他们是有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艺术,而且他们有意愿愿意参与到艺术当中来,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这种面向公众的艺术创作也打开了一扇门。因为有一些工薪阶层家庭的人们可能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但如果我们的作品是在公共空间展出的,他们可能在路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个作品非常漂亮,他们可能就被我们的作品所吸引了。他们就算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也有机会让这样一群人能够体验艺术,让艺术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独有的一种享受。所以说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公众能够参与到艺术当中来。这也是刚刚马锟老师提到的,我们艺术家也不应该把我们从公众当中分离出来,我们应该和公众共同合作,而且我们双方也会彼此影响。
Madc(右)与马锟(左)
马锟(参展作品《成都印记》主创作者):
我其实是从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书法,然后一直到现在。在最开始学习时我练习的是非常传统的书法,比如楷书,像颜真卿的《勤礼碑》;之后是隶书,比如《礼器碑》;再之后就是行书。
真正觉得书法是一门艺术应该是念大学之后。在大学,我念的是汉语言文学,刚好也和我从小的兴趣爱好匹配上了。因为书法教给我的是一种书写汉字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我而言更多是要写汉字的形体。然而汉字除了形,还有音和意。就音而言,在我成长的地方,整个大成都市其实有很多种地方口音。出了成都市,沿着岷江走,岷江两岸的口音也不一样。另一个就是意,一个汉字有它的“字意”、然后是“词意”,之后组成短句以及文章。
因此,我把我在汉字上的艺术实践分成三种:音、形、意。我一直在围绕文字、文本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进行探索。因为场地的关系,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人流量,有这么多人来看我们的作品。而在这样特别的场地中,我知道和MadC的合作,以及作品在商业品牌与公共空间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但这个化学反应具体会带出什么样的附加效应,这是在我们之前沟通时确实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