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陈毅元帅是军人,也是诗人。他在一篇讲话稿中说:“我从小看报,就先看‘报屁股’,即副刊,五十年如一日。”嗯,陈毅道出了我的荣耀,想当年,报纸的许多粉丝都是冲着我来的,因为我,报纸经历了无数次“洛阳纸贵”。只是他喊我“报屁股”,我有点儿小羞涩,请允许我先为自己正名。

“报屁股”其实是一种形象化的称呼,关于它的由来,可查到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因为我总是被附在报纸最后一版上面,即放在新闻、广告之后,而且文章短小精悍,古今中外,饮食男女,无所不谈。

可是在记忆之中,我一度被放在报首,如1925年创刊的《华侨日报》的第一版就是我——《香海涛声》副刊。《明报》在创刊之初,也是把我放在第一版的。所以,以我在报纸上的位置为我定名“报屁股”,有出入!二是因为我爱的鲁迅大先生以我为阵地,以杂文为锐利武器,针砭现实,与不同对手较量。被大先生抨击的那些落水狗们无法招架大先生,只好狺狺地说:“只会在‘报屁股’上写短文章,这能算得上一个作家吗?”于是,“报屁股”这个富有贬义和蔑视意味的称呼就成了我的代号。

虽然我的特点是兼容并蓄,虽然后来我从爱我的读者和编辑那里没有听出一丝贬义和蔑视,但对于“报屁股”这个称呼我还是有点儿排斥,请喊我的正名——副刊。

那是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出版《消闲报》,随正张附送,被视为中文报纸正式出版的我的开始;1905年革命党人郑贯一在香港出版《有所谓报》,内容分庄谐两部,谐部刊登非新闻性的消闲文字,它是我的前身;1911年《申报》出版《自由谈》,1949年《新闻报》出版《快活林》,为我赋予一个栏目的名称;至于“副刊”这个名字,最早是1921年《晨报》上出现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专栏,当时叫作“晨报附镌”,后来,这个专栏改为单页,特地聘请一位精于隶书的书法名家来题名,但隶书中压根儿没有“附”字。于是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毫写了“副”字,从此,我便以“副刊”之名活跃在北京及其他地方的报纸上,如,《晨报副刊》 《京报副刊》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国民新报副刊》 《民报副刊》 《人民日报》副刊《大地》 、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 、香港《大公报》副刊《小公园》 、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等,渐渐地我成了文化传承的圣土和乐园。

经我传承的文字最初多为小说、诗词、戏曲。后来,慢慢扩展到影剧、读者服务、漫画、摄影、妇女、青年、旅游、体育、饮食、养生、时事新闻背景介绍及评论等领域。总之,我不必像新闻那样追求时效性,只需传达一些具有时代感、切中人们当下所关心的事物即可。也正因为此,我才足以能让读者静下心来,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1934年编辑《大公报》副刊的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编辑副刊的郁达夫。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编辑副刊的徐志摩。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先后编辑过副刊的吴祖光、黄苗子与丁聪,北大荒劳改归来合影。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先后编辑《大公报》副刊的沈从文与萧乾,合集出版回复读者的《废邮存底》。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八十年代,两位副刊前辈夏衍与袁鹰在一起。左一为漫画家丁聪。

我与现代文人有着亲密的鱼水之情。我为他们提供了佐国心、拿云手、启民智、开教化的文化舞台,他们也成就了我在文化传承中的辉煌。我能轻易举出编辑过我的著名文人:宗白华、孙伏园、徐志摩、沈从文、梁实秋、黎烈文、郁达夫、胡也频、曹聚仁、聂绀弩、夏衍、楼适夷、萧乾、柯灵、端木蕻良、冯亦代、孙犁、吴祖光、黄裳、袁鹰、姜德明等。我也能轻易举出我曾刊载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许多杂文、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巴金的《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 ,以及冰心、徐志摩、周作人、梁实秋、闻一多等许多人的名作。活跃在我这片文化乐土上的作家更是数不胜数,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顾颉刚、许寿裳、王统照、鲁彦、汪静之、许钦文、台静农、蹇先艾、冯文炳、马寅初、俞伯平、冯沅君......所以,说我是“人文渊薮,作家摇篮”,毫不夸张!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年,随着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兴盛,纸媒的生存问题越来越是一个问题,我也势必会受到很大影响。但铁打的文化,流水的传媒,无论传媒的形态再怎么发展,文化传承的使命不会变。鉴于我曾经在文化传承中的辉煌,知名副刊编辑兼作家李辉携众多文化友人,为我编传立说,在大象出版社结集出版“副刊文丛”,以饗新老读者。我文化传承的衣钵,将有“副刊文从”这样的大型丛书来继承!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八十年代李辉与副刊前辈萧乾。

 

李辉先生以其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和非凡的文人魄力,不辞劳苦地辗转奔波、组织编纂出版“副刊文丛”,这是文化界的盛事,也是读者的福音,从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功德无量!他不仅是这套丛书的主编之一,还亲自编著了《副刊面面观》—— 一部关于副刊作家及副刊编辑等人与我之间的渊源与历史的书稿,同时也是一部记录我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摸索和改进的集萃性文集。一本《副刊面面观》,一部我的成长史!一本《副刊面面观》,一部副刊编辑和副刊作家的呕心沥血史!

