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让更多人重新阅读经典


8月27日,“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7~2018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该大赛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至今已举办至第二届。

大赛选择的品读作品大多出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这套131卷的厚重“文库”,精选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267位作家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共约6000万字。

本届邀请青年学子品读的25篇作品并非全是作家最有名的作品,如鲁迅的《野草·好的故事》、郁达夫《迷羊》、沈从文《八骏图》、刘呐鸥《方程式》等,从而考验参赛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多层评选,本届大赛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共计25篇,特别奖与入围奖共200篇。

“上海对青年文学创作是比较关注的,新概念大赛在全国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这也是上海文学创作新生力量源源不断的基础。我们同时看到,上海的文学理论批评力量也很强大,有很好的传统。那么如何进一步关心年轻文学理论批评者的成长,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基金会还可以多做一些事情。”

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这个大赛多少有一点仿照文学创作方面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我们没有命名为 ‘新概念理论批评大赛’,但实际上有这个意思,希望青年学者们通过这个大赛能够在文学理论批评道路上有一个很好的起点。”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称,组织这样的活动,第一个目的是能够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文学殿堂。


“在当今世界,大家有没有感受到,阅读正在逐渐的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传统的阅读却在逐渐走下坡路。很多人拿着手机也在阅读,但阅读的是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个绝对不敢说。在这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发挥经典的力量,让更多人能够重新阅读,我觉得是我们的责任。”

本届大赛一等奖得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杨莉分享说:“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去阅读文学经典,我们将会获得的审美会宽广很多。所以大家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候,也可以怀抱着历史的眼光,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双透视历史的眼睛。同时透视历史的过程中,也要有对当下的关怀,对时代社会的关怀。”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品读上海经典老作家们的作品?孙颙回应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希望在当代文学和近现代老作家中寻找更清晰的脉络,架起桥梁。希望很多年轻人在读当代文学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同时,关注近现代中国作家的创作。”

第二个原因源于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本身,当年巴金先生、王元化先生等创办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时定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便是关心近现代文学与老作家们。

“大赛办第一届时我们有点紧张,这个东西现在不热门了,年轻人还愿不愿意写这个东西?结果我们收到了一千多篇文章,很是感动。”孙颙透露,本届他们收到了超过1300篇,海外来稿还明显增长。

“因为我们是华语文学批评,没有说参赛者一定要在中国学习和写作,所以这一次海外来稿明显增多。在最后200篇入围作品中,有3篇来自海外。这个大赛做到第二届,不但有中国的学生,海外青年华文学子也开始关注,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

据悉,为了鼓励海外青年华文学子的创作,本届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还增设一名海外学子特别奖(税前奖金2000元),由获得入围奖的海外青年作者得分最高者获得。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