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四十周年:一家出版社与中国人阅读生活的四十年

成立于1978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迎来了四十周年生日。这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个人阅读史的出版社于8月8日—8月28日在复兴中路515号思南公馆举办回顾展,主题为“有我世界更大”, 寓意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出版团队、合作译者、作家作品等凝聚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出版体”,使得当代中国读者无论身处何处,只要翻开译文社出版的好书或者打开一台阅读器、戴上一副耳机,他的精神领域将会因为这些优质出版物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

本次回顾展以译文社40年发展历程为主轴,分为“创立”、“繁荣”、“坚守”和“融合”四个主题,全面展现上海译文出版社改革开放同步,从文化复苏到繁荣发展,从努力打造译文品牌到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从经典传承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的奋斗历程,参观者还将看到译文社签订的第一份国外图书出版权协议、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记录的工作日记等珍贵史料。除历史回顾之外,展览还设有“致敬前辈”、“译文书房”、“精品图书陈列区”等板块。在“致敬前辈”展区中,近百位出版人、翻译家的简历和代表作被设计为可抽取阅读的文件夹形式,参观者可以互动的方式与大师“对话”。“译文书房”展区则为参观者打造了一间理想书房,读者可以在此空间里随意阅读译文社的精品图书,并留影参与互动赢取纪念周边。

以下为部分展览图片及上海译文出版社发展历程的文字介绍。


部分展品

创立

1978年初,《斯巴达克思》一书上市。该书是“文革”结束后,首次公开发行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一批为群众喜爱的文学读物陆续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化界、出版界的复苏。

1978年1月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成立。1978年8月,旗下《外国文艺》创刊。1979年7月,旗下《世界之窗》诞生。1986年1月,旗下《外国故事》问世。

1978年5月,中宣部批准恢复“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的出版工作。“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收入共计近150种名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出版,因其简洁雅致的网格状封面设计风格被称为“网格本”,影响了几代读者。1979年1月,从希腊作家荷马的《奥德修记》开始,“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开始陆续出版。1980年5月,从法国作家雨果的《论文学》开始,“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陆续面世。同年7月,从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亨利四世》(上、中、下)开始,“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陆续推出,该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外国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选收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200多种。1985年12月,从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的著作《人论》开始,译介20世纪西方哲学界重要流派及代表人物的大型译丛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陆续出版,此套丛书前后共计推出55种。1987年2月,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作品《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开始,包含51种学术图书的“当代学术思潮译丛”陆续出版……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国外一流文学、人文社科作品的翻译出版,预示着思想解放与文化交流的春天已经到来。一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领的世界名著出版热蓄势待发。

陆谷孙主编为英汉大编纂工作手绘的进度表

1978至1986年间,《新英汉词典》(新一版)、《法汉词典》、《简明西汉词典》、《德汉词典》、《新英汉小词典》陆续出版。这批原创双语词典的出版,为当时中国人的外语学习和了解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展品

1988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签约合作出版的《世界时装之苑》(ELLE)创刊。这是中国第一本与外国出版同行版权合作的期刊。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