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9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将“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安放在西子湖畔,是即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

为了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于2018年3月2日至3月3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馆藏作品200余件和文献手稿若干。3月5日举行的展览开幕式,亦是捐赠仪式,也是一场对中国美院校史的回顾和老校友的聚首。其中105岁的陈玲娟老人虽因为身体原因未到现场,但作为中国美院初创时期老校友,她进行了书面发言,并捐赠珍贵文献一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同时刊发这位105老人的书面发言。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展览现场

1928年3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美育”的崇高理想安放在西子湖畔,主持创建了“国立艺术院”。在4月9日补行的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先生表示“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蔡元培和林风眠等学院创建者十分重视美术展览对于推动社会美育的作用,因此在学院创立伊始,即已经将建设学院美术馆纳入学院建设规划。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多年来,作为美术馆立馆之本的藏品建设,在历年校友的支持下,有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颇为可观。这些藏品有的展示出校友个人高超的艺术水准,有的呈现学院当年的教学风貌,有的表达对母校的眷念之情,但无论内容如何有异,捐赠者都怀有同样的心愿,即希望将自己受母校教诲的感恩之情诉诸其中,以为存念。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仕女》林风眠 纸本彩墨 1980年代 68cmx68cm

今年适逢建校90周年之际,中国美院美术馆将校友们捐赠的部分经典之作进行展出,观众可以从这些跨越了80余年的作品之中,感受到这所历史名校的风范:兼容开放、从容自信。此次展览根据内容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四个部分:艺术摇篮、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其中部分展品来自新近接受的捐赠,包括早期校友的创作及学生时期的作业等,为首次展出。中国美术学院001号毕业生郑月波先生的女婿陈力宇作为家属代表发言说:“我的岳父郑月波先生是1928年第一届,而且还是春季班的学生,他作为马来西亚华侨回国来报考第一届,有幸录取了。他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美院学生,受了五年的老师的教诲,造就了他一辈子的艺术生涯。”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猫》郑月波 中国画 纸本 55cmx25cm

展览名“世纪同心”中“世纪”指时间,90年的历史,中国美院恰逢传统向现代的转折,承先启后,发展中国艺术,并在世界艺术的大变局中为艺术的超越风格、流派、技法做了探索。“同心”最典型体现在90年来我们伴随传统曼延相长,建校提出的“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至今仍然是国美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美术学院许江将国美人的“同心”概括为“担当的文化使命,自觉的先锋精神,开拓的国际视野,诗化的智性意识。传承不息,探索不止”。同心的主体是人,是艺术家、艺术教师和艺术学者,回到教育的本质,再也没有比人更重要。追昔抚今,一代代教师、学生,构筑成为90年来国美艺术的长河。

90年前的1928年春天,国立艺术院在开学之初便举办了教师作品展。2018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历年来师生校友们捐赠的部分经典之作进行展出,观众可以从这些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作品之中,感受到名校的风范。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展览现场

附1:《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作品:

这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200余件,文献手稿若干,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馆藏作品展。展览分为4个部分:艺术摇篮、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涵盖了创校以来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的最好叙述。

这次展览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单纯按照画种分类或是画家年龄来排列作品,而是根据美院这9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来整理的。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中国美院校徽

一、艺术摇篮

9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薪火传承,育人无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艺术教育的摇篮。

此部分展品既有表现各个办学时期的校园旧影,还有描摹历任长校的生动画像,以及难得一见的学院90年来的各个时期的教师教案,1930年代建校初期的学生作业、毕业纪念册等,全方面的呈现出学院历史发展的生动细节。

见微知著,观众可以从这些细节中感受这所拥有90年历史的知名美术学府的卓然不群的学院气质。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正式开课。4月9日补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出席,并致信林风眠。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磐溪艺苑图》潘韵 中国画 55cmx74cm 1945年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苦行者·先行者——林风眠先生》 朱维明 版画 64.5cmx70.5cm 2002年

二,名师典存

“国美的先师,有血有情;国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们的著述和艺术是中华文艺的瑰宝,他们的人格品节更是国美学脉的精神底色。”(许江语)

该部分中,馆藏学院名师如吴冠中、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等的若干经典作品悉数亮相,他们的艺术,不仅见证了学院曾经的辉煌,更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先锋。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风景》林风眠 中国画 68cmx68cm 1980年



三,湖山望境

湖山有约,大学望境。

90年来,诸多20世纪知名艺术教育家执守于这所高等艺术学府,在湖山之境中专心事教,承继学院文脉、传承哲匠之思、发扬劳作上手。不同时代的老师们心怀同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殚精竭虑的同时,笔耕不辍,创佳作无数。

这里展出的是先后执教于学院的部分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彰显继往开来的学院力量。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一帆风顺》肖峰 油画 86cmx100cm 2000年


四,桃李成蹊

90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家,他们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创作和教学领域,将母校的学术品格和艺术精神代代相传。这里展出曾就读于学院的莘莘学子的代表作品若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为1928年国立艺术院学号001的郑月波的作品,仿佛带领观众追溯到建校伊始。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蒲公英》吴凡 版画 59.5cmx39cm 1959年


