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本文摘自《潘金莲的饺子》,李舒著、戴敦邦绘,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年3月版

1、潘金莲的饺子

美人似乎天生不吃肉,比如董小宛,创造了那么著名的“董糖”,最喜欢吃的东西居然是水芹菜配茶泡饭,雅则雅矣,却太过清淡,所以冒辟疆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更性感的陈圆圆。

相比之下,《金瓶梅》里的女人们就可爱多了,潘金莲、孟玉楼、李瓶儿三位佳人赌棋,李瓶儿输了后,三个人居然商量着拿赌注买了金华酒和一个猪头,让宋蕙莲去做最著名的“一根柴火烧出稀烂的好猪头”。

且看这个史上最著名的猪头是怎样烧出来的:“(宋蕙莲)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得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不用两个小时,一个油亮亮、香喷喷、五味俱全皮脱肉化的红烧猪头就可出锅了。再切片用冰盘盛了,连着姜蒜碟儿送到了李瓶儿房里,三个美女居然就着酒,吃完了一整只猪头。看这段描写简直可以就两碗米饭,唐鲁孙后来也仿效了一回,只是用溏心鲍配着烧猪头,更加浮夸。

《金瓶梅》里的女人,不仅爱吃,也会做。比如女一号潘金莲,就很会包饺子。《金瓶梅》里吃了好几次饺子,印象最深的是武大死了,小潘潘思念西门庆,特地蒸了三十个“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金莲思念情郎,以红绣鞋占相思卦,又在夜里独白弹琵琶唱曲宣泄幽怨,宛然是古典诗词中描画的佳人。

然而佳人的另一面,也是古典诗词里从不描写的一面,便是两次三番数饺子(本做了三十个,午觉睡醒后一查,发现只剩下二十九个)、打骂偷嘴的迎儿,宛然一个市井妇人,小气、苛刻而狠心。有趣的是,金莲脱下绣鞋打相思卦“用纤手”,数饺子与掐迎儿的脸也是“用纤手”,两相呼应,活脱脱一个立体的佳人。

让迎儿挨打的罪魁祸首,是一个消失了的“裹馅肉角儿”,即猪肉馅饺子。这种中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食物早在唐代便已出现,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挖掘出的唐代古墓中,曾发现长约5 厘米的月牙形饺子。到了宋朝,饺子品种开始增多,《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明代的饺子已经和现在没什么差别,《万历野获编》中记有“椿树饺儿”,《明宫史》中则称为“水点心”或“扁食”。潘金莲这里做的是蒸饺,和水饺不同,蒸饺的皮面必须是开水烫过的,俗称“烫面”,比水饺略大,呈半月形,蒸出来皮薄馅大,而且皮子比较筋道,由于不是用水煮的,故而比较干松。小潘潘的心思最为细密,做蒸饺而不做水饺,多半还因为时值阴历七月,天气炎热,潘金莲家也没有冰箱,水饺经不住存放。

潘金莲给西门庆做饺子,很可能是投其所好,因为另一位女主角李瓶儿在招待西门庆时,做的也是饺子,不过似乎比小潘潘精致得多:“妇人亲自洗手剔甲,做了些葱花羊肉一寸的扁食儿,银镶钟儿盛着南酒,绣春斟了两杯,李瓶儿陪西门庆吃。”这饺子的滋味,似乎很让西门庆难忘,乃至于临死之前,正妻吴月娘问他“想什么吃”,最后叫孙雪娥做了水饺送去,西门庆“最后的晚餐”,便是那“三四个水角儿”。

内容简介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潘金莲的饺子》,李舒著、戴敦邦绘,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年3月版

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限制级。 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和西门庆吃顿饭,品尝潘金莲的饺子吧!

这是一本《金瓶梅》美食文化随笔集子。作者从“吃”下手,以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书中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庞春梅、孟玉楼等人物为中心,以四季节令的变化为线索,细细考究与他们有关的美食,揭露这些美食的历史、蕴含的文化,重现小说成书时代晚明的真实生活景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将这些原本虚构的人物再次丰满生动地推出来,更为亲切,更为可爱,也更为真实。

除了作者李舒细致的考究和优美的文字外,本书还配有古典人物画大师戴敦邦亲绘的26幅插画,与文本相映成趣,珠联璧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