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纯《不存在的照片》:记录,为敲击一下心脏

这一次,樊小纯的写作,关乎记忆的交付,以及仪式的实践。这是樊小纯首次尝试虚构创作,在书中,樊小纯是讲述者W,也是倾听者R,她以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讲述24张照片的隐喻,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有读者评论说,感觉这本书,是上一本《不必交谈的时刻》的思考领域的延伸和扩展。这样的评论,应该说是准确的,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樊小纯的写作,有着鲜明的樊小纯特色。

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樊小纯在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做编导,入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社会纪录片硕士,毕业后做独立纪录片导演,写作、绘画,到德国学习德语,考入同济大学读哲学博士,如此的经历,加上樊小纯超大的阅读量和广泛的涉猎范围,使得樊小纯在新书中讲述“观看”这一主题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地借助摄影、音乐、绘画、电影、科技、建筑、哲学、文学等话题切入或展开。可以说,跨界融合是樊小纯新书《不存在的照片》的鲜明特色,读者也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点,日前,在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举办的樊小纯新书北京读者见面会上,一位喜爱摄影和哲学的建筑系大三学生和樊小纯对话,称樊小纯在她心中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也正是由于跨界融合,樊小纯的新书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人士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知名摄影师王轶庶,知名音乐人李泉、梁翘柏,演员伊能静、王佳佳,复旦大学教授、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金牌策划人吴梦知,资深电视节目制作人龙丹妮、马昊,X玖少年团伍嘉成、彭楚粤, 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这些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在樊小纯的新书中找到了共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马读书栏目主持人小马哥看过樊小纯新书,也给年轻人建议:读樊小纯的书,并不能让你从中直接获得饭后茶余的谈资,但会增加你的内心的敏感和思辨,这会让你走得更远。

在《不必交谈的时刻》中,樊小纯说,“对事物的感知力上,人分为两种,敏感的人和不敏感的人,这两种人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世界。”樊小纯无疑属于内心极其敏感的一类,她总能以她独特的视角,观看到我们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世界,龙丹妮评价说,“她的文字,总是给人一些比较清冷,比较独,比较客观的一种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角度总是有她特别的魅力。”在新书《不存在的照片》中,樊小纯化身一位资深摄影师W,以她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借助摄影师之口,借由24个关于观看的寓言,向人们展示她所观察到的独特的世界。同时,樊小纯还是受托接收摄影师遗留下来的24封书信的朋友R,这位R在书中几乎是隐形的,但讲述者的所携带的情感,分明又是樊小纯自己。这样的讲述像是一种平行世界中的念诵与商量,而读者可以做自己,也可以选择成为那位神秘的摄影师,或者是隐身的收件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读樊小纯的《不存在的照片》,你都能接受到樊小纯的细腻,也能增加自己内心的敏感,并从摄影师的讲述中,观照自己的人生。中国有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也许是樊小纯将24封信设置为W留给R的24封“遗书”的用意。一个人走了,就是一个世界走了,他写下这些照片,为了让你再次看见。樊小纯借由W说,“我们记录,就是在保持。保持一个没有见过的永恒。”“但当我进一步翻看过往的照片时,我试着去归纳自己的经验。我们记录捕获我们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想重复这个时刻。这是一种意义的重复,也是对流逝的每一秒的克服。更进一步说,重新观看是为了救赎。因为过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未完成的,都是失败的、堕落的。救赎的本质是颠覆时间的形式。时间并不均匀,也不是无差别的。在弥赛亚到来之前,时间是静止的还是不断推进的?没有人知道答案。 这是为什么Record是 Re+cord。Cord是与心脏有关的词根。记录,是为了在心脏上再敲击一下。”

记录,是为了在心脏上再敲击一下。这一次,樊小纯把她的记录,化为24张虚拟的照片,等待能读懂它们的人,在看见它们时,心脏被敲击的那一下。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