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宝藏》火成了大IP,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播出后,故宫博物院以及八家国家级博物馆(院),参观量平均增加50%。春节期间,刷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深入人心,对于非专业人士,走进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员那灵动的讲解,恐怕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文物。因为有了博物馆讲解员,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了解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澎湃新闻特邀数位博物馆讲解员,讲述他们对国宝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与国宝有关的故事。今天大家看到的第三位博物馆讲解员是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柳宁。
柳宁在为公众讲解
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殿堂日趋热闹起来,原本门可罗雀的博物馆已经被各种学校和社会团体所包围。今日,《国家宝藏》系列节目的热播更是往“博物馆热”、“国宝热”上浇了一把火。
我们讲解员工作最核心的意义就是把枯燥乏味的考古专业知识和文献史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观众在博物馆中参观时,讲解员对他们起到引导、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可以说,讲解员堪称行走的文化使者。
作为一名在博物馆界工作八年的资深讲解员,我对“国宝”的理解可能与大家有所不同。
何谓“国宝”
大家对于国宝的认知标准是不同的。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咱们国家没有一个具体的明文标准规定说哪些文物是中国的“国宝”。那什么文物能成为“国宝”?成为“国宝”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我国对所有文物都有一个具体的定位标准。翻阅我国对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早在2001年4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19号令发布施行《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这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则制定。这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把全国的所有文物藏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而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文物当中,当属一级文物最为重要。尤其注意的是,在历史教科书上被重点介绍的文物,像四羊方尊、后母戊鼎,都是初中到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必讲文物,这些全部都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博馆藏后母戊鼎
那么在一级文物中,又有哪些具体的细分?
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禁止出境展示的一级文物,共有64件(组)文物,紧接着到了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公布了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共有37件。到了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综上所述,一共有195件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单,这些文物涵盖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杂项等。可以说,这195件文物足以算是一级文物中的“特级”文物了。
我认为,一级文物中的“禁止出境文物”都算是传说中的“国宝”啦。当然,还可以再加上一条标准,即一级文物中的“禁止出境文物”且知名度极高的文物,那是妥妥的“国宝”了。
“国宝”背后的故事
记得我刚到国家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会被观众询问几件“国宝”的展出位置。无外乎有这几件文物:世界上已知的单体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巧夺天工的佳作——四羊方尊,还有体现古人生死观的金缕玉衣。这些都是大家熟悉并十分想近距离接触的“国宝”。在平常讲解的时候,我并不只是为观众介绍这件文物有多么精美和珍贵。除此以外,我必须要为观众讲述的是,“国宝”们曾经的命运。
国博馆藏金缕玉衣
像举世闻名的后(司)母戊鼎,不仅因为它铸造工艺精湛、体量最大,是最精美的青铜器,而且它代表了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像熔化青铜所用的大型坩埚,一次熔化就要使用上百个。在那样一个生产水平低下、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铸造得如此精美,这足以体现当时国力的强大。
“国宝”们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国力情况,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坎坷、曲折的历史。
咱们还以后母戊鼎为例,这件大鼎出土之际正值硝烟四起的抗战时期,日军的炮火把大半个中国变成一片焦土,残忍狠毒的日本人妄图要把中国文化摧毁殆尽。当时这件大鼎出土后不久就被日本人看中,日军想要高价把大鼎买下运到日本,最终还是村民们设法用其他的赝品青铜器瞒过日本人,最终等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此外,在国博青铜展厅中还有一件大盂鼎和子龙鼎,前者是晚清收藏大家潘祖荫的私人收藏品,经历了被国民党高官和日本军官的多次勒索、要挟索取后,被潘家后人藏在地下才躲过流亡海外的厄运。而后者早在20世纪初左右就被盗至海外一直下落不明,直到在一次古董博览会上重见天日,被中国政府派专人与收藏者多次谈判后终于重返回国。
国博馆藏大盂鼎
还有像另一件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在抗战时期的运输途中遭到日军炮火的“洗礼”,不幸被炸成多个碎片,后来经过修复才得以重还原貌。
这些举世闻名的“国宝”们大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磨难后才最终安放在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所以这也体现了国家的实力,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保护这些国宝级的文物。而保护这些精美的国宝,也是为了国家文化的传承。
国博馆藏四羊方尊
国宝的传承和意义
提到文化传承,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就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大家看《国家宝藏》等节目,都会感叹于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珍贵程度和数量。其实早在建国初期甚至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的经费捉襟见肘,经常会为征集文物的经费不足而苦恼。而且当时正是文物大量流失的时代,很多文物从宫廷流经古玩市场被转手卖给外商。
张伯驹
有一次,张伯驹无意中看到市场上正在出售一幅古画,具有深厚文物鉴定水平的张伯驹看后发现这就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随即告知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无奈当时故宫经费不足无力购买,张伯驹再去询价时也有不少外国古董商意欲购买,眼看着这么珍贵的文物就要流失海外,富有保护文物责任心的张伯驹一咬牙把名下的几套房产和妻子的衣饰都当掉,费尽周折终于凑齐钱款,把这件古画买下来,避免了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遗憾。这件《游春图》现在已经是故宫博物院书画类的珍贵藏品,也是国家的一级文物。
国宝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至今的。
既然提到传承,就不得不说传承的意义,也就是现今我们热捧国宝的意义所在。所有文物背后都有属于它的一段往事,不同文物的造型、制作方法、用法甚至精美程度都各不相同, 都是特定历史年代的见证者。
有些文物虽然不是那么出名,但是却极其珍贵。例如,国家博物馆地下二层古代中国展厅夏商周部分的角落里有一件名为“利簋”的青铜器,造型、精美程度可以说不如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文物,但是内壁的铭文却清晰地讲述了一段真实发生的史实——
“武王征商,为甲子朝,岁鼎(贞)克昏(闻)夙又(有)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武王征讨商朝,在甲子日的早晨,攻打商朝的军队。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反映商周交替历史事件的真实实物资料,负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们也根据这一文物内壁的铭文信息把西周灭商的时间推断为公元前1046年左右,显然“利簋”这件文物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说,利簋算是国博中当之无愧的一件国宝级文物。
《国家宝藏》系列节目中展示的文物几乎都可算是各馆的镇馆之宝,可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并非只有名声显赫的国宝才值得一看,其他不太出名的文物就不用去看。显然,那是一种错误的参观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去博物馆参观时能够把精力也分配给其他的文物展品。
我们都是中国人,同属于中华民族,《国家宝藏》这些节目的热播更能激发起大家对文物的热爱,继而能够起到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我们都有同一个祖先,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文明,作为后辈更应该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国宝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它你能直观、立体地了解古人的想法、观念和那个时代的特点,或许可以这样说,国宝是打开你走进历史长河的领路者。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博物馆参观时都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我们在几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面前都是渺小的,只有怀着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把我们的文化延续下去。历史的长河永远滚滚向前,这些国宝就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的璀璨明星。但愿有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殿堂中,与我们一起徜徉其间,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无穷宝藏。(文/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