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红裙子

  唐永徽元年(650)五月二十六日,长安城。唐高宗李治来到距离皇宫并不远的皇家寺院感业寺,为去世的父亲李世民敬香。这一天,是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忌日,他必须来。办完敬香这件正事,他还干了件私事。去见了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女人。这位光头缁衣的女人一见到他就哭,说了好些“死鬼你怎么才来啊”之类的怨怼情话之后,还献上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叫《如意娘》。作者,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写这首诗时的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以后是唐高宗李治的大老婆,以前叫“武约”,进宫后叫“武媚”,未来叫“武曌”,史上叫“武则天”。

  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叫她最有名的名字武则天算了,虽然她生前并不知道自己还叫这个名字。武则天在《全唐诗》中一共有四十七首诗留存。公认的是,这一首《如意娘》,既是她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诗,也是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诗。

  因为,这首诗改变了她的命运。

  整整一年前,李世民去世。武则天作为李世民生前的侍妾之一,同时也作为李治的庶母之一,按照唐朝皇室的制度,被迫来到感业寺出家。当上尼姑,无疑是武则天一生,最深的低谷。在这一段时期,如果没有意外,她作为死去皇帝的弃妇,作为皇权时代的一介弱女子,99%的可能性,是像过了季节的花朵一样,枯萎、凋落,“零落成泥碾作尘”,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尼姑期间的生活如何?史无明载。可以想象,自然是“油灯共佛经一色,思念与眼泪齐飞”。那是相当的寂寞。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身处低谷的武尼姑在思念谁?就是她这次献诗的对象,从辈分上算是庶子的唐高宗李治。

  看朱成碧思纷纷:首句是说,这一年来,我由于对你相思过度,以至魂不守舍,在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了绿色。从诗词看,这里的“看朱成碧”,似乎是唐宋时人常用的习语。李白曾有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如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

  憔悴支离为忆君:因为思念你,我变得瘦弱不支、心力交瘁。还是紧扣相思之苦。

  不信比来长下泪:第三句是一个假设,如果你不相信我这一年来一直以泪洗面。

  开箱验取石榴裙:第四句则是出示证据,那就请开箱看看我滴在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诗是好诗,但如果真要验取石榴裙,那裙上的泪痕怎么可能一年也没有干?也太夸张了。可见,武则天这最后一句的真实意图,是提醒李治忆起她身穿石榴裙的美丽旧时光,颇有勾引之意。

  诗意的含蓄的勾引,当然会成功。会写诗,才能愉快地谈恋爱。古今皆然。武则天这句诗相当成功。正是这首诗,再度燃起了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恋。有证据表明,两人此次见面,武则天在献诗一首之后,还献了身。两人小别胜新婚,武则天就在佛门净地感业寺,献了身。

  也难怪武则天,本就是被迫入的佛门,也难守这些清规戒律。要不然,箱里还放着石榴裙干什么?

  那么,说他们在佛门净地发生关系要有证据才行,否则岂不是凭空污人清白?证据其实就在史书里面。证据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李弘的出生时间。查一查李弘的出生时间,再对比一下武则天的入宫时间,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武则天再次返回皇宫的时间,是永徽三年(652)五月二十六日之后。她重新入宫后不久,官儿也升了,当上了正二品的昭仪。再看李弘的出生时间,《资治通鉴》第二百卷有记录,显庆元年(656),“春,正月,辛未……立皇后子代王弘为皇太子,生四年矣”。《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上元二年(675),太子弘薨,年二十四。综合起来,可以推出,李弘生于永徽三年冬季。说白一点儿,武则天是大着肚子,再次返回皇宫的。而返回皇宫后不久,就生下了李弘。永徽三年冬季生子,倒推十个月武则天本人可还在感业寺,并未进宫。

  所以,龙种是在感业寺种下的。说武则天和李治发生关系,一点儿也没冤枉她。

  这首诗之后,武则天和李治旧情复炽。在后者的帮助下,武则天由感业寺再入皇宫,由昭仪而皇后,由皇后而天后,由天后而大周皇帝,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就是这首诗,抓住了李治的心。当然,还有那条石榴裙。