延伸阅读 :105岁校友陈玲娟对母校的忆念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以105岁高龄老校友的身份,被母校邀请参加今天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的开幕式。前些日子受到母校的邀请函,我非常激动。连日来一遍遍地翻看旧相册,精心挑选了一批八十年前杭州艺专校园生活照,送给母校,尽一个老校友的责任和表达对母校的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母校,重温母校的光荣历史,传承母校的文化精神。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1935级绘画系学生陈玲娟在杭州艺专的留影

我是1935年8月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那年我刚满21岁。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八十三年一晃而过,如今我已是百岁老人。作为还健在的母校初创时期老校友,我见证了母校的发展。我珍惜并感恩有机会向母校捐赠珍藏八十多年的杭州艺专老照片,和在校庆九十周年活动的讲台上回首往事,共贺母校生日。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陈玲娟在杭州艺专留影

杭州艺专是我踏入艺术殿堂的第一站。对我之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母校当年其情其景,历历在目,终身难忘。几十年来,位于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旁的哈同花园艺专校舍和林风眠校长,林文峥教务长,关大羽、潘天寿等师长,朱德群、吴冠中、朱怀新等同学的音容笑貌常会在睡梦中出现。记得林风眠校长常邀我们在周末去他寓所作客,拿出西点水果招待,还留我们吃饭。他把家里的中外名作品一一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大饱眼福、开阔视野。他的热情、他的教诲、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感染、温暖着我们。在校期间,我们多次聆听到林校长谈蔡元培倡导的美育办学理念和他的艺术观,鼓动激奋着我们年轻的学子。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草拟了一个《西湖美学》的写作提纲,拿去请教林校长。林校长百忙中耐心地作了认真修改,鼓励我大胆写下去。此后我又请林文峥教务长过目,他又提出很具体的意见。校长、教务长对我这么一个初入校的学生如此厚爱、关心,令人感动。时至今日,我觉得《西湖美学》这个美育命题仍然大有研究之必要。去年在西湖文化研讨会上,我委托他人呼吁创建《西湖美学》研究,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成。离开艺专前夕,林校长在我笔记本扉页写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画画”勉励赠言。稿件与笔记在战乱中虽遗失,但林校长身体力行、重视美育的精神和赠言是我一辈子努力的方向。退休后,我曾向教育部门建议在中小学中增加美育教育课程,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浙美老校园》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978年 101cmx96cm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一所有光荣传统的学校。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艺专师生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日宣传活动。记得1937年我的四哥陈训慈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我们艺专距浙江图书馆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相近,他常来艺专鼓动宣传抗日征稿。师生们见四哥为《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免遭落入日寇手中,焦虑难寝、四处奔波。同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被四哥爱国情怀感动,有的集资募款、有的帮助整理登记。虽筹款有限,也没全程参与抢运《四库全书》,但抢运前,凭借大家一腔热血、尽其所能,做了不少工作。在众多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四库全书》辗转大后方,成为中外文献史上罕见的文献长征。发生在抗战时期保护国家瑰宝的师生自觉行动,是母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对文物的强烈保护意识。“烽火护宝”的精神,是浙江的文化精神,是中国美院的爱国传统,值得我们今天追忆和赞扬。

杭州艺专二年半,受益匪浅。所打下的美学艺术理念、爱国情怀、绘画基础、校风校容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我至今还记得第一首艺专校歌:“艺院健儿,齐挥毫横扫!艺院健儿,齐抡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记得1938年我们逃难至重庆,遇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张书旂先生。他得知我在杭州艺专就读数年,鼓励我报考中大艺术系,要我现场作画。我画了墨菊,张先生随即在墨菊下方补鸟,并亲书:戊寅冬月,玲娟写菊书旂补鸟,时客瑜洲。那时张先生名气已很大了,使我受宠若惊,给我继续求学莫大的信心和勇气。现在想起来,当时在众多考生中得张先生肯定,与杭州艺专为我打下的绘画基础是分不开的。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黑院墙校园》王辰 油画 布面 33cmx46cm 1940年代

我考入中大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旂、黄君璧等师长,毕业后首先在四川南虹艺专美术(即现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此后分别在成都、重庆、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等十多所学校任美术教师。我还记得1946年应徐悲鸿先生之邀,在北平艺专任教,遇到了杭州艺专校友董希文也在该校任教。董希文就是杭艺专校友,又是浙江人,还与我同岁,一起参加在北京的美术作家协会,感到格外亲切。我从事了一辈子的美术教育工作,发现培养了不少优秀艺术人才,每每教师节或我的生日,一批又一批昔日的学生来看望我,带来了他(她)们艺术上的新创作,我十分欣慰、十分享受和幸福。

前几天,我从杭州日报上看到: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校考开考,有7、8万人奔赴青春的战场。报纸报道:今年美院考录比例50比1,也就是说一个考场仅有一个人脱颖而出。回想我80多年前校考杭州艺专,录取仅100多人。九十年来,中国美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硕果累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走向社会。从平湖秋月的杭州艺专,到南山路的浙江美院,现在的中国美院还建了象山校区。我为母校的成就欢呼,为母校的巨变骄傲。在祝贺母校90岁生日之际,我深深地怀念和感恩九十年为母校壮大、创造辉煌而呕心沥血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祝福的我亲爱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5级绘画系学生

一百零五岁老人 陈玲娟

2018年3月5日

(文/黄松)


105岁老人对母校的感念与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永保青春》林风眠 书法 纸本 1988年 画心:26cmx17cm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