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在演讲开场时,郁喆隽首先提出看电影与思考哲学并不矛盾,因为电影可以激发人们进行哲学思考。大众对当代学院哲学的印象是枯燥、乏味、高深、傲娇、孤芳自赏的,与此同时当代哲学又“遗忘”了不少珍贵的语言传统,例如对话、隐喻、辩论、独白、反讽等。柏拉图说过:“哲学始于惊讶”,康德也说过:“哲学是不能学的,只能学习哲思。”所以电影正可以再度唤起所有人对哲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哲学的主题并非哲学专有,而是人类社会以及文化领域共同关切的问题,所以电影自然也能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郁喆隽在讲座现场

郁喆隽接下来从三部电影切入,分别讨论了价值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三个层面的哲学问题。

有关价值哲学的问题,郁喆隽是从《末日哲学家》这部电影切入讨论的。《末日哲学家》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上,21名学生参与的一项思想实验。他们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取到一席位,将会因辐射而死。然而,防空洞只够10人存活。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自身的身份和技能,后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住进防空洞。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末日哲学家》剧照

郁喆隽认为电影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问题:技术问题:如何幸存下来?生物问题:如何繁衍后代、恢复种群?人的问题:应当保存哪些文化特质?为了能让听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郁喆隽在现场进行了类似的思想实验。他请大家参与一项调查:“如果即将发生一场全球灾难,只有10个人可以登上方舟,你会选择谁?”选项包含电影明星、零售商人、律师、军人、猎人、农夫、钢琴家、民工、桥梁工程师、幼儿园老师、会计、渔民、木匠、纺织者、房地产经纪人、银行家、小说家、飞行员、天体物理学家、神职人员、画家、铁匠、程序员、记者、外科医生、警察等。经过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实用性较强的职业,如猎人、农夫、外科医生等,而文化性较强的钢琴家、画家等则很少有人选。由此郁喆隽认为大众总是平时小清新,关键时露真容,“在价值判断方面,物质性需求仍远胜精神性需求”。

关于社会哲学层面的问题,郁喆隽从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切入讨论。在影片中,人们都单独居住在被黑玻璃包围的屋子中,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固定的自行车架上骑车赚取点数,而每日的消费都会消耗点数。一日,男主角无意中听到女主角唱歌,被她的歌声打动。他决定拿出自己全部的点数——一千五百万帮女主角买一张类似于达人秀的入场券,让她实现成名的梦想。但女主角在评委的诱惑下选择成为了艳星。男主角悲痛欲绝,然后他努力省吃俭用赚取点数,终于给自己也买了一张入场券。在表演过程中,他突然掏出一块玻璃以死相逼,疯狂宣泄着自己的愤怒。然而,评委却把他的宣泄当做“表演”,并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节目里他可以继续控诉现实。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妥协了。故事结尾,男主角有了自己的节目,再也不用踩自行车了,而当他走到房间的边缘,看到的是更大的虚拟屏幕上投射出的森林。郁喆隽认为该片有着自己的人类学主题,有着反乌托邦的本质,即“非人化”。关于这一点又可延伸到一个经典概念——“异化劳动”。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剧照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这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3.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郁喆隽认为这部影片正展示了“异化劳动”的特点,始终在讨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人的问题。在影片展现的世界中,价格与价值相混淆,实现人生目标异化成赚取点数。尼尔·波兹曼曾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而郁喆隽认为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却是上述两种方法的集合,即《1984》加《美丽新世界》。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危楼愚夫》剧照

郁喆隽最后又讨论了人生哲学的问题,他从一部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切入主题。生活在俄罗斯小镇的迪马是一个老实的水管工,除了正直以外,他没有值得人称赞的地方。直到一天晚上,因为发生水管爆裂事件,他发现了一幢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楼房。迪马虽一度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然而最终良心使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疏散住户。当他确保大家都离开了,自己再走下危楼。然而最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却认为迪马在耍他们,把他狠狠打了一顿。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理想国》

郁喆隽认为这部电影中暗含着“洞穴隐喻”。“洞穴隐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段落。柏拉图设想有这样一个洞穴,一个长长的通道能够完全挡住阳光进入洞穴深处。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面前的墙壁上,囚徒听到的声音也只是回声。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是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把他从洞穴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将无所适从。然而,要是在外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对于那些仅仅把影子和回声当作“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不可思议。

郁喆隽认为《危楼愚夫》的故事情节与“洞穴隐喻”存在着同构关系,即《危楼愚夫》中存在着三个阶段和两次转折,三个阶段分别是:囚徒状态、肉身解放、灵魂解放;两次转折分别是:离开洞穴和返回洞穴。其中最意味深长的就是主人公一度已经驾车离开“洞穴”(小镇),最终又回到被愚弄的大众汇集的“洞穴”(小镇),“影片的深刻意味耐人寻味”。

 

电影与哲学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朝圣之路》剧照

在演讲的最后,郁喆隽又给大家推荐了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朝圣之路》。影片讲述了一名在美国工作的医生汤姆,在儿子不幸于法国遇难之后,去取回儿子的遗体和遗物。他的儿子死在去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圣之路上,原因是在比利牛斯山遇到了暴风雨。最初,汤姆的目的只是取回孩子的遗体,但在到达了法国之后,他却决定将儿子已经走过和没有走完的路走一遍,以更好地体会儿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重走朝圣之路的过程中,汤姆遇见了三个从不同国家来到这里的“徒步旅行者”,他们都在寻找着生命更重要的意义,并希望通过徒步在世俗中重新得到心灵的慰藉。 在旅途的过程中,汤姆渐渐了解到生活的意义。

郁喆隽认为影片中存在着一个隐喻,即汤姆这个主人公是生活中典型的“好人”、成功人士、守规矩的天主教徒,性格则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然而正是儿子的去世让他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伊凡·伊里奇之死》写道:“‘也许,我过去生活得不对头吧?’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了这个想法。‘但是又为什么不对头呢,我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呀?’他自言自语道,接着便立刻把这个唯一能够解决生死之谜的想法当作完全不可能的事,从自己的脑海里驱逐掉了。”这段话正可以作为影片主人公汤姆的一个注脚,郁喆隽推荐这部电影,正是希望大家也能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文/明湖)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