  “裙”,原写作“帬”。最开始并非女性单独享用的衣服,而是男女共用的衣服。这是有道理的。苏格兰方格裙至今仍有男性在正式场合穿着,可见此言不虚。裙的起源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了害羞观念,觉得应该遮蔽身体的隐私部位,就找了一些东西将身体的隐私部位遮蔽起来,于是产生了围裙。围裙裙幅不大,面料质地多为兽皮和树叶。裙到了先秦时期,被称为“衰”,往往穿在腰以下的部位,故也称“下裳”。

  真正现在意义上的裙装出现在汉代。女性穿着裙子,上身搭配孺袄等短衣款式,在进入汉代以后逐渐成为风尚。到了唐朝,裙子成了女性服装的标配之一。唐朝女装标配三件宝,裙、襦衫、帔。也就是说,她们下身穿裙子,上身穿襦衫和帔。在史料中,这样的证据很多。唐朝宰相、“牛李党争”的领袖牛僧孺,闲着没事搞创作,留下来一部传奇小说集《玄怪录》。虽然是传奇小说,但其中记录的服饰器物,仍然是有史料意义的。

  牛僧孺《玄怪录》曾这样记录一位平民女性的穿着:“小童摔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三件宝出来了:裙、衫、帔。

  有钱的女性也这么穿。唐人小说《许志翁传》记载,益州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穿着“益都之盛服”--“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红地银泥帔子”。虽然装饰更为豪华,颜色更为丰富,但仍然是三件宝:裙、衫、帔。虽然是三件宝,这里只说唐朝女人们的裙子。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长。其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裙裾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为了显示身材的修长,女人们在穿裙子时,束腰很高,多将裙腰提到腋下,裙子的上限常常到达胸部,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有时在地上还拖曳一截。孟浩然就在《春情》诗中描述过这种长裙子,“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唐朝的女人们穿这样的长裙子,上身则往往罩以很薄的纱衣,且领口很低,完全就是现代低胸晚礼服的感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及婢女们在胸前挤出来的“大馒头”,颇有写实之效。所以唐朝诗人们也将此类美景写入了诗里。如“慢束罗裙半露胸”“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等。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宽。唐朝女人们的裙子,一般用六匹布帛制成,也有用七匹或八匹做的。按照当时步幅宽度计算的话,相当于3米以上的宽度,这就相当宽了。这样宽度的裙子,不仅会影响女人们的行动灵敏度,而且会造成布料上的极大浪费。要知道,在唐朝,布匹是非常珍贵的物品,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当作货币使用。在一条裙子上浪费这么多布料,实在有点儿不上算。所以,女人们的裙子问题,曾经一度引起了官方干涉,受到了皇帝们的亲自关注。唐高宗李治就曾经指出:“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唐文宗李昂直接要求:“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过三寸”。看看,一条裙子,还惊动政府了。

  按照李昂的要求,五幅的裙子,周长约合现在的2.65米,好像还是比较浪费布料。而且,上述规定,唐朝的女人们似乎并未认真执行。也是,谁这么无聊,看到一个女人穿着裙子,还非要人家脱下来,看看宽度是几幅,曳地是几寸?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贵。唐朝贵妇的裙子,一般比较贵。因为,除了大量使用上等布料以外,还在裙子上面做各种装饰,包括花纹、金银、珍珠等。比如条纹裙,裙子上就有三五种颜色的竖条纹;比如画裙,就是在裙子布料上作画进行装饰;再比如晕裥裙,其色彩变化更多,布料颜色按照由深至浅、再由浅至深的色阶顺序排列,犹如浓色向两边扩散出晕影,故称“晕裥”。还有更贵重的裙子,是在裙子上装饰金银。在裙子上装饰金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泥金泥银,即将金粉或银粉,加入黏合剂制成金泥、银泥,再涂刷在印花板上,最后拍印到织物上;另一种是蹙金蹙银,就是将捶打至极薄的金箔、银箔,切成细缕,再将其缠绕于涂有粘合剂的丝线上,制成捻金钱、捻银线,用这种金线和银线在织物上制作花纹,最后用针线进行固定。著名的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说的就是用金线做这种蹙金裙子。也有在裙上镶嵌珍珠的,称为“真珠裙”。