我因“副刊文丛”而了却文化传承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谢谢您,李辉先生!谢谢您,各位为我立传的“副刊文丛”作家和编辑!有你们,才有我以书籍的形式在2017年1月正式和我亲爱的读者见面的机会!

编者简介:

李辉,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先后发表论著《巴金论稿》 《萧乾传》 《沈从文与丁玲》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黄苗子与郁风》等长篇传记以及《沧桑看云》 《陈迹残影》等随笔集,《福斯特散文选》 《走进中国》等译著。1994年起,先后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随笔专栏“沧桑看云” “陈迹残影”,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1998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李辉文集》(五卷本),2001年起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图文系列“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后来进一步合作,主编“大象人物自述文丛”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 “大象名家收藏” “印象阅读” “名家文化小丛书”等几个系列套书。

《副刊面面观》简介:

《副刊面面观》是资深编辑兼作家李辉收集整理的一部关于作家及副刊编辑等人与副刊之间的渊源与历史的书稿,同时也是一部为副刊作传的集萃性文集。该书稿收集汇编了孙伏园、萧乾、夏衍、冰心、沈从文、袁鹰、臧克家、张恨水、孙犁等著名作家、报人的文章。每篇文章都铭刻了时代烙印,彰显了作为“报屁股”的副刊在当时文化阵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副刊编辑)利用副刊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担当和高瞻远瞩。富有文化传承价值和历史纪念价值,可读性很强。

《副刊面面观》小序

文 | 姜德明

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1950年,我进北京新闻学校,1951年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读者来信部工作。1956年报纸改版,7月1日起增出8版,恢复文艺副刊,调我到文艺部。此举正合我意,事先我却一无所知,事后知道并非文艺部开列的名单。那时的风气不兴“走后门”,一切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我在副刊组分工管散文和专栏,从头学画版样,跑排字房,每天看读者来搞,直到1985年正式组建人民日报出版社,我才离开了编副刊的岗位。回想起来,最难忘记的还是编副刊三十年的日日夜夜。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1998年李辉与副刊前辈姜德明。

翻开我国近代新闻史可知,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1949年进城后,人民日报原有两个文艺副刊专栏,一是每周出版的“人民文艺”;一是每天见报的综合性的“人民园地”。后因学习苏联的《真理报》,他们没有副刊,我们也停办了。1956年的报纸改版,当然不仅是恢复文艺副刊,结合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更有重大的变革。当时胡乔木同志还对文艺部提出要承担复兴散文的任务。事实上在取消副刊的岁月里,报纸上早已不见散文创作的踪影。为此,他还为副刊请来了党外作家萧乾先生坐班当顾问,在党报历史上写下了破例的一页。时任文艺部主任的林淡秋同志命我追随萧乾先生访问了不少搁笔已久的老作家。1956年,我出差武汉,专门拜访了袁昌英、刘永济先生,名单就是胡乔木同志开列的。

为了普及散文,引起人们对散文的重视,我们又开设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发表了不少作家和群众来搞,引起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注意,由他们编成了《笔谈散文》的专集出版。

文艺部每天收到的群众来搞足有一麻袋之多,其中以诗歌为最。为了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同志们都不辞辛苦地认真处理来稿。编发的稿件名家之作占三分之一,无名作者的来搞却占三分之二,这就保证了副刊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文艺部又创办了杂志《大地文艺增刊》,发表了若干篇作家编文艺副刊的回忆录,以备日后编成一本专集。当时我还曾请前辈茅盾先生执笔,他回信说明情况未能成篇,最后,我还是征得他的同意把原信发表了。以后,随着刊物的停办,出版专集的意愿半途而废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李辉所编《副刊面面观》早已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做了功德无量的好事,完成了几代人美好的愿望,这是值得人们深致谢意的。

2016年5月 北京

第一批副刊15种如下:

专栏系列7种: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副刊面面观》, 李辉 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副刊面面观》, 虞金星 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心香一瓣(1980——2015)》(共三册)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怀人专栏,虞金星 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多味斋(1990——2015)》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美食专栏,周舒艺 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纽约客闲话》(美国《侨报》专栏) ,刘倩 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文艺地图》(北京晚报副刊栏目)孙小宁 编。

个人系列8种: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第一槌响起——中国拍卖全记录》 邵建武(人民日报美术收藏版主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踏歌行——歌曲里的情感旅行》 陈娉舒(中国青年报编辑)。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茶事一年间》(全部刊发于文汇报笔会副刊) 何频(郑州作家)。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好在共一城风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絮语) 胡洪侠(深圳晶报主编)。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我画文人肖像》(文化名人肖像漫画及人物印象记) 罗雪村(人民日报副刊编辑)。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家园与乡愁》 (主要刊发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副刊) 李汉荣(陕西汉中作家)。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抓在手里的阳光》 刘荒田(美国华人作家)。

根聚地:我叫副刊,李辉携文化友人为我的辉煌立传

《碰上的缘分》 王渝(美国《侨报》副刊编辑)。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