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出版《四时之诗》:以节气和物候来讲古典诗

在古代,时间不是被数字标准化的,古人说时辰,谈物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古人的心境是同物候紧密相关的。

最近,历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出版了新书《四时之诗》。这本书以古典二十四节气和节日为切入点,每一个节气选择一首古诗,阐释文化典故并切近诗人的生命体验。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节气是小暑,蒙曼写:“民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到这个时候,真是学生厌学,佳人倦绣……若能抛开手头的活计,找个开阔的水面坐下来,披襟散发,享受几缕清风,再约几个知己,随意吃点酒肉浮一大白,真是人间快事。”而这种情致,在唐代元结那里实现了。他在《石鱼湖上醉歌》中写:“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蒙曼说,夏天的美有很多种,“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清幽的美,而元结写的是一种酣畅的美。他以山为酒杯,水做酒池,他作为主人划着小船给大家送酒,拿着一个瓢,酌饮四座以散愁。蒙曼也解读了诗背后的人物故事,“安史之乱朝廷越打仗越没钱,跟道州征税,当时作为道州刺史的元结为保护自己的百姓,200道诏书下来跟他要税,他200次回复不行,这是巨大的勇气。这就是那时候文人的骨气与灵魂,夏天狂风暴雨与炎炎烈日没有把他压平,反倒把他催生得格外挺拔,格外锐利,这个本身也是唐诗留给我们难得的一份感觉。”

诗写到极致就是最美

蒙曼说,二十四节气是古时漫长的年头、平凡的生命设立的二十四下鼓点,警告着人不能老过得这么平淡,敲一下,人的头脑会清醒一下,心灵会透亮一下。随着节气走的过程当中,一下下,打着自己生命的鼓点,也呼应着天时的鼓点。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也对题目的“美”做了界定:“美和好真的不一样,好是附带价值追求的,而美是附带精神追求的。唐诗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帮我们想得美。每个人都有自己苦闷的东西,但是人在苦闷之外,要是有精神追求,就不至于感觉到生活只是一地鸡毛。”

蒙曼提出诗的美只在于表达能力的区别,而非写作内容可以决定其高下,“不是所谓雄壮的美就一定境界高,幽微的美就一定境界低。王维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写的是最小的东西,可以听到桂花落,一是因为环境安静,二是以为人心清净。只有天地都静下来了,比天地还静的人心也静下来了,一个最小的桂花落下来,你才能听到。”

“比如说讲边塞诗,非得写‘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吗?也不是,这只是边塞诗的一种,即边塞诗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骨气。也有另外一种边塞诗,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要想到打仗,多少人会惨死,还有多少人在家里,再也见不到亲人,这样唐诗才有良心。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唐诗的美。所以说美是无大无小的,或者说没有深沉的还是悲壮的之分,美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美本身,是否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写到极致了,是否把金戈铁马的感情写到极致了,写到极致就是最美。”

诗词构成了古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唐朝人来看,家里小孩出生的时候,别人要给他贺诗;婚礼的时候,人家新娘子不肯化妆,要写催装诗;来到夫家,新娘面前遮蔽的帐扇不肯拿开,你要写却扇诗;好朋友走掉了,你要写送别诗;爱人去世了,还要写悼亡诗。

对现代人而言,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诗是审美的一部分。”特别是诗是让我们能够超越生活的那一部分内容。比方说每天我们骑着自行车,骑着小黄,骑着小红,匆匆忙忙地从单位走到家里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一只鸟在天上飞过。如果你还能看到,心还能动一下,这个东西就是诗。保持这样一个诗心永远不会错。否则你就是一个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如果有诗心,你可以跳出来看一看红尘是怎什么样的。远方又是什么样的。”蒙曼说。


儿童有儿童层面的美,大人有大人层面的美

蒙曼也谈到诗歌教育。她认为要让孩子读诗,要发现诗歌不同层次的美,“小朋友发现小朋友看到的那个层面的美,大人发现大人那个层面看到的美。比如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是黄的,翠柳是绿的,黄和绿搭配是人间最娇艳的颜色。《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劳烦莺儿给他打络子,莺儿给他挑了几个花样,然后再问他,你喜欢什么颜色?贾宝玉问那你喜欢什么颜色,莺儿说我喜欢葱绿配柳黄,这就是少女会喜欢的颜色,是春天娇艳的颜色。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白和青,我们那天晒的蓝天白云,那是最干净的颜色。”

“跟孩子讲这样的审美的搭配,这个孩子一辈子穿衣服都不会穿错的,你就不会担心她有一天穿一个红色的上衣,一个紫色的裙子,那是《金瓶梅》里西门庆都看不下去的搭配,因为这个颜色不干净。”蒙曼说。

“再加上美的声音,柳、天、船,是有韵律感的,小孩学到音律了。教孩子学审美,不一定非要去画画,教孩子学音乐,不一定非要去学钢琴,一首诗里什么都有。还有意境,从一个窗子看到窗外有柳树,看到黄莺,看到船,这是中国式的取景方法,一个小小的窗口透出来的是大千世界,暗合了我们说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景物透过窗口,进入你心灵的窗户,眼睛,然后再进到内心。”蒙曼说。

而大人则应该看到大人层面所该看到的东西。杜甫写这首诗是因为他真的高兴,他高兴不仅仅是因为桃红柳绿春天美,更是因为“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万里有船来了,证明路通了,安史之乱曾经叛军把路都给卡死了,大唐现存的肌体之内,各处和各处之间不能流通,到现在东吴的船可以下西蜀了,意味着唐朝东吴这一块儿没有阻隔了,我们可以有效打击叛军了,打击叛军之后,就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就是大人能体会到的心情,这也是一个爱国的诗篇。

蒙曼也谈到读诗的方法,她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揣摩吧,越揣摩越有意思,就跟《红楼梦》里香菱学诗一样,就仿佛一个青橄榄嚼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你嚼着嚼着,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读唐诗搭配一本《唐才子传》挺好的,《唐才子传》是一本能够讲到好多诗人的书。”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