  唐朝最为名贵的一条裙子,叫作“百鸟毛裙”,为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所有。而且,裙子的创意,也来自于这位骄奢淫逸的安乐公主。传说她的这条裙子“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白鸟之状,并见裙中”。虽然有点儿吹牛,但裙子的色彩变幻莫测,可能是真的。

  以上这些穿金戴银的裙子,是有钱的女人们穿的。唐朝的农家女以及城市中的平民妇女,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这样穿裙子的。她们的穿着相对朴素天然,一般只穿着纻、麻、葛一类质地较粗的布料做成的衫裙,而且往往也没有什么印染装饰。所以她们的裙子,一般都是布料本身的颜色,比如白色裙子,就像刘禹锡在《插田歌》中说的“农妇白纻裙”。当然,也可以用靛蓝将裙子染成青色,以至于“青衣”一词,长期成为年轻侍婢们的代名词。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花。她们的花裙子,一般有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几种主要的颜色。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做色谱分析,发现唐朝女人们的裙子颜色非常丰富多彩,红色有银红、绛红、水红、猩红、绛紫五色,绿色有碧绿、翠绿、湖绿等二十四色,黄色有鹅黄、金黄、菊黄、杏黄、土黄、茶褐六色。“蔓草见罗裙”“荷叶罗裙一色裁”,这是说绿裙,又叫“翠裙”“翡翠裙”。“血色罗裙翻酒污”“裙红妒杀石榴花”“窣破罗裙红似火”,这是说红裙,也叫“石榴裙”。武则天的石榴裙,就是这种红裙子。

  红裙是唐朝女人们的最爱。唐朝女人们偏爱这种鲜艳的带有强烈视觉刺激的色彩,表明她们不甘于平淡,想引起人的注意,成为男性目光甚至是社会的焦点,也体现出她们热情洋溢、积极主动的性格。

  根据色彩学原理,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是积极的、扩张的、外向的暖调区域的颜色。而红色对人眼刺激效用最显著,最容易引人注目,同时也最能够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那么,唐人为什么要用“石榴裙”来命名红裙子?

  第一种说法:红裙子系用石榴花提炼出来的染料染成。

  石榴花中的确含有红色素,但从相关典籍的记载来看,以石榴花作为植物染料的染色技术,显然在我国古代并未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这表明此种染料一定存在着某些不足。

  既然石榴花染不了红色,唐朝的工匠们是怎么整出来的红色呢?原来,他们是用红花、茜草等传统染料染成红色的,这才是当时染色行业缔造红色的主流手段。因此,唐代风靡一时的石榴裙其实主要是由红花、茜草等植物染料染成的。

  红花,又名“红蓝”“黄蓝”,属菊科植物,是唐朝主要的红色染料。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关内道、河南道、山南道、剑南道等地均已有红花种植。

  第二种说法:这种红裙子上装饰有石榴花的花纹,以示吉祥。石榴和石榴花为什么是吉祥的图案?因为石榴多子。古代多用裂开的石榴果实图案,来表示多子多孙的良好祝愿。

  第三种说法:红裙子的裙形像石榴或石榴花。

  综合三种说法,虽然唐朝并不是用石榴花将裙子布料染红的,但红裙子之所以被称为“石榴裙”,主要是由于其颜色、形制上的相近,再加以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因此红裙子被诗人们、女人们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石榴裙。

  很明显,进取型人格的武则天,在积极主动、热情洋溢、不拘礼法、崇尚自由、思想开放的性格驱使下,一定觉得红裙子最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最喜欢石榴裙。可以想象,在武则天的人生步步成功之时,她的衣箱里,肯定会多出很多条做工精致的石榴裙。

  但是,我一直相信,武则天最爱穿的石榴裙,一定还是当年李治开箱验取的那一条。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