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孙子兵法新解》,[日]冈田武彦 著,重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顺人性而用之
当敌我双方的力量在作战中产生差异时,所使用的“兵”的形态就分为“攻”与“守”。所谓“攻”,就如同“攻则有余”(《军形》篇)所言,是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比较,在我方比敌方有优势时采用的“军形”;所谓“守”,就如同“守则不足”(《军形》篇)所言,是在敌方比我方有优势时采用的“军形”。但是,如果把“攻则有余”“守则不足”解释成“攻”比“守”更有优势,也就是攻击是最好的防御的意思,那就偏离了孙子的兵法思想的主旨。因为孙子的兵法思想,阐述的是同一层次的二元关系的有无之道,所以绝对的“守”就是“无”,而“无”又是必然取胜之道。“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军形》篇)所体现的,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的意思。“军形”上采用防守的“形”,当然是为了保全自我。而保全自我并不仅仅意味着防守的消极性,其内在还包含着进攻的积极性。为保全自我而防守的绝对形态就是“无”。所以孙子说: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军形》篇)
而且,如果“守”是“无”的话,那么敌我关系就变成了“有”与“无”的关系。“无”即无穷变化,就如同“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形》篇)所言,其自身是具有进攻的绝对性的,由此才能达到“能自保而全胜也”(《军形》篇)的目的。因此,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守”就是“攻”。擅长防守的将领也擅长进攻,这就是兵法的本质。孙子认为,“有”与“无”的对立是必然的,故而将其量化规定,并举例进行说明。由此可以间接地得出,防守本身即具有内在的进攻性。例如,我方根据情势确定了与敌军交战之地却不让敌军知晓,而此时敌方针对我方的军形必定是分散的,我方则反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分散与统一的对立必然会形成兵力上的差异,也就是形成多与寡的对立。这是因为,分散导致了其兵力的相对减少,与此相反,统一则导致兵力的相对增多。孙子将这种差异视为以一对十,并且说明了其理由: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虚实》篇)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虚实》篇)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虚实》篇)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
以上内容无不阐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无”与“有”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的相对关系。
如上所述,“无”与“有”的对立即“统一”与“分散”的对立,保全自我的防守形态就是“统一”之保全。而“统一”之保全在兵法上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保持了兵法上克敌制胜的积极品格。因此,使军队的实体始终保持并形成为一个统一体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统一体的最高形态是有机的统一体,也就是生命体。生命体在生命遇到危险时,亦即陷于死地之际,必然会发挥出统一的力量和战斗力。所以孙子说: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
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九地》篇)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九地》篇)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篇)
孙子将军队的实体视为生命体,这是他深入地着眼于人性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孙子又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才能避免作战时的“巧”与“久”,而提出了“拙”与“速”的“兵之情主速”(《九地》篇)的作战法则,以及“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等兵法原理。这些都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而必然发挥的伟大力量。因此,孙子所谓的“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所要阐释的就是最为精通人性之必然性的兵家之道。在这里,作为生命体的“兵”所展示的乃是最强的战斗力和统一之力量。在孙子看来,用兵之道就是要把我军始终视为一个生命体,而激发其保全生命的本能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统一力量及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孙子还借用蛇的比喻,巧妙说明了作为生命体的用兵之道: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九地》篇)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日]冈田武彦 著,重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不仅能帮助人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还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起到较大的作用。
此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日本人解读《孙子兵法》集大成之作。冈田武彦对《孙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极平易的翻译,并从全新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点的解说和分析。不仅对中国古代诸如曹操、杜牧、张预等注评家关于《孙子兵法》各条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而且吸收和采纳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将孙子的兵法思想诠释出了跨越古今的极新高度。
被誉为明代文臣统兵制胜第一人的王阳明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学,爱读《孙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就认为:“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而读《孙子兵法新解》,可以帮助读者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弥补《传习录》等文献之不足。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日本学者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学思想以及王阳明的兵学智慧有更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