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学中的女性有一种忧患意识

谈起海派文学,多数人都不陌生。然而“海派”一词究竟从何而来?海派文学具体指的又是怎样的文学?6月30日,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张怡微做客壹字读书会,这次她不再谈论自己的作品,而是以“海派小说的追忆与追逐”为题,为在场的观众细细梳理了海派文学的前世今生。

作家张怡微

海派文学的前世今生、误读与还原

“海派”一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和鲁迅的一场笔战,它形成了所谓“京派、海派”两个文学流派的分野。尽管现在“海派”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代表上海的、时髦而多元的、国际化的文化风范;但在1934年,沈从文称礼拜六派作家为“海派”,认为其追随者如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及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为“新海派”,是站在批评的立场上的。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上海文化的通俗品位和商业性。“早期的海派作家会跟上海的画报、时髦电影这些妇人趣味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些跟都会有关的理念,比如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电影明星或者摩登女郎,以及资本家、舞女、姨太太,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非常象征化的物质文明环境,这样的一种风貌,”张怡微如此解释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一个非常摩登的象征,这一摩登感几乎是要高悬于中国其他城市之上的,非常特殊的一个装饰性的符号。这一上海的符号我们非常熟悉,它至今以音乐、画报等形式存在于跟上海有关的电影和文学之中。”

张怡微指出,海派文学中这一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与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殖民背景紧密相关。“所谓‘东方巴黎’的璀璨是星星点点,但暗是广泛的,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所衬托出来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她繁华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她屈辱的那一段历史。而‘海派’也脱胎于这一复杂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张怡微说。但她也指出,这一审美取向并不是“海派”的全部。除此之外,上海文化中也有以《子夜》为代表的、左翼的批判都市文化的传统。

张怡微认为,小说与城市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习惯在物质现实中搜集城市符号,并在小说记忆中得以印证。而百年以来,海派文学可以被看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宏大叙事。在海派文学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旧上海置身于世界殖民体系之中的靡丽堕落;以及建国后为摆脱这一殖民体系的影响,向工业城市迈进的历程;而如今,上海的城市功能再度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个以经济金融为中心的服务和消费型城市。海派文学所包含的,正是上海百年来的种种历史变迁。

说到这里,张怡微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王安忆的《长恨歌》一书在1995年刚刚出版时反响一般,但2000年之后上海忽然掀起怀旧潮,“老上海”的概念忽然变得很流行,跟“老上海”相关的书、电影和咖啡馆变成了时髦的符号,《长恨歌》也因此突然走红。张怡微将其解读为人们“想象中的上海”。“这个想象中的上海一直存在于学界、艺术界和时尚界。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老上海,没人说得清楚。这里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将过去人们的服饰、饮食、礼仪等等,作为流行现象重新呈现。”张怡微说。

海派文学与海派精神

身为上海知名女作家的张怡微,对海派小说与性别的关系也颇有研究。她指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并不长,甚至女人拿笔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然而海派文学中有很多有名有姓的女作家,甚至女性写作的普及也离不开海派文学的贡献。

张怡微说,在一贯以来以男性为主的中文写作中,女性的形象总是天真可爱而等待被唤醒的;但在海派小说中,女性不再拥有这种虚假的纯真,而更像活生生的人,会算计,会在意金钱、声名与前途,也会与男人作战,这与一直以来严肃文学中想象的女性形象是有所不同的。张怡微强调说:“海派文学中的女性似乎有一种非常奇异的忧患意识,她并不大喊大叫,却是有担忧感的,始终在思索自己的前程在哪里,这是否也是海派精神之一呢?”女性与都市一直都是海派言情小说的两大主题。1892年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就打造了所谓上海女性想象的基础,世故中有天真、张狂里见感伤,是她们的特征。1995年,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重启了海派文学的记忆,为上海女性创造了一种围绕着“生计”的、更实在的海派生活“形式”。她们不但追逐外部文化资源,甘心附丽于想象中的姿仪,也在追逐自己内心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张怡微对文学中她所理解的海派精神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她提出,很多小说都刻意忽视了金钱,好像不在乎钱才能把小说的品格拉到一定的高度;但在海派小说中,钱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种外来的力量、评判的标准、危机发生的前兆。很多世态人情都是围绕着商业和金钱所发展的,而海派文学对此进行了正面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上海也是一个变化非常剧烈的城市。张怡微认为,上海的巨大变化同样也会作用于人们的内心。“我们不太相信有永恒的东西,因为连家门口的东西都会忽然改变。”她说。海派文化是多种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考验着人们对变化的忍耐力。张怡微提到她的一篇名为《你心里有花开》的小说,它的创作源于她的一段亲身经历:在她家的老房子,邻居在楼道里放了一个衣橱,遮住了她家的阳光。她的母亲就去跟邻居理论,要求邻居把衣橱搬走却遭到了拒绝。“我妈对此很绝望,她都哭了。因为她觉得完了,我们家要没有阳光了。我妈说起这事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她说那个衣橱是要永远放到那里的。第一次看见女性讨厌‘永远’这个词,很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我心中的上海。”张怡微说。

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明办、学促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响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只取一个字,直抵事物之本质”